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我国省际交界地带经济发展滞后,已成为阻碍我国实现均衡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省际交界地带的区域特征使边界协作变得难以实现;行政区划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省际交界地带区域合作;省际行政区边缘经济协作及政府协调难以真正实现;文化维系力衰减,区域治理出现“碎片化”,成为我国省际交界地带发展滞后的主要因由.树立地缘观念,遵循省际边界地带地缘属性;发挥纵向国家协调力和发展横向主体间合作关系,实现省际边界跨政区区域协作和政府协调;进行集中扶贫新模式探索,以集中扶贫整合治理“碎片化”,应成为我国省际交界地带发展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2.
以地级行政区为基本空间单元,应用熵值法测度了2008—2017年间中国省际交界区域地级市(含地级行政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并借助空间模型与地理探测器模型分析了其空间同质性与分异性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显示:省际交界区经济发展水平总体上呈现上升的态势,但发展速度与原有基础紧密相关;省际交界区域地级市(含地级行政区)整体上存在较为显著的空间同质性,且在局部区域趋于集聚;同时,影响这些城市发展水平的因素在不同年份有所差异。进而依据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要求,提出促进中国省际交界区域城市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基于长三角四大都市圈(上海都市圈、杭州都市圈、南京都市圈、合肥都市圈)2010-2020年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数字经济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中介机制,检验区域创新环境对数字经济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调节效应。研究发现:数字经济能够显著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区域创新能力是数字经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这一结论经过一系列检验后仍然成立。区域创新环境对数字经济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正向调节作用,通过不同区域创新环境的异质性检验后结论稳健。文章提出,在促进数字经济发展的同时,应注重区域创新能力提升,打造良好的区域创新环境,激活数字经济的创新驱动效应,以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4.
省际交汇区是协调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长三角地区作为我国区域经济实力最强的地区之一,其省际交汇区的发展在实现区域高质量发展中具有关键作用。运用“截面数据—典型调查—深度访谈”方法,以长三角“一地六县(市)”为研究对象,研究该区域乡村产业绿色发展基础、模式及问题,可以发现并提出发展路径。研究认为,“一地六县(市)”需要形成跨行政区域间共建共享、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得益彰的新路径。需要摸清资源“家底”,研判乡村产业生产力布局;加快科技“赋能”,提高乡村绿色农产品供给;促进多元“融合”,探索乡村产业绿色发展新机制。  相似文献   

5.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处于地理和行政边缘的省际交界区域发展虽然是以上国家战略的重要承载地,但由于各种原因,也一直是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突出短板和薄弱环节。如何聚焦交界区域发展的难点痛点堵点,推动小尺度、跨区域、相对精准的省际交界区域合作,是落实国家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向更高质量更深层次迈进的重要突破口。文章选取处于多个国家战略规划叠加区、区域协调发展布局优化区、南水北调生态资源集聚区、秦巴山区脱贫攻坚样板区的鄂豫陕三省交界区作为独特性研究对象,基于交界区域在经济、产业、人口、交通、创新等方面的属性与关系数据,从区域内部发展和区域外部联系的视角以及城市和区县的空间尺度分析鄂豫陕交界区域时序与空间层面的发展特征。研究结果显示:鄂豫陕交界区域经济发展呈现明显的不平衡不充分特征,尽管交界县区经济发展水平空间集聚性不断提升,但空间集聚性还处于较低水平,且主要体现在省内集聚特征上,行政边界对边界区域发展的阻隔效应明显;交界区域产业关联性较弱,产业同质化严重;交界区及毗邻区域形成人口流出“洼地”,并呈现明显的人口...  相似文献   

