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天主教在中国的发展已有四百多年,至“梵二”大会议后,天主教在尽力适应各国具体情况方面进行改革努力,但时至今日,仍步履维艰。文章认为:天主教中国化不应仅仅表现在形式上,更重要的是还应表现在文化上,使做为一种西方外来文化的天主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真正达到相互协调与融合  相似文献   

2.
澳门的木棉     
沈胜衣 《社区》2014,(20):33-33
澳门这个岛城,在很多人眼中就是一座赌城,因此虽然离得不远,但我以前没怎么关注过。直至春节期间首度小游,才感到意外欢喜,出乎意料的好;读陶炼等《闲话澳门》、聿欣《澳门风物掌故》等书,更惊觉这弹丸之地原来还有那么丰富的内涵。论历史,澳门是中西文化在海道上的最早交汇地,明代就开放为对外商埠,16世纪中期葡萄牙人进占后,即成为天主教在远东的统领基地,以利玛窦为代表的欧洲各国传教士,在此学习中国文化后北上,传教的同时也传播了天文等科技和油画等艺术。所谓“文物达上国,此邦为萌芽”。  相似文献   

3.
该文介绍了中国天主教的由来和发展、天主教传教士在中国传教的方式以及天主教教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儒学)相结合的共同点,阐述了著名天主教传教士利玛窦如何推行天主教儒学化及其影响,指明了天主教传教士在“西学东渐”和“东学西渐”方面做出的贡献以及他们在中西文化交流过程中的重要桥梁作用。  相似文献   

4.
中华文化中独具特色的澳门海洋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澳门海洋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 ,东西文化交汇、中葡文化融汇 ,构成澳门海洋文化的一大特色。澳门作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经济文化特区” ,使澳门海洋文化在中华文化中 ,具有双向辐射的特殊作用。中国的历史文化名人对澳门海洋文化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澳门海洋文化必将在新世纪的中华文化发展中 ,发挥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对“莎士比亚在中国的最早传入”的考察,不仅仅是一个单纯地考证莎士比亚在中国最早传入的确切时间问题,更重要的是由此考察和认知莎士比亚最初被引入中国时中西文化在近代历史性交汇的时代语境。学界过往对“莎士比亚在中国的最早传入”之研究,通常将发端时间确认为鸦片战争之后,地点锁定在广州和上海。而事实上,早在19世纪30年代美国人哈丽特·洛就在其旅澳日记中记述了莎士比亚戏剧在19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在澳门的演出情况,并且提及英国东印度公司澳门图书馆在当时的馆藏莎士比亚戏剧和传阅情况。这些史料不仅确证莎士比亚戏剧在中国最早引入始于19世纪早期的澳门,而且揭示出澳门在近代中西文化交汇中的先驱作用。  相似文献   

6.
在近代中国天主教史和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刚恒毅是一个重要的人物。1922年,他作为罗马教廷的宗座代表来到中国,标志着法国对中国教会保教权的终止,揭开了20世纪中国天主教本土化的序幕。刚恒毅在华期间,提倡利玛窦“文化适应”的传教方式,促进了天主教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对话和沟通。特别是作为一个扬名意大利的艺术家和雕塑家,主张用本土民族的哲学语言和艺术形式表达天主教的信仰,把中国的艺术引入到天主教会,无疑为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开辟了一条新的路径,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颇具意义。推举中国神职人员担任主教职务刚恒毅原名C…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明清时代中国诗人吟咏澳门的诗词作为基本资料,从一个侧面见证明清时代澳门的历史文化:澳门作为设在中国领土上的葡萄牙居留地,中国政府始终有效地行使主权;她不但是一个重要的东西方贸易港口,而且在中西文化交流中居于极其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8.
澳门文化具有历史性和独特性 ,是中西文化融汇交合的典范。澳门的文化事业以民办为主。中西合璧的独特文化 ,在全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  相似文献   

9.
澳门中西文化交融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并未失守。寓澳诗人的诗词作品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坚韧。这些诗作或吟咏澳门风景之美丽,或议论濠境地势之险要,或表达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眷恋与执着,或叙客澳西人人情风俗之中国化,可以窥见,中国文化传统在澳门岛一直得到固守。  相似文献   

10.
“文化澳门”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葡人治澳”的“旧澳门”时代之“不古不今、亦古亦今 ,不中不西、亦中亦西”的“旧文化”是“澳人治澳”的“新澳门”时代“新文化”建设的历史背景和现实基础。在“新澳门”的社会发展中 ,文化建设是中心、是支撑点和增长点、是优势和特色。近五百年绵绵不断而博大精深的中西交汇的文化底蕴成为澳门走向回归和“一国两制”、走向知识经济和信息文明、走向世界和新世纪的最具潜力和竞争力的战略资源  相似文献   

