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一、中国古典悲剧“团圆”结局及其成因团圆结局是中国古典悲剧创作中一个常见的现象。如《窦娥冤》的伸冤昭雪,《赵氏孤儿》的孤儿报仇,《汉宫秋》的“团圆梦境”,《琵琶记》的“玉烛调和”,《娇红记》的鸳鸯翔云,《清忠谱》的锄奸慰灵,《长生殿》的“蟾宫相见”,...  相似文献   

2.
康保成 《学术研究》2023,(2):152-160
关汉卿《窦娥冤》杂剧采取多层叙事策略,不仅写出了一件由地痞流氓、糊涂官吏等共同制造的冤狱——显型悲剧,还写出了在礼教熏陶下年轻寡妇窦娥只能在苦苦煎熬中度过一生的无可逃遁的隐型悲剧。明传奇《金锁记》杜撰出一个明智的提刑官和窦娥的丈夫蔡昌宗,《窦娥冤》的双重悲剧被消解。清乾隆年间《缀白裘》选取的六出《金锁记》折子戏,淘汰了蔡昌宗赴考及其与“金锁”相关的情节,是向《窦娥冤》悲剧精神的回归。罗瘿公编剧、程砚秋主演的京剧《金锁记》多次赴沪演出,给张爱玲创作同名小说提供了灵感。张爱玲每看京剧必有独到见解,并且常常借题发挥,作为其小说的隐喻。《金锁记》中曹七巧的悲剧命运与窦娥相似,小说中的“金锁”,从男童佩戴的护身饰物被置换成束缚她一生的“黄金的枷锁”。《怨女》中主人公银娣的遭遇,属于每个女性身上都会发生的普通事件。银娣为夫家生儿育女,传宗接代,此时“金锁”还原为男童佩戴的护身饰物,成为传续家族香火的象征。  相似文献   

3.
一、窦娥的卒年和贞节观念《窦娥冤》对窦娥一生经历作了概察:她七岁别父,作了童养媳;十七岁与夫成亲,不上二年丈夫“害弱症死了”,接着守寡三年;正当她孝服将满的时候,遭张驴儿的坑害,被贪官杀死。照说她死时正好二十二岁。但《元曲选》中的《窦娥冤》在两个地方出了破绽:一是第一折窦娥的自白:  相似文献   

4.
钟林斌同志的《中国古典戏曲名著简论》,在分析《窦娥冤》时说:“戏剧地点不在楚州而是在山阳县城了。因为蔡婆婆搬了家。”又说:“‘楔子’里写到窦娥原名端云,第一折里提到蔡婆婆一家已由楚州搬到山阳县。”按《窦娥冤》第一折并未提蔡婆婆搬家,这一个新说,关系到剧情,有必要弄清楚。实际上,蔡婆婆并没有从甲地到乙地的大搬家。这只要细读剧本便不难知道。第二折张驴儿拖窦娥去见官是在楚州衙门见的楚州太守桃杌,说明蔡婆一家及赛卢医此时仍住楚州。第三折窦娥罚下三桩誓愿。说“从今以后,着这楚州亢旱三年”,又在《一煞》曲中唱道:“做甚么三年  相似文献   

5.
李新灿 《江汉论坛》2006,(5):123-126
绝大多数读者认为,窦娥被冤杀的原因乃在于审理案件的桃杌收受了张驴儿的贿赂,可是在原著中,这一观点找不到任何依据。为找到依据,不少人对原著《窦娥冤》的“情节疏漏”处进行了修补,在这一点上陈牧改编本颇具典型意义。参照陈改本,我们发现,《窦娥冤》深层意义恰在于“情节疏漏”处:即使执法者公正,因为法律自身不可能十全十美,所以法律并不能在任何条件下百分之百地伸张正义,窦娥之类的冤案仍有可能继续上演,这种并非人为的法律悲剧更具有普遍意义;蔡婆婆的反常言行凸显了男权文化压抑下守寡妇女的精神生活状态以及她们对于守寡与改嫁的微妙心理,窦娥的突然屈招则出自于她为修来世一次性赎清前世罪孽的潜意识。这些深层意义表明,《窦娥冤》作为关汉卿戏剧代表作当之无愧。  相似文献   

6.
《窦娥冤》关目中存在两处矛盾 :一、蔡婆婆再婚与否及窦娥的罪名 ;二、桃杌太守受贿与否及窦娥冤狱的成因。《元曲选》本《窦娥冤》对蔡婆婆没有再嫁张驴儿之父的表述是非常明确的 ,而这与窦娥“药死公公”的罪名构成矛盾 ,这是故事演变过程中所遗留下来的痕迹。桃杌太守在被定格为贪官的前提下却没有受贿的情节 ,这是剧中另一处矛盾 ,它由剧作内在的矛盾所决定 ,窦娥冤狱的发生因此而不能归因于官吏的贪赃枉法 ,而应归因于中国传统的司法制度。  相似文献   