6.
随着社会技术的进步与市场经济的深化,消费流在反映区域间经济活动的往来程度时显现出了优势。文章借助中国银联2018年城际消费流数据,基于调整后的Head-Mayer边界效应模型,对长三角城市群的市场一体化程度进行测算和评估。实证结果表明:长三角地区的统一市场尚未完全形成,城市边界和省际边界均对异地消费具有抑制作用;省际边界效应表现出异质性,其中上海与其他三省之间的边界对消费流的影响相对较弱,而浙江、江苏、安徽三省彼此之间的市场分割更为明显;长三角各城市的边界效应程度不尽相同,上海的城市边界效应强度为1.05,江苏省各城市的边界效应强度处于3.06~5.51之间,浙江省各城市的边界效应强度介于3.13~6.24之间,而安徽省各城市的边界效应程度最为强烈,在3.85~6.58之间分布。基于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现状,提出以下几点建议:首先,要肯定区域经济协调组织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其次,继续深化取消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人为阻碍的改革,进一步降低经济合作的障碍和成本。最后,需要积极借鉴国际区域合作经验来推动长三角地区发展。  相似文献   

7.
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是当今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器。在山东区域经济发展中,济南既是半岛城市群的双中心城市之一,又是济南都市圈的核心城市,同时是跨省际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准确把握济南市作为中心城市在所属区域中的空间位置和战略地位,对于推动山东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国家重大战略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加速器”,对区域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采用2012—2020年长江经济带11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借助双重差分倾向匹配法(PSM-DID),检验多个国家重大战略叠加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国家重大战略叠加能显著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但对同一区域内的都市圈影响存在异质性;国家战略叠加效应对其他区域具有潜在的“虹吸效应”。进一步分析影响因素发现,城镇人均消费、工业增加值以及外商投资能够有效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而科技创新则具有抑制效应。为此,国家重大战略的制定和实施要兼顾战略协同性及区域发展的异质性,以实现战略叠加效应最大化。  相似文献   

9.
新时代背景下,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任务。文章通过省际差异和城乡差距两个维度衡量区域协调发展程度,从数字经济对经济发展的驱动效应入手,定性研究了数字经济对区域协调发展的影响机理,并基于2011—2019年30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运用面板固定模型、Bootstrap检验的中介效应模型和面板门槛模型等计量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数字经济减小了省际差异和城乡差距,对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有积极作用。具体而言,数字经济发展能显著缩小东部地区的省际差异和中西部地区的城乡差距;差异水平越大的地区,数字经济缩小省际差异或者城乡差距的效果就越好;数字经济通过产业结构升级抑制了区域协调发展,通过技术创新促进了区域协调发展;要素市场化在数字经济减少省际差异的过程中呈现双门槛效应,在数字经济减少城乡差异的过程中有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0.
建立省际边界区共同市场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商品流通体制的改革,在各数省毗邻地区相继出现了一批经济合作组织.这使数省交界地区的省际经济贸易交流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从而有力地促进了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但是,近年来重新兴起的地方贸易保护主义,却使刚刚发展起来的边界地区省际经济贸易交流出现了倒退现象,一些刚刚萌发的省际边界区共同市场受到严重困扰.针对这一情况,本文拟从以下几方面对建立省际边界区共同市场问题作一初步探讨,以为省际边界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在我国统一市场建设的进程中,加速区域市场整合是由地方市场发展成为全国统一市场的关键环节。首先在经济发展水平相近的邻近区域(以长三角地区为例)形成统一市场是当前最现实的战略选择。具体路径体现在宏观、中观与微观三个层面上。宏观上,中央政府要加强法治化、市场化的宏观调控,科学推进大区域规划与协调;中观上,地方政府要为区域市场发展切实承担相应的责任,真正有所作为;微观上,企业是区域统一市场的内在动力,促进企业市场竞争是根本之策。  相似文献   

12.
湘鄂渝黔边统一市场建设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湘鄂渝黔边是一个在自然环境和社会发展特征方面都具有较强同一性的相对完整和独立的地理单元,然而,由于行政界限的分割,导致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现象严重,造成地方经济追求“大而全”、“小而全”,给边区整体经济发展带来消极影响。为此,应积极消除障碍,建设边区统一市场。  相似文献   

