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菲利普·福雷诺是美国18世纪著名诗人。在独立战争期间以他为代表的“康涅狄格才子诗人”所写的爱国主义革命诗歌成为一支有效的宣传革命,鼓舞士气的思想武器,他也因此被称为“美国革命诗人”。此外他颇有独创地把传统的英诗创作模式运用到讴歌北美大陆特有的土著居民和花卉鸟兽中,使他的诗歌充满浓郁的美洲泥土的芬芳,由此开创了美国诗歌的优秀传统而被誉为“美国诗歌之父”。文章分析了福雷诺的革命诗和抒情诗的艺术特色和影响,指出弗雷诺的诗歌具有英国新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风。  相似文献   

2.
本文探讨了导致美国诗歌衰落的内部和外部因素。认为美国诗歌衰落的外部因素是美国的出版业和普通读者对诗歌的兴趣越来越淡。而内部因素则在于被禁锢在学院里的诗歌及其评论由于其自身的弱点逐渐堕落成一种实用的、远离艺术的“职业”。  相似文献   

3.
莎拉·蒂斯黛尔是20世纪初美国诗坛独具风格的女诗人。她的诗歌继承了维多利亚时代英国诗歌的“夜莺传统”,兼具浪漫主义与唯美主义之特点。她所开创的“恋歌体”别具一格,为她赢得了很高的声望。由于20世纪前期现代主义诗歌在美国兴起,蒂斯黛尔的声望很快被以庞德等为代表的现代主义诗人遮蔽,她也因此被认为是一位“被忽略的”诗人。蒂斯黛尔的诗歌在全世界一直拥有大量的读者,她对中国新诗发轫时期的诗人,特别是对胡适、闻一多等,都产生过显著的影响。一个多世纪以来,国内对蒂斯黛尔诗歌的翻译很不系统,对其诗歌的研究更是近乎空白。本文试图以传记批评的视角全面探索蒂斯黛尔的诗歌创作生涯,兼论她对发轫期中国新诗所产生的影响,及其在中国传播的情况。  相似文献   

4.
罗伯特·弗罗斯特是20世纪最受欢迎的美国诗人。他曾赢得4次普利策奖和许多其他的奖励及荣誉,被称之为美国文学中的“桂冠诗人”。以下从其诗歌集中摘选2首进行初步的研究和分析评论,为对其诗歌更深远的学习和研究奠定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以格律的回归为标志的“新形式主义”诗歌是美国80年代中后期出现的最重要的诗歌流派。本文拟对该诗派的主要理论进行介绍,对其对手所提出的所谓“新形式主义”诗歌是“右倾”的、“非美国”的观点进行批驳,并对逐渐堕落的自由诗的现状予以分析和批判  相似文献   

6.
美国现代诗歌界对中国古典诗歌关注的热潮发轫于美国诗歌的复兴时期,美国诗人竟然意想不到地“发现”了中国诗歌的宝藏,认识到他们自己的运动不过是中国精神在美国的一次再生。确实我们几乎难以发现那个时期有哪位主要诗人不为这种“来自中国的精神入侵”所打动。这次浪潮在1922年达到了高峰,以后就逐渐趋于消退。从那时起直到五十年代末,保守的艾略特—新批评派占统治地位,这种压制和稳定,致使对中国诗歌的兴趣仅限于少数几个诗人,到了50年代末,“垮掉的一代”的风暴,连同其他反学院派诗歌运动席卷美国诗坛,对  相似文献   

7.
瓦尔特·惠特曼被公认为美国的“诗歌之父”。惠特曼时代,美国在文学、思想与意识形态上仍然依附于欧洲传统,深受维多利亚时代价值观的影响,但惠特曼却敢于向传统发出挑战,强调诗人要为自己的民族歌唱,他笔下的声音和景象都是美国的,他的表达这一切的语言也是美国的。惠特曼开创了新的诗风,他认为诗歌不在于形式化的格律,而是深层次的感情,强调情感的节奏,思想的韵律;他因此创造了一种具有惠特曼气质的诗歌形式。  相似文献   

