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衡》训诂术语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小超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4(5)
东汉王充<论衡>中保存有丰富宝贵的训诂资料,对于<论衡>文本的解读、训诂史、训诂学的研究,都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从训诂术语角度对<论衡>中的训诂资料进行研究,初步得出<论衡>训诂术语的特点及用法. 相似文献
2.
朱国理 《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2(1):97-101
"之言"是常用的训诂术语,前人对它的含义及用法有不同的看法。《广雅疏证》是一部由训诂学向语源学推进的辉煌巨著,在考察统计"之言"在该书中的使用分布情况之后,发现"之言"涉及的词(字)除大多指同源词外,还可能指通假字、联绵词或名物词的不同书写形式等,有时甚至只是一般性地解释词义,理解时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3.
试释黄侃论辞书训诂与文义训诂的区别——兼谈《尔雅郝疏笺识》的训诂学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庆元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3)
古代训诂材料主要保存在训诂专书(辞书)和注释书中。黄侃先生谈到训诂内容时,提出了“本有之训诂”、“后起之训诂”、“独立之训诂”、“隶属之训诂”、“说字之训诂”、“解文之训诂”、“小学训诂”、“经学训诂”诸概念,即对上述两类材料或作动态分析,或作相对静止分析而进行的系统分类说明。古代辞书属“说字之训诂”,而经、史、子、集部书之注释则属“解文训诂”。对二者的差别、特点,黄先生作了精辟阐述。黄先生研究辞书训诂的最重要成果是他的《尔雅郝疏笺识》。 相似文献
4.
郑杰文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6):1-2
<尔雅>是我国最早的按照词义系统和事物分类来沟通正统语言与其他语言系统问的词义关系的词学专著.它在语词训释实践中,反映了诸多训诂原则和训诂方法,开创了中国训诂中的词义互释方法和义界释词方法,为训诂学的产生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姚海燕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0(4):215-217
唐代王冰的<素问注>一直是后来学医者重要的参考训诂文献.通过系统的整理,对王冰在注文中训诂术语的运用作了较详尽的分类介绍. 相似文献
6.
王庆元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97,(3)
古代训诂材料主要保存在训诂专书(辞书)和注释书中。黄侃先生谈到训诂内容时,提出了“本有之训诂”、“后起之训诂”、“独立之训诂”、“隶属之训诂”、“说字之训诂”、“解文之训诂”、“小学训诂”、“经学训诂”诸概念,即对上述两类材料或作动态分析,或作相对静止分析而进行的系统分类说明。古代辞书属“说字之训诂”,而经、史、子、集部书之注释则属“解文训诂”。对二者的差别、特点,黄先生作了精辟阐述。黄先生研究辞书训诂的最重要成果是他的《尔雅郝疏笺识》 相似文献
7.
钱荣贵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2(1):152-156
《尔雅》是我国第一部按义类编排的综合性辞书。其中,至少蕴藏着三个较为明显的编纂思想,一是齐一殊言,归于统绪的编纂宗旨,二是类聚群分,比物连类的分类思想,三是由此及彼,递相引申的训释逻辑。齐一殊言,归于统绪是《尔雅》编纂思想的核心,类聚群分,比物连类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分类思想,其产生同时受到了先秦方以类聚,物以群分思想的影响。而由此及彼,递相引申的训释逻辑则是编纂旨趣和分类思想共同作用下的产物,这一思想使得《尔雅》篇与篇之间、类与类之间、词条与词条之间、同一词条不同概念之间的联系非常紧密。《尔雅》所体现的三个编纂思想,主次分明,递相引申,共同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思想体系,也由此奠定了《尔雅》在中国训诂史、辞书史上的不朽地位。 相似文献
8.
孙赫男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33-38
<左氏会笺>是日本学人竹添光鸿对<左传>进行注释研究的一部重要著作.作者搜览载籍,稽考诸说,折衷众家,深文以辨,审慎以断,守正创新,颇多所得.竹添氏在注疏中,大量使用训诂术语,释义明理.传统术语不仅反映了作者对客观事物进行认知和理性判断的科学自觉程度而且显示了他的学术继承性和创新精神.本文旨在通过对该著中训诂术语的特点的归纳及含义和功能的分析阐扬,使人深入理解作者的疏解,并能全面把握其训诂条例,帮助正确认识其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9.
朱灵芝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Z2)
《周敦颐集》是宋代理学的重要文献典籍之一,其正文训诂对我们理解其思想内涵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从训诂内容、方法及其使用的训诂术语等方面对其中的训诂作一些粗浅的分析。 相似文献
10.
11.
