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本文从经济价值、政治价值、军事价值三个方面 ,对毛泽东与邓小平的科技价值观作了比较 ,既指出了二者之同 ,亦道出了二者之异  相似文献   

2.
本文依据翔实的资料,运用比较政治分析的方法,对英、美政治制度的主要方面进行了同异比较以及同中之异和异中之同的比较.这种比较,对于研究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具有典型意义.  相似文献   

3.
中国外交环境在冷战后面临着来自国际政治、社会制度、经济和时代主题等四个方面的变化和挑战.江泽民同志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外交理论,明确指出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主题,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不可逆转.以求"同"、求"和"的原则精神处理与不同类型国家的关系,形成了全方位外交的新局面,使中国外交展示出从未有过的成熟和自信.  相似文献   

4.
亨停顿"文明冲突论"发表后在全球引起了广泛的争议.其实质是掩盖当今世界的利益冲突,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企图统领全球,摄取全球最佳利益的包装.文明不会发生冲突,发生冲突的是以国家为单位、为代表背后的利益冲突--世界各种冲突的主旋律.今天,科技高速发展,人类生存空间相对缩小,资源渐竭,它需要的是合作,尤其是主导发展的各文明的大国,求人类利益之同、生存之同、繁荣之同,存文化之异,宗教之异和民族之异,以使在安宁而非冲突中共同建设人类美好的家园.  相似文献   

5.
<正>中华民族共同体一词,既言构成共同体的现今56个成分彼此存在差异,包含着多元性与多源性;又言各个成分之间审异致同、异中求同,结成民族共同体的历史性与现实性。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固不止现今之56个民族,而现今之56个民族亦非自古皆存,而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犹若万源之水汇为江河。中华民族各个成分因相互混合、彼此掺入与交相融合,共同性日益增加,最终交融成为牢不可破的命运共同体、政治共同体、文化共同体。这不仅符合中国传统哲学的辩证思想,更是中国民族史的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6.
钟惺主张诗歌抒发作者真实独特的性情之言,积极响应了袁宏道的"性灵说",但受明末复古和性灵两种文学思潮嬗变、时局动荡以及王学变迁等因素影响,钟惺"真诗精神"说与袁宏道"独抒性灵"说又存在差异。以古今言,钟惺突破了七子派和公安派存古今诗歌之异的思维模式,转求古今诗歌之同;以个性言,袁宏道倾向于肯定真心真性,属于自然个性论;钟惺则将超脱世俗的精神气质和孤行独往的性格力量视为真诗精神,属于艺术个性论。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价值的主导性特点并非如某些学者说的是"王权主义"或"君权至上"。"王权主义"或"君权至上"其实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在现实政治运作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总体的表象特点。"专制主义"或者说崇"一"尚"独",才是其价值的主导性特点。这个主导性特点在政治权威的归属上表现为崇"一"贬"多",在政治权力的运行方面表现为好"专"恶"分",在治国举措的偏好上表现为存"同"去"异",在政治统治的原则方面表现为求"中"防"偏"。  相似文献   

8.
任先大 《云梦学刊》2001,22(4):64-66
在"世界文论"的背景下,比较"兴趣"与"张力"两个异质文化概念之间的异中之同,同中之异,可以进一步揭示出严羽诗学理论的民族特色及在世界文论座标系中的固有地位,同时可见出中外相通互补的艺术规律.  相似文献   

9.
卢子震  赵春霞 《河北学刊》2004,24(4):177-180
孙奇逢针对理学空疏的弊端和程朱与陆王两派的纷争提出若干理学求实的方法论原则。他批评了两派的门户之见 ,提出“我辈只宜平心探讨 ,各取其长 ,不必代他人争是非求胜负也”。关于学术异同 ,孙奇逢反对“以同异分是非 ,不以是非分同异” ,并进而指出 ,“凡异而同者 ,皆道之全者。异为真同 ,同为真异。见异于同 ,乃可辨道 ;见同于异 ,乃为见道”。孙奇逢由此而折中程朱陆王 ,提出两派的观点正可相资为用 ;并具体研究了朱熹格物与王阳明致良知的统一、顿与渐的统一、道问学与尊德性的统一 ,指出统一才是道 ,才是学 ,统一于躬实践才是真道实学。  相似文献   

10.
关于理气同异,朱子不仅初年和晚年观点不一致,而且在同一时期的论述中也存在分歧,这就为以后的论争埋下了伏笔。朝鲜儒者南塘创造性地提出了性三层说,即超形气之性、因气质之性和杂气质之性。前者是从一原的层次上单指理而几乎不考虑气影响的纯粹的性。此时万物理同、性同。中者从理气各指的角度同时表现了同种之间的普遍性和异种之间的特殊性,是因气质的理。同种事物气同,故理同、性同;异种事物气不同,故理异、性异。后者是从理气兼指角度考虑到万物气质差异的纯粹的气质之性,表现了万物的特殊性。此时万物气异、理异、性异。  相似文献   

11.
仿拟辞格是当下新闻传播中被广泛应用的一种修辞手段。为进一步提高新闻传播中仿拟应用的艺术,言语者应尽量实施"求同""求异""求简""求趣"的"四求"策略,即努力使仿体接近本体,以显示本体和仿体间依附与被依附的关系;力求言语形式的同中之异、形同神异,使之在习见的常态中闪现出新异的光彩;遵循语言的经济原则,力求用语简洁;追求寓教于乐及新闻的多效功能,创造轻松愉快、诙谐幽默的阅读氛围等。  相似文献   

