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区域生态效率是有效衡量区域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科技投入与区域生态效率之间存在密切关系。首先采用基于熵权的模糊隶属度综合评价法评价了我国四大区域2009—2014年6年的区域生态效率水平;然后比较分析了四大区域科技投入现状;最后建立面板数据计量模型,对四大区域科技投入对区域生态效率水平影响的强度和显著性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四大区域中,东部地区在各项指标中都处于领先地位,西部地区各项指标都最低;科技投入对东部和东北地区的生态效率水平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对中西部地区的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2.
资源耗竭、环境污染是制约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科技创新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对中东部地区各省域的生态效率水平和科技创新水平进行科学评价有助于比较中部和东部地区的差异.在科学评价基础上构建的面板数据计量模型是分析科技创新对区域生态效率的影响机理的有效工具.该模型以中东部16省域2009—2018年的面板数据为...  相似文献   

3.
胡雪萍  乐冬 《江汉论坛》2022,(11):42-51
环境规制是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结合中国2007—2018年省级面板数据分析可以厘清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动态变化趋势,检验环境规制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非线性影响关系。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环境规制对提升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是通过提高地区科技创新能力来推动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当地方政府竞争程度较低时,环境规制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较大,反之,环境规制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较小。同时环境规制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还存在着正向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政府要制定适宜的环境规制政策,进一步刺激和鼓励农业企业开发和引进绿色环保的生产科技,使得绿色高效的生产科技成为农业发展的新动力;优化地方官员政绩考核标准,防止地方政府恶性竞争;加强区域间相互监督的力度,借助污染监管信息共享平台,提高各区域环境治理的协同防治力度和效率。  相似文献   

4.
国家近年来不断加大创新投入力度,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必然对城乡收入分配格局产生影响。基于2007—2013年省级面板数据,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实证分析创新强度、产业结构升级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结果表明,受“科技创新的城乡二元结构”、技术进步偏向性、农产品需求刚性及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矛盾、“产业政策的城乡二元结构”、城乡居民收入结构差异等因素共同影响,提高创新投入强度和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明显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因此,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应当在坚持创新发展、促进企业结构升级的前提下,确保城乡之间协调均衡发展,鼓励农业科技创新和劳动偏向型技术进步,提高农业人力资本投入和农产品收购价格,促进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相匹配,拓宽农业劳动者收入渠道,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5.
基于2012—2017年长江经济带1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运用DEA及其扩展模型以及Malmquist指数对文化制造业的科技金融支持效率进行静态、动态的测度,并利用Tobit模型对其影响因素做回归分析,发现:(1)技术效率所反映的长江经济带文化制造业的科技金融支持效率总体上是DEA无效的,这是由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无效共同导致;(2)Malmquist指数所反映的长江经济带文化制造业科技金融支持的全要素生产率整体上呈现负增长,主要原因在于绝大多数省份文化制造业的技术进步滞后;(3)长江经济带文化制造业科技金融支持的技术效率尤其是全要素生产率变化存在较为显著的地区差异;(4)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需求规模对文化制造业的科技金融支持效率产生显著的负向作用,而金融发展程度和政府支持力度对其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  相似文献   

6.
如何提高生态效率是区域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文章运用1990~2011年西部11省市的面板数据,通过构建以劳动、资本和能源为投入要素,GDP和碳排放分别为期望产出和非期望产出的DEA和超效率DEA模型对西部地区的生态效率进行了测度评价,进而通过Malmquist生产力指数法对生态效率影响因素进行了动态分析,得到了一些有益的结论和启示.  相似文献   

7.
宁静  陆慧琼  付羽 《河北学刊》2007,27(5):200-204
本文以湖南省H市43个乡镇2000—2006年间的调查数据为基础,运用面板数据模型等计量方法考察了农村税费改革对乡镇财政支出规模和结构进而对中国乡镇政府职能行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农村税费改革对乡镇政府的财政职能有着显著影响,其中对总支出、行政支出和计划生育支出产生显著的负面影响,对农业支出产生显著的正面影响。上级转移支付力度加大和工农业总产值的增加促进了乡镇政府总支出水平的提高,但由于大部分支出被行政管理支出所占用,这使得乡镇政府对其他公共服务供应不足。另外,债务沉重也是乡镇财政运行困难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8.
杨柳  王霜伶 《天府新论》2020,(4):118-128
社区支持农业(CSA)是推进农业向绿色、高质量发展的现代生产经营新模式,在整合农业资源、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基于2008—2018年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面板数据,考察农村劳动力机会成本对CSA模式的影响机理。研究表明:农村劳动力机会成本对CSA模式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各地区农村劳动力机会成本存在差异,使得CSA模式具有区域异质性。提升农民素质、打造特色社区支持农业、利用区块链技术破解信息不对称,将有助于CSA更好地发展。  相似文献   