8.
战后美国诗坛上,被称为“要打破庞德和艾略特重组现代诗歌领导权”的诗人威廉·卡·威廉斯(1883—1963)确实取代了庞德和艾略特,成为“左右其他诗人的一支重要力量.”全国图书奖(1950年)、波林根奖和国会图书馆诗歌顾问的政府任命(1952年)、普利策奖和美国文学艺术院金质奖(1963年),以及不少大学文学博士头衔的授与,使他“声誉和影响至今有增无减”.评论界确认,威廉斯力图“实现惠特曼用本国原料造就美国自己诗学的理想”,称他是“惠特曼传统的主要代表”.如果说惠特曼在十九世纪中期冲破保守派仰承欧洲文化的重重阻力,以他用美国题材和人民语言反映美国民族精神的创作实践,开始了真正美国自己的文学,威廉斯则在本世纪前半个世纪顶着新古典主义狂澜汹涌的欧化潮流,全力开拓美国题材和本土语言的美学价值,坚持了诗歌的民族化方向.惠特曼和威廉斯是美国诗歌民族化道路上两个遥相辉映的里程碑.  相似文献   

9.
从王佐良的《一个中国诗人》为整个穆旦研究定下基调,到穆旦的《饥饿的中国》标志着穆旦创作走向“世界”,“景观诗歌”视野中的穆旦,其主题词显然是“中国”;“中国”的存在以及它的被凸显,标示着穆旦诗歌意义被争夺的焦点所在。穆旦提供的一种“景观诗歌”,“可译性”是其重要特点,我们应当由此进一步探讨“景观诗歌”对于“中国现代新诗史”的意义,并由此考察穆旦诗歌中备受争议的“中国”问题。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一种强调创造力、认为译者可以适度“重写”的诗歌翻译类型,“仿译”自庞德以来在美国诗歌翻译史中就争论不休,但其许多成功的实例(如庞德本人的《华夏集》和后继者肯尼思·雷克思罗斯等人的一些译作)对美国诗歌却产生了预料不到的重大影响,“仿译”在美国已形成一种传统.从“仿译”的又一次实践,即广受争议的美国诗人罗伯特·洛厄尔的《模拟集》入手,可具体分析《模拟集》如何对欧洲经典诗歌进行“模拟”(“仿译”或“重写”),考察玛乔丽·G·佩罗夫、伯顿·拉弗尔、约翰·西蒙和本·贝利特等翻译批评家对《模拟集》的不同评价和态度.洛厄尔的“Imitations”不管效果如何,他把诗歌的音调、灵魂和活力放在首位的态度,是值得我们看重的.而“仿译”作为一种特殊的、更需译者的识见、才能和“运气”的翻译模式,有时可以产生令人满意的文本——这也是我们应当承认的,应当对它采取开明而审慎的态度.  相似文献   

11.
“朦胧诗”后被称为“第三代”的诗人是新时期诗歌中一直未被定论的集体,他们以全面反叛中国 新诗秩序开始,却没有建立起新的诗歌秩序,他们的创作活动将中国当代诗歌划分成两个明显不同的阶段,成为 中国当代诗歌走向多元化、边缘化、个人化的分水岭。  相似文献   

12.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被选入教材成为“诗歌典范”,显现了传统、正统且主流的诗歌趣味在历史延续中的强势。这一“诗歌典范”的树立,曲解了诗篇本意,简化甚至扭曲了诗人形象,并无视或舍弃了海子诗歌创作中“异端”和“新创”的东西。这样的“诗歌典范”培养着人们的“诗歌想象”和“诗歌期待”,影响了人们对新兴诗歌现象的创造和认同。这一“诗歌典范”的塑造方式竞能大获成功,应该引起我们的警惕并令人忧虑。  相似文献   