11.
澳门有近50万人口、面积不过23.5平方公里,却具有独特的、重要的文化价值。从历史角度来看,澳门在近代海上“丝绸之路”中具有特殊地位,其在海上交通、对外贸易、宗教传播以及中西文化交流方面产生过重大影响。一度成为中国人了解世界文化的一个窗口,成为内地对外文化联系的一个通道,也成为西方文化人进入中国的一个桥梁。澳门作为21世纪的一个独特的政治、文化和经济社会区域,其在现实角度上的意义也是十分重大的。尤其是澳门作为一个连接中国内地与世界经济、社会的纽带和桥梁,回归后在“澳人治澳”的基点上制度转型及其与…  相似文献   

12.
清代前期伴随天主教逐渐深入民间传播,其在民间医事活动中所扮演的角色也愈加重要.传教士不仅通过施药治病以换取社会好感,直接吸引民众入教,而且通过围绕疾病所建构出的一系列社会想像,在民间社会中与佛教、道教及民间信仰为争夺宗教传播空间而展开激烈竞争.在传教过程中,天主教的圣水、十字架、念珠等物品及各项圣事仪式的驱魔治病功效,曾经被传教士与教徒有意识地加以放大.清前期天主教医疗故事中所呈现的与佛教、道教及民间信仰之间的仪式对话,是天主教医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3.
中西文化概念长期并行在互不交叉的广义狭义演绎之途,存在着阐析文化的初始、原始、本原、本质、全面、发展的意义与阐析文化的延伸、限制、部分、升华意义的重大区别,自近代开始的交汇融合过程经历反复曲折,终于在中国改革开放年代得以重新交汇.  相似文献   

14.
论文化交流中的误读与创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化交流中常常存在按照自身的文化传统、思维方式等去解读另一种文化的误读现象,并构成文化交流的障碍。文化交往中实际还存在一种有意识的误读,而这种误读恰恰是新文化产生和创造的前提。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这种现象屡见不鲜,典型者如汉唐间佛教和明清时期天主教在中国的传播。文化误读的现象不可消除,其影响也是得失兼备,因此要在平衡不同文化现象的关系的过程中,不断探索更有利于文化成长与文化交流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归来,澳门     
啊!一条濠江水,牵着长江魂。一滴松山雨,凝着南海云。四百年的台风,卷不走思乡的梦;四百年的暴雨,打不动一往情深。啊,澳门!澳门!飘泊流离四百年,洋装不变中国心,红塔登高望故乡,妈阁庙中想母亲!啊!一朵白莲花,含着牡丹心。一片红树林,连着祖国根。四百年的渴望,迎来了九九归期;四百年的期待,盼来了春的喜讯。啊,澳门!澳门!苦尽甜来今胜昔,柳暗花明又一村,祖国与你共举杯,祝你前程美似锦!  相似文献   

16.
中西文化的交汇撞击,使得中国文化精神舞台呈现多元态势,有正向的、有利的因素,也有负向的不利影响。建设新时代的精神文化,应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体现在我国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一系列完整的精神、准则和原则规范体系。  相似文献   

17.
澳门是中国与世界各国交往最早的门户之一。它自1557年葡萄牙人入居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在这期间,由于它优越的地理位置、特殊的政治环境以及西方文化的不断移植,使其成为中国土地上一个非常特别的地方。对于这样的地区的历史,在1980年以前,却未能引起中国内地史学界的足够重视。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80年的三十多年间,有关澳门史研究的论文仅十余篇,且研究的内容比较单一,多集中于论述葡萄牙占据澳门的前后经过。  相似文献   

18.
论闻一多的文化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闻一多是在中国 2 0世纪中西文化大碰撞、大交汇的社会历史环境中成长起来的 ,他对于西方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抉择 ,正反映了他的文化思想及其特点。闻一多的文化思想是开放的 ,而不是封闭的 ;面对大量涌入的西方文化 ,他既不拒斥 ,也不盲从 ,而是认真吸取 ,使其中国化、现代化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 ,他与五四时期的众多先进知识分子有所不同 ,他不是彻底否定 ,而是主张兼取中西文化之长 ,后期认识有了发展与转变 ;在文化的伦理道德层面上 ,闻一多理智上趋新 ,行为上守旧 ,表现出矛盾的状态。  相似文献   

19.
论长安文化     
把长安文化理解为以关中地区为主体的陕西文化,比较适中。史前长安文化可追溯到百万年前蓝田猿人原始文化。在文明时代,长安文化发展经历了西周、秦国秦朝、西汉、隋唐四次高峰,创造了辉煌。长安文化的特点,一是肇兴较早,二是地域性与超地域性共存,三是长期居于引领地位,四是前期与后期反差巨大,五是由多种文化交汇交融而成。长安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源头之一,对中华文化的发展起了奠基作用。  相似文献   

20.
清代前期入华的外国传教士有俄国东正教团、西方的天主教各派,同为基督教,但是他们在华传教的结果却相去甚远。清代前期天主教各派既在中国人中间发展了基督徒,又为中西文化交流做出了突出贡献。而俄国东正教团在发展教徒方面没有成功,从一定程度上说,其贡献只限于汉学研究。究其原因,是由于他们在入华传教的目的、方式、活动范围与规划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