12.
运用"同"、"异"去理解王岱舆思想与儒学的关系,发现"异而同,同而异"是王岱舆与儒学关系的一种特征。伊斯兰与儒学属于两种不同的文化模式,作为穆斯林知识分子的王岱舆,对于儒学有批判的地方,此批判的出现即表明其思想与儒学之异,但是,他对儒学的批判中也有对其部分内容的认同,可谓异中有同;王岱舆对儒学的一些重要观念、理念,特别是伦理观及认识论上的观念及理念也颇为认同,此认同即表明其思想与儒学之同,然而,他在对儒学的认同也是包含批判的因素在内的认同,可谓同中有异;王岱舆对儒学又有借用的地方,这种借用又表现了其思想与儒学之异处,但是这种异也是包括了认同在内的。借用之异的出现,突出地表明了王岱舆思想的创造性,以及王岱舆的文化认同立场。  相似文献   

13.
李后东  赵明义 《学术论坛》2012,35(11):35-39,60
比较方法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重要方法,有利于认识事物的本质,不断提高对事物的认识水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经典科学社会主义进行比较研究,可以更清楚地了解两者的异同点合乎逻辑地分为基本层次和具体层次,有利于区分两者同点的"教条"与守成、附加与创新、单纯还原与勇于超越,异点的守成与创新、应然与实然、萌芽与成熟等不同表现形式,还可以更清楚地了解两者的"异中之同"、"同中之异"及其双重辩证关系。而"过时论"、"背离论"却混淆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经典科学社会主义异、同点的层次定位和不同表现形式,忽视了两者"异中之同"和"同中之异"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14.
“一国两制”是邓小平同志从我国实际出发提出的和平解决香港、澳门、台湾问题的科学构想.提出这一构想,是为了把实行不同社会制度的几个地区统一到中华民族的旗帜下,把持有不同思想信仰、政治主张甚至彼此敌视、武装对抗了几十年的人们汇集在中华民族大家庭里,合作共事,共求发展.从统一战线角度讲,“一国两制”是对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和策略原则的一个重大发展.  相似文献   

15.
政治参与是社会主义民主的标志和实现形式,没有广大人民群众的政治参与,社会主义民主的建立和发展是不可能实现的.毛泽东、邓小平在对社会主义民主的探索和实践中,在政治参与的实质、政治参与的形式、政治参与同政治动员的关系等方面有许多共识,邓小平在上述诸方面又有新的发展.在当今社会转型期,邓小平对毛泽东政治参与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对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扩大人民群众的政治参与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萨伏伊在《异域》里把美国南方视为一个不同于美国北方的“异域”,从系统力量之异、种族关系之异和种族心理之异的角度展现“异域”之异,揭露黑人的悲剧人生和白人种族主义制度的非人性和非理性.政治之异、司法之异和大众媒体之异显示了美国社会系统力量的冲突和内耗,抨击了不合理社会制度的反人类性和反文明性.种族情结、种族疏离和信用危机引发的种族关系之异严重威胁着社会稳定和人身安全,恶化了美国的种族关系;身份焦虑、歧视焦虑和越界焦虑通常会深化美国社会的种族心理之异,加剧黑人的双重意识危机,妨碍美国多元化社会的建立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1.“尊德性”与“道问学”,“自诚明”与“自明诚”,治学入路之不同,古已有之。自朱陆之争出,学者遂以为“千古不可合之同异”(章学诚《文史通义·朱陆》)。心学与理学分途,学界以为导源于二程;而心学与理学之异,则集中于“心即理”与“性即理”之争。然而儒学精神,本为一原;朱陆之争,亦非势同水火。必于异中见同,方可理解儒学真精神。因此,研究二程心性学说之异同,对于理解儒学精神,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根据叙述方位和叙述角度的不同,中国古典诗歌的叙述者大致可分为同事件"外转"、同事件"内转"、异事件"内转"和异事件"外转"等类型。同事件叙述者既可"外转"进入所叙之"事",亦可"内转"而抒情;异事件叙述者虽不参与所叙之"事",常采取旁观者"外转"姿态,但人格填充的人物聚焦则又可"内转"而抒情。这四类叙述者大体呈现从"有我"到"无我"的层次化运动过程。因此,诗歌叙述者的差异性存在有助于更深入理解并梳理王国维所谓"有我之境""无我之境"的具体内涵。  相似文献   

19.
<正> 一王夫之把他的一多“调合”“二重化”的方法论运用于其哲学体系的所有领域,而以人性论体现得最为鲜明。王夫之认为,人之生化,是“气以成形”(《尚书引义》卷三),“天之神笃于生而为性。”(《张子正蒙注》)卷二)人作为自然界的生命体与作为社会性的性命,有同有异,同异相即不离,王夫之说:“夫在天则同,而在命则异,故曰‘理一分殊’。……其同者,知觉运动之生,而异以性;其同者,细缊化醇之气,而异以理。乃生成性,而性亦主生,则性不同而生亦异;理别气,而气必有理,则理既殊而气亦不同。”(《读四书大全说》卷十) 王夫之以为,人有先验(“继善”)之性,亦有后天“日新”(“成性”)之性,它们共存于一体之内。他说:“初生之顷,非无所命也。何以知其有所命?无所命,则仁义礼智无其根也。少而壮,壮而老,亦非无所命也。何以知其有所命?不更有所命,则年逝而性亦  相似文献   

20.
李杰 《北方论丛》2005,(3):23-27
在中国文艺史上有魏晋和晚明两个情场.由于二者哲学基础的不同,"情"的具体内涵又有所差别.两个情场,同中有异,异中有同.但二者皆本源于先秦老庄之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