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建党百年之际,习近平提出坚定历史自信的要求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历史自信是一个意蕴丰富的重大概念,是激励党和人民在新征程上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崭新篇章的精神支撑。历史自信建立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淬炼于中华民族命运多舛的磨难,提升于党百年奋斗重大成就的激励,奠基于人民群众的历史选择和政治认同。提出历史自信丰富了党的自信话语,为坚定“四个自信”提供了有力支撑,历史自信与“四个自信”形成了内在统一的关系。历史自信是党和人民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保证,坚定历史自信要落实到不断练就应对挑战和战胜风险的本领上,增强坚定历史自信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是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2.
历史自信是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基于百年奋斗成功经验的总结,熔铸了先进政党的政治伦理价值内核而获得的系统性自我认同。中国共产党在建党百年的历史节点提出历史自信之命题,对于精准把握世界变局,不断增强自身先进性,践行民族复兴使命初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历史自信不仅映照现实,更要远观未来。因此,在党史学习教育中明确历史发展的必然方向,在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的结合中提升历史自觉,在自我革命中持续赋能党的历史自信,就成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赓续的题中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3.
于学强 《学术界》2023,(4):116-123
政党的历史自信就是政党对于其奋斗历程及取得的成就和经验的认同与肯定。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自信和时代自觉建基于自身性质,是中国共产党结合历史与时代对自身的合乎实际的主观意识和科学判断,这种意识和判断既源于自身性质,也源于政治实践。中国共产党不仅重视历史自信与时代自觉,还注重将历史自信与时代自觉结合起来,在总结历史中认识现实,在认识现实中把握时代,并结合历史与现实科学决策,实现自身和事业的健康发展。当前,中国共产党必须要注意将历史时空中积累的经验与智慧转化为历史自信,并结合时代加以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之转变为时代发展的力量,真正做到昨为今用、外为内用,进而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4.
5.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精神要素的民族形式,也是中华文明现代化转型的必然产物。中国式文化现代化道路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必由之路。应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历史出场、当下立场和未来现场的时间线索中,把握其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和文明自信的价值逻辑。立足历史自信,应基于中国共产党百年文化建设史和发展着的文化实践成就,发挥历史主动,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不断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根植文化自信,应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原则,以中华文明特性为根本,以“两个结合”为方法,以文明交流互鉴为指引,扎实推进中国式文化现代化建设进程,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提供力量和底气。聚焦文明自信,应处理好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中传统和现代、中国和世界、一体和多元、系统和要素四组关系,实现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的时代升华。  相似文献   

6.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耐心是在对历史成就、发展阶段、使命任务科学把握基础上形成的精神状态。历史耐心表现为一种基于发展规律性的理论清醒,表现为一种基于方向确定性的战略定力,表现为一种基于道路优越性的应然把握。在党的百余年历史进程中,围绕着历史耐心形成了一系列的概念、命题、论断等,构成了富有主体特质和时空特色的话语表达,深入分析这一话语表达的内涵外延、表达形式、应用场域等,有助于以新的视角把握党的历史经验、社会发展规律、未来演进趋势。新时代新征程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必须永葆“赶考”的清醒和坚定,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保持历史耐心,遵循历史规律,把握现实逻辑,增强历史主动。  相似文献   

7.
8.
历史主动精神是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法宝,必须继续坚持发扬。历史主动精神具有内在的逻辑结构,理论、历史、实践和价值共同构成其逻辑体系的四个维度,体现为遵循唯物史观的内在原则,赓续党领导人民创造历史的光荣传统,反映总结经验教训的历史理性,彰显为人民谋幸福的目标指向。在历史主动精神的逻辑结构中,理论逻辑为行动先导、历史逻辑为精神基因、实践逻辑为思想武器、价值逻辑为精神旨归,建构了内涵丰富、层次分明、系统完整的精神体系,彰显于党的历史性成就。  相似文献   

9.
跳出“历史周期率”是饱经忧患的中国人民对百年中国共产党这一中华民族主心骨的真诚期望。从延安时期毛泽东探寻“民主新路”,到习近平擘画“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代宏伟蓝图,几代中国共产党人通过不懈努力相继找寻到了跳出“历史周期率”的“两个答案”——让人民来监督政府和自我革命,并持续将这“两个答案”深深熔铸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之中,以非凡勇气和毅力完成了近代以来各种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成功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新形势新任务下,确保中国共产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就是要在道路逻辑中探寻“中国模式”、在理论逻辑中贯通“中国思想”、在制度逻辑中体现“中国之治”、在文化逻辑中彰显“中国气派”,从而更好地在坚守初心使命、巩固长期执政地位中充分展现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光辉前景。  相似文献   

10.
论历史自信     
历史自信是历史的产物与社会的产物。历史自信生成于人们的历史创造实践活动之中,也作用于人们的历史创造实践活动。不是任何历史时代都能产生历史自信,也不是任何历史时代都有历史自信生存的社会土壤。历史自信的形成是有一定的历史条件的。对于一个民族而言,过去的历史很辉煌,现在的历史很伟大,对未来的历史很向往,都会有利于其历史自信的生成,也构成了其历史自信存在的重要历史条件。此外,对于历史自信而言,对历史的科学认知也是其产生的重要基础与条件。在现实生活中,对历史自信的坚定,不仅有利于人们形成历史自觉与增强历史主动,还有利于历史创造的主体创造更加辉煌的历史成就与更加丰硕的文明成果,有利于历史创造的主体不断推动人类历史的发展与人类文明的进步。越伟大的历史创造活动,越宏伟的历史奋斗目标,越需要坚定的历史自信。对于中国共产党人而言,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坚定历史自信,不仅必要而且紧要。只有坚定历史自信,生活于新时代的我们才能“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历史主动精神、历史创造精神”。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新的伟大征程上“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在创造历史的现实实践中奋力书写新时代中国发展的历史伟业。  相似文献   