自从段玉裁给训诂术语下定义以来,历代学者对这些术语定义和用法的理解一直存在分歧.不少学者认为训诂术语与某同主要是用来说明假借字,有时也用来讲解异体字,但当我们通过对唐代颜师古<汉书注>和李善<文选注>这一术语的用法进行分析后,发现并非如此,说明假借字、同源词和异体字是主流,也有特例.表明前人对这一训诂术语的使用,并不具有周遍性,也不是共同规律;所有的训诂术语并不是产生于同一个时代,每个训诂术语在不同时代以及不同训诂学家的运用中,既有共性,也有个性,不能简单概括. 相似文献
12.
范春媛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7(3):62-66
宋代大经学家陆佃的《埤雅》,是一部著名的名物训诂书。通过对《埤雅》的产生、使用的训诂术语以及和《尔雅》在内容、形式上的对比等方面进行较为全面的论述,彰显《埤雅》的价值和特色,表明其专科辞典的性质,从而肯定《埤雅》在中国辞书史及雅学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3.
关于训诂术语"读曰"与"读为"的功用问题,历代学者在理解上一直存在分歧。我们通过对颜师古《汉书注》的考察,发现这两个训诂术语的使用情况比较复杂。所有的训诂术语并不是产生于同一个时代,每个训诂术语在不同时代以及不同训诂学家的实践运用中,既有共性,也有个性,不能简单概括。 相似文献
14.
张艳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6,23(3):77-82
《尔雅》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专著,包括了古语、今语、方言、雅言、俗语等各种语料。在对《尔雅》的双音词进行了穷尽性调查后,共归纳出双音词1261个。现代汉语语法构词中的联合式、偏正式、支配式、补充式、表述式及附加前缀等构词法在《尔雅》中均有体现,但都还处于起步阶段。《尔雅》中还出现形容词“老”虚化为词头的现象,从而形成了附加前缀式构词法。 相似文献
15.
周春健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5(5)
朱熹学识宏富,遍注群经,却惟于<尔雅>一经既无专门著作,又极少论说,学者对朱熹与<尔雅>关系的研究因此也十分罕见.从总体上说,朱熹对<尔雅>持一种较为明确的怀疑和否定态度,认为其"不足据以为古".尽管朱熹对<尔雅>的基本态度是否定的,但在其著作中对<尔雅>解说进行正面驳正的例子却极少,更多的则是对<尔雅>解说的撷取.朱熹对<尔雅>的态度,首先与<尔雅>一书的词典性质有关,词典的形式使它无法像其他经书那样可以更直接地表现其义理思想,因而难以引起主要作为理学家的朱熹的更大关注;其次,朱熹对<尔雅>的怀疑态度,是宋代以来疑古辨伪思潮的必然结果,朱熹怀疑<尔雅>也是其辨伪学的重要成果.朱熹对于<尔雅>的言说应当成为朱熹经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6.
王飞华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24(3):245-249
本文将《尔雅》及《释名》作了一个粗浅的比较。对两书从篇目、相承关系、同义类下的词条数目、训释体例、义训的具体方法及《释名》音训的表意功能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17.
李嘉翼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
《尔雅正义》是训诂学名著,雅学研究的集大成者,具重要性、代表性、影响性于一体的乾嘉学术经典。与同期段、王诸训诂大师著作研究成为显学相比,有关此书的研究稍显冷清,不够重视。结合点校整理是书,全面梳理《尔雅正义》的撰著过程、内容、体例、特点、价值、版本源流等,可以方便读者进一步了解和使用该书。 相似文献
18.
王闿运《尔雅集解》为重要的雅学典籍,采录汉至清代相关注释,要言不烦,并多己见,可与邵晋涵《尔雅正义》、郝懿行《尔雅义疏》相参照。《尔雅集解》之体例为:卷首撰写引言,说明各篇要旨;正文下标示异文;立论之前,罗列旧注。其注解方法主要有四:追寻字义、分析词义、校勘异文、辨析假借。其显著优点有二:厘清异文,校订典籍;见识卓著,善用文献。然因王氏未见新出之甲金文献,训释字词,难免有所偏误。 相似文献
19.
叶南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6,(S6)
先秦时期语言学还没有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语言研究尚无独特的方法,更无专门的研究成果。但是先秦时期仍有不自觉的语言研究,有不自觉的研究成果,这就是《尔雅》以及体现在《尔雅》中的语言学思想:一、《尔雅》用先秦时期的共同语──雅言解释各地方言和古语词,体现出"名实相符"的语言学思想。二、《尔雅》首创按词的意义类别编排词汇的体例,形成了后世的"雅学"。三、《尔雅》为后世辞书释义方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工商管理学中有许多专业术语是从英语、法语、或其他语言中借来的。本文用训诂学、社会学和应用学的方法 ,对若干英语术语的渊源和翻译予以对比或订正。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