13.
川渝合作方向选择:区域经济一体化及其经济联合体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川渝合作就是通过政府间合作,依靠一致性的行政力量、政府的政策资源和法规去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形成区域经济联合体,这是在现行体制下实现川渝区域经济发展的方向性选择。川渝经济一体化,首先是成渝经济一体化,建设、确立成渝城市经济圈,形成西南大都市连绵带;形成区域经济联合体,直接取决于川渝能否建构起良性的制度环境、合理的组织安排和完善的区域合作规则,为川渝经济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提供一个一体化的制度平台。  相似文献   

14.
区域合作国内研究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区域经济合作是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产物,是世界经济和贸易领域激烈竞争的产物,区域经济合作步伐加快是世界经济大趋势之一。区域合作的对策如下:确定区域协作,尤其是产业协作领域;建立良好的运行机制。区域合作研究的特点:日益重视产业、企业和城市的协同竞争;强调产业协调在区域合作中的作用;强调政府的协调作用;强调中心城市在区域合作中的作用;强调市场与投资的重要性;强调区际经济关系的协调。  相似文献   

15.
万州是被国家确定为三峡库区经济增长点的中心城市之一,相比宜昌、涪陵和重庆主城区,万州经济发展明显不足。实现万州经济内涵型快速发展,仅仅依靠引进项目是不够的。提出在万州举办大学园区,依托高等教育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思路是有国内外实践依据的。以恰当的政策吸引、鼓励重庆主城区等国内知名高校到万州举办高校分校、科技园,不仅可以拉动刺激当地经济的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也是低成本举办高等教育的必然选择,可以实现举办者与万州区二者的双赢。  相似文献   

16.
重庆在学习其他直辖市发展经验的同时,还应注意借鉴东部各省大力培育次中心城市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经验。次中心城市的培育对于重庆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促进作用。重庆应选择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产业结构较合理、区位条件较好、发展环境较优的周边区市作为次中心城市进行大力培育,在培育过程中应注意改革户籍制度以加速人口向次中心城市集聚、培育良好的发展环境以完善次中心城市功能、适当调整行政区划以提高次中心城市的管理效率。  相似文献   

17.
在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模式中,为什么中国地方政府在市场化进程中扮演的角色呈现出如此大的差异?以中国区域间地方政府创新的差异性为切入点,对五届(2001-2010年)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的入围项目进行跨区域、跨类型、跨年度等维度的数据分析发现,行政改革与经济增长显著关联,同时,地方政府创新随着经济增长呈现出从政治改革向行政改革方向发展的趋势,但公共服务仍没有成为中国地方政府创新的焦点领域。这一发现的政策含义在于中央政府要自上而下地从制度和政策层面为地方政府创新提供公共服务和政治改革的激励机制和制度空间,自上而下地构建制度化分权机制,重视区域发展中地方政府创新的激励机制和制度空间的建构。  相似文献   

18.
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是关系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探讨并研究如何在"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发展理念下,以长江经济带发展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文章基于长江经济带发展特点,在"中心-外围"模型基础上建立修正多元空间经济模型,将长江经济带沿线11省市进行空间数理建模,并运用SBM-undesirable模型进行实证检验,进而系统性分析区域板块化模式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模式哪种更适合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研究结果显示:区域板块化发展模式由于存在显著的行政壁垒影响,将导致经济要素在各主体之间流动存在较大难度,最终导致长江经济带发展出现平均化均衡,不利于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限制地区经济活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模式将不断削弱长江经济带内部各省市自身行政壁垒影响,改善区域内部贸易互通条件,进而提升经济要素在各省市之间流动的速度,最终促使长江经济带自发形成集聚化均衡,实现整体经济高质量发展;长江经济带优势产业空间集聚化转型存在一门槛值,而区域经济一体化模式将有效降低该门槛值,减少转型发展的投入,提高经济发展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