11.
以中国共产党保持思想纯洁性的历史逻辑为主题,探讨与其思想纯洁性相关的问题。以"探本求源"的方法,对中国共产党保持思想纯洁性的内涵及其界定做了简要的概述,主要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对保持无产阶级政党思想纯洁性的理论建设、中国共产党对其理论的发展等方面进行了具体说明,并从历史的角度深入探析,进一步结合当前中国社会的发展对中国共产党思想纯洁性的现代性境遇进行了讨论。让广大党政干部实践群众路线,并全面开展反腐治理,保持和维护党的纯洁性。  相似文献   

12.
导致苏联解体的原因很多 ,但其决定的关键因素 ,则是苏共自身建设存着严重问题 ,表现在苏共的思想、政治、组织路线及作风等方面。思想路线上的教条主义倾向 ,导致政治路线、决策上的偏差 ;组织路线上“左”“右”两极倾向以及官僚主义、腐败作风的影响 ,都使党组织的战斗力被削弱 ,从而失去执政党的领导地位。其历史教训是深刻的、沉痛的。研究该问题 ,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李大钊率先在中国肯定俄国十月革命的伟大意义,最先也最彻底地倡导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奠定了思想和理论基础,并由此成为共产国际和俄共(布)远东局派来的人心目中组建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人选。从这一点上说,在近代中国“研究历史最有成绩”、“最彻底最先倡导唯物史观”的李大钊,堪称创建中国共产党的奠基者和第一人。  相似文献   

14.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是时代发展提出的一个新课题。科学把握社会治理的内涵,梳理中国共产党社会治理思想的历史进程,分析我国社会治理存在的问题,有利于更好地认清当前社会治理的现实,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实践的发展与创新。  相似文献   

15.
文学的历史观与“新历史主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历史主义回归的既不是旧的历史主义,也不是历史唯物主义,而是吸收了后结构主义、尤其是福柯的"知识考古学"和"谱系学"的一些成分,力图把传统历史观与现代文化批评结合起来.它同马克思主义文学历史观既注重对"文本"的认识,又注重对社会现实的深刻体验与透辟分析是大相径庭的.实际上,它倾心的是"大历史"中"小历史"的存在状况,是以一种"边缘化"的策略将历史带入文学,或者说是一种以"微观政治"取代"宏观政治"的理论方法和叙述策略.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首次提出党的领导制度体系这一概念,应从内涵、前提、保证、理论四个层面全面理解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的重大意义。从思想内涵来看,党的领导制度体系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党的领导是根本,建构制度是保障,形成体系是基础,发展创新是关键。从根本前提来讲,党的领导是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政治保障。从政治保证来说,党的领导是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根本保证。从理论发展来谈,党的领导制度体系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和国家建设学说。党的领导制度体系这一概念的提出,在理论方面和实践方面,无疑具有重大意义。进一步而言,只有系统理解党的领导制度体系的重大意义,才能更全面地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在实现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中的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17.
刘明君  刘天旭 《河北学刊》2012,32(1):175-178
按照唯物辩证法的观点,所谓党的利益就是党的内在利益与外在利益的对立统一,党的利益观的发展就是党的内外在利益观的矛盾演变。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年来,党的利益观经过三大阶段的发展变化:即党内在利益的生存、夺取巩固政权和永久执政;外在利益的解放全人类、实现中华民族独立和实现人民富裕。整体看来,党的内在利益观与外在利益观之间呈现逐步靠拢、契合度提升的趋势。  相似文献   

18.
本文沿着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轨迹,阐明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具有不同的表现.只有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与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同时也证明,我们党在制定革命和建设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时候,总是把人民群众的长远的、根本的利益放在首位.  相似文献   

19.
一个民族历史任务的完成是与这个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文化自觉分不开的。在探索中华民族解放和建设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紧密结合时代条件,从实现党的中心任务出发,始终把发展先进文化,继承、创新中华民族精神与完成自己的历史任务紧密联系起来,在实现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政治自觉的同时不断实现自身和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为完成两大历史任务创造思想统一的理论前提、共同理想的精神支柱和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目标。从而始终站在时代前列,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走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  相似文献   

20.
中国共产党是守护初心的政党,守护初心贯穿中国共产党百年来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坚如磐石守护初心,坚持将初心守护作为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不懈开展初心守护的实践探索,不仅形成了初心守护的优良传统,而且积累了许多富含深刻借鉴意义的历史经验.回顾中国共产党初心守护的百年探索历程,中国共产党开展初心守护的基本经验主要包括: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为初心守护提供了理论指南;牢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坚定了初心守护的理想信念;坚持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明确了初心守护的前进方向;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确立了初心守护的根本方式;建构党的建设伟大工程,提供了初心守护的坚强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