13.
阿什贝利是美国后现代诗歌“纽约派”的代表人物,他的诗歌将诸多后现代元素加以混合,力求探寻诗歌写作的本质。通过研究阿什贝利诗歌中的互文性,戏仿,并通过游戏式阅读对其诗歌进行超文本解读可以发现:在阿什贝利的诗歌中,真正的意义迷失于词语的“无限”能指中,只有在后现代多语境的重叠下即超文本解读中,通过对传统诗歌文本的转化和吸收来进行比较,才能理解阿什贝利诗歌的真正意义。  相似文献   

14.
本着“日日新”的创新诗学,庞德在《华夏集》的翻译中创造性地使用了特殊留空与特殊空行等诗歌印刷版式,同时首次使用了“首语重复结构”等现代主义诗歌技法,极大丰富了现代主义诗歌的写作技法,实现了对美国诗歌写作技法的创新,引发了轰轰烈烈的自由诗运动,对后世的诗人与译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诗言志”,“诗缘情”,诗歌、艺术的特质在于它的表情性。一切优秀的诗歌、艺术作品无不具有独特的情感内容和独特的情感表达方式,王维的诗歌自然亦是如此。自从北宋苏轼《书摩诘蓝田烟雨图》问世之后,千百年来,“诗中有画”一直被公认为王维诗歌的艺术特色。但是,“诗中有画”的具体内涵究竟如何,历代的诗论家很少予以阐释。  相似文献   

16.
最干净的书     
王勇 《社区》2010,(23):14-14
在美国诗歌的发展史上,《草叶集》被誉为一座灿烂的里程碑。“哪里有土,哪里有水,哪里就长着草”等经典诗句,生气蓬勃并散发着诱人的芳香,成为闻名世界的佳作,开创了美国民族诗歌的新时代。  相似文献   

17.
在并不悠久的美国诗歌史上,以一部《草叶集》著称的惠特曼(1819—1892)和一生留下一千七百七十五首短诗的狄更生(1830—1886)占据着特殊的位置,某些评论家分别称他们为“美国诗歌之父”和“美国诗歌之母”。但两位大诗人并不相识,且互不影响,各走各的路。惠特曼有拥抱全人类的精神;终身隐居的狄更生却视发表诗作为拍卖灵魂,从来不愿向公众表明心迹,一副超然物外的神情。不同的生活态度决定了两  相似文献   

18.
浙派诗歌理论及其渊源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前中期以厉鹗为代表的浙派以重“学”与重“清”为核心建构起了自己流派的诗歌理论,但其诗歌理论并非渊源于学界所常提及的“淅派文艺源头”——黄宗羲与查慎行.而是源于常因“反宋”而被摈之浙派诗歌发展流程之外的朱彝尊。  相似文献   

19.
闻一多的诗作和诗歌理论建设集古今中西之大成,得到了中外有识之士的充分肯定。闻一多从青少年时代开始广泛接触外来文化特别是英文诗歌,早期新诗试笔即呈现“中西合璧”的艺术风貌;留学美国使得他更真切、更深入地感知了英美文化、英美诗歌;《死水》对英美诗歌的借鉴更自觉。与此同时,他的诗歌创作和诗歌理论又鲜明地体现着对于传统诗歌艺术精华和传统诗学理论的撷取与承传。他的诗歌文学活动构筑了一座连接古今中西的“诗桥”。  相似文献   

20.
戊戌变法后,留日青年学生中盛行一种被称为“浏阳体”的诗歌,形式为七言绝句,内容狂放恣肆,充满激情。革命烈士秋瑾、陈天华、赵声就都写过不少这种极富战斗性的“浏阳体”诗歌。“浏阳”指戊戌变法“六君子”之一的湖南浏阳人谭嗣同,“浏阳体”诗歌就来源于谭嗣同的一首《狱中题壁》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