9.
从双边关系、生产条件、市场发展、投资环境四个方面构建东盟国家农业投资潜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和层次聚类分析法对东盟国家2009—2019年农业投资潜力进行综合测度及类型划分,结果表明,东盟国家具备优良的农业生产资源和持续扩大的农产品市场需求,中国企业对东盟各国进行农业投资时需要关注双边政治、经贸及投资环境的变化;依据东盟国家农业投资潜力的评分,可以将其划分为关系导向型、市场导向型、资源导向型和成本导向型四类。针对东盟国家农业投资潜力的不同类型,中国企业对其农业投资合作策略和关注内容有所不同,对关系导向型国家进行投资时,应关注政策和双边合作关系,充分利用政策优势,深化金融合作机制;对市场导向型国家进行投资时,可通过技术合作,学习东道国先进的市场运作及管理经验;对资源导向型国家进行投资时,需作比较优势的选择和转移分散自然灾害风险;对成本导向型国家进行投资时,应关注东道国的成本优势和中国企业的资金、技术优势互补,深化全产业链合作。  相似文献   

10.
以2007—2020年我国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面板数据为分析对象,运用空间杜宾和面板门槛模型实证检验数字经济对地方财政汲取能力的空间效应、区位异质性以及门槛特征。研究发现:数字经济不仅能够有效提升本地政府财政汲取能力,更是能够对邻地政府财政汲取能力产生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区域异质性检验发现,数字经济对财政汲取能力的直接效应在东、中部显著,西部不显著,空间溢出效应仅在东部显著,中、西部不显著;门槛检验发现,数字经济对财政汲取能力的影响存在显著的非线性特征,其影响随数字经济水平、财政分权程度提升呈现边际效应递增趋势。  相似文献   

11.
农业现代化发展区位分布的影响因素及空间溢出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利用空间面板模型对中国各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直接影响因素和空间溢出效应进行实证分析得到:财政支农的力度是一个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一个直接影响因素;相邻地区的总财政支出中用于农业支出的比例越高,该地区的农业现代化水平越高。周边地区的财政支农力度对本地区产生溢出效应,在带动本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同时,间接地带动相邻地区的农业现代化发展,形成了结块效应。另外,相邻地区的农业现代化发展对本地区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一个地区的农业现代化水平对其相邻地区的农业现代化发展会起到辐射作用,形成集聚效应。  相似文献   

12.
提高生产效率、减少生态环境影响是现代企业面临的普遍任务,环境管理会计(EMA)利用会计工具和实践来支持公司内部对环境问题的管理决策及其对公司绩效的影响。而MFCA是为了实现环境和经济高效的材料使用而开发的EMA工具之一,为了更好了解MFCA潜在作用。文章在国内外理论基础上,将MFCA物料流量成本会计(MFCA)与环境管理会计(EMA)的概念发展联系起来,构建基于决策成本法的物料流量成本的核算体系,确定额外的决策情况和决策者,并讨论了扩展MFCA的潜在益处,力图为我国企业实施MFCA决策支持更好地发挥作用,提供可操作性强的路径。  相似文献   

13.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农业生产由传统的生产方式逐步过渡到现代化农业,农产品产量逐年增高,品种日益丰富,经济作物、反季作物大规模种植,乡镇企业也逐渐摆脱了落后的小作坊式的形态,企业规模扩大,经营范围也越来越广泛,自动化、现代化程度也越来越高。这一系列变化,使得农民收入提高了,农村基础设施完善了,农村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同时,也出现了土地退化、水土流失等一系列突出的问题,发展生态农业,建设与完善生态农业法律体系,已经是迫在眉睫的事情。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从我国实施的货币政策角度出发研究其对我国农业信贷资金配置效率的影响。首先通过回归分析计算出我国农业信贷资金的配置效率,结果显示我国农业信贷资金确实用在了产出更高的行业上;其次利用VAR模型及脉冲响应函数与方差分解方法分析货币政策对信贷资金配置效率的影响作用、信贷资金配置效率对不同货币政策变量冲击的反应以及各变量对信贷资金配置效率的贡献度。分析结果表明货币政策显著影响我国信贷资金的配置效率,信贷资金对货币政策不同变量的冲击做出的脉冲响应反映不一样,各变量对信贷资金配置效率的方差贡献度也不相同。因此,根据各货币政策变量影响力度及时效的不同,可以采取不同的货币政策手段,以此来达到快速提高我国农业信贷资金配置效率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高技术产业绿色创新效率提升对促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讨论政府补贴方式对高技术产业绿色创新效率的影响,该文运用Super-SBM模型测算高技术产业绿色创新效率并使用面板回归模型实证分析政府研发补贴与税收优惠的作用,研究发现,我国高技术产业绿色创新效率整体呈东、中、西逐渐降低的态势;从全国来看政府研发补贴和税收优惠都具有提升绿色创新效率的作用,而分地区来看政府研发补贴与东部和中部地区绿色创新效率负相关,与西部地区正相关;税收优惠与各地区绿色创新效率正相关。据此,政府部门应制定差异化的支持政策、加大核心技术研发的税收优惠力度、优化外部环境以进一步促进高技术产业绿色创新效率提升。  相似文献   

16.
通过主成分分析和逐步聚类分析,我们发现,2011年,长沙地区的农业现代化水平最高,属于第一层次,株洲等六个地区的农业现代化水平属于第二层次,永州等七个地区的农业现代化水平属于第三层次.整个湖南省的农业现代化水平还不高,需要进一步提高.长沙地区应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大力发展生态和绿色农业,株洲等地区应努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农产品加工,永州等地区应着力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生产和开发特色农产品.  相似文献   

17.
制造业创新效率是衡量京津冀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文章利用DEA-BCC模型与Malmquist指数,实证分析了京津冀制造业2016—2019年的创新效率及其变化情况;随后利用面板Tobit模型考察了影响制造业创新效率的相关因素。研究表明:京津冀制造业创新效率主要表现为规模报酬递增,技术创新的全要素生产率(TFP)、技术效率(TE)、规模效率(SE)总体偏低、多数行业处于无效率状态;通过计算基尼系数发现,不同行业的创新效率存在明显差距,不平等现象突出,并呈现加剧趋势;进一步计算Malmquist指数发现,2016—2019年京津冀制造业的创新效率总体趋于上升;从行业细分来看,相对于低技术产业,高技术产业的效率优势更为明显,行业的技术水平对创新效率具有正向效应;最后,相关因素分析发现:政府补助、主营业务收入、市场化进程、外商直接投资与制造业创新效率正相关,可以促进效率的提升;而融资约束与创新效率负相关,对创新效率的影响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8.
农业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内涵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农业信息化主要是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中的广泛应用。农业信息技术是未来农业的重要生产和经营管理手段 ,将在增加农民收入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现代化的农业生产需要信息技术的支撑。信息技术将有助于农业生产技术与先进的经营管理模式传播。现代化的农业要求现代化的管理。农业现代化不仅要求微观农业经济的优化 ,而且要求宏观农业经济的合理化。  相似文献   

19.
由于金融业和科学技术的高度融合在较大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科技与金融相结合发展已成为一种创新型发展趋势,文章借鉴现有的评价科技与金融结合效率的指标体系,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模型对2005—2019年京津冀地区的金融投入与科技产出进行分析,研究其科技与金融相结合的效率,研究结果表明:在2019年京津冀三地科技与金融结合效率良好,均达到了有效状态,北京市科技与金融总体效率有9年未达到有效状态,天津市有13年未达到有效状态,河北省有12年未达到有效状态。根据研究结果,文章对京津冀地区科技与金融服务结合的未来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0.
Understanding the manifold human and physical dimensions of climate change has become an area of great interest to researchers in recent decades. Using a U.S. nationally-representative data set and drawing on the ecological modernization, political economy, and human ecology perspectives,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impacts of energy efficiency technologies, affluence, household demographics, and bio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on residential CO2 emissions. Overall, the study provides mixed support for the ecological modernization perspective. While several findings are consistent with the theory's expectation that modern societies can harness technology to mitigate human impacts on the environment, others directly contradict it. Also, the theory's prediction of an inverted U-shaped relationship between affluence and environmental impacts is contradicted. The evidence is somewhat more supportive of the political economy and human ecology perspectives, with affluence, some indicators of technology, household demographics, and bio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emerging as important drivers of residential CO2 emiss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