7.
朱(木肃)是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的第五子,也是古代著名植物学、方剂学家和词人。他利用藩王府的政治优势和经济条件,亲自率领一批学有专长的学者先后编纂了《保生余录》、 《袖珍方》、 《普剂方》、 《救荒本草》等科学著作,其中卷帙168卷记载药方61739个的《普剂方》被《四库全书提要》誉为“采摭繁富,编次详析,自古经方更无赅备于是者”的巨著;而记述植物414种的《救荒本草》则是古代救荒植物的拓荒之作,开启了我国野生食用植物研究的先河,并对国内外本草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字字珠玑。本文在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俄狄浦斯王》、《窦娥冤》二剧为实例,分析、比较了亚氏理论和中国清代戏剧家李渔的戏剧思想,尤其详细地分析、鉴别了亚氏悲剧的至理名言,而实现了管窥中西戏剧差异之目的  相似文献   

9.
元代是我国杂剧的黄金时代。在群星灿烂的元杂剧作家中,关汉卿成就最高。他晚年的作品《窦娥冤》,则是他出色的代表作。日本人青木正儿曾赞之为:“此剧为元曲悲剧的第一杰作”(《元人杂剧概说》)。 《窦娥冤》在选材炼意、人物塑造、戏剧结构和曲词宾白诸方面都独具匠心,令人赞叹。 元代是我国民族矛盾、阶级矛盾都十分复杂尖锐的时代。当时政治黑暗,是非颠倒。医者不治病救人,却谋财害命;流氓横行不法,但能逍遥法外;官吏不公,贪脏枉法。一般读书人也不得不靠卖儿鬻女过活。其他百姓的生活更可想而知。窦娥的冤案有她后来当大官的父亲给昭雪,广大善良的人们,只有俯首贴耳,任人宰割,在这样的黑暗社会里,冤狱岂只  相似文献   

10.
在文学艺术中有这样一种现象,成功的悲剧性的文学艺术作品(本文“悲剧”泛指带有悲剧性的各种形式的文学艺术作品),往往比别的性质的文艺作品更能撼动读者的心灵,也更富有生命力。《安提戈涅》、《窦娥冤》、《罗密欧与朱丽叶》、《红楼梦》、《阴谋与爱情》、《红与黑》、《安娜·卡列尼娜》……都以悲剧所特有的艺术力量征服着读者的心,成为经久不衰、晶莹璀灿,光华夺目的艺术明珠。黑格尔认为,  相似文献   

11.
《窦娥冤》札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关汉卿戏剧创作最活跃的时期是在入元以后,他至少写了六十多个剧本。其中被钟嗣成的《录鬼簿》著录了五十种,被近人王国维《曲录》著录了六十三种,现存十八种。《窦娥冤》是他的代表作。这个剧,尤其是剧中“法场”一折,具有非常强烈的悲壮气氛,成为元杂剧中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巧合的范例。因此,它能在戏曲舞台上长期演出不衰,拥有历代观众。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苏力《窦娥的悲剧———传统司法中的证据问题》一文提出商榷,主要观点是:1.在元杂剧《窦娥冤》中,桃杌把窦娥判斩并不如苏文所说“是在可能的条件下做出”的“基本合乎情理的判决”;2.在法庭上,原告张驴儿的陈诉并不比被告窦娥的申辩更可信;3.即使在古代,窦娥在刑讯逼供下承认“药死公公”也不能称为“证据之王”;4.窦娥的冤案不是由于科学技术不发达造成的。文章提出,在进行“法律与文学”的研究时,务必要注意二者的区别,切勿步入误区。  相似文献   

13.
窦娥的悲剧——传统司法中的证据问题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以元曲《窦娥冤》为材料分析该剧隐含的几个重要的法理学问题。作者论证了,剧本中没有证据表明窦娥的悲剧是官员贪污腐败的产物,不是官员的司法道德问题,而主要是由于裁判者的认知能力和传统中国社会科学技术不发达的局限;同时,分析了当代语境中的“铁证如山”、“无罪推定”、“刑讯逼供”等法律问题在历史场景中的意义;此外,对该剧的人物性格和戏剧结构以及中国传统的部分鬼戏作出新的解说。  相似文献   

14.
周春生在《悲剧精神与欧洲思想文化史论》中说,悲剧精神是欧洲思想文化的本质特征,即“人的理性和自然感性生命永远处于对立冲突之中,并且没有任何归结点,由此而构成一种命运。人虽然解不开命运之谜,却又勇敢地接受命运的挑战”,其发端是古希腊。这种悲剧精神反映到文学中,就是出现了大量的悲剧作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非《俄狄普斯王》莫属。而在我国,堪称“元代悲剧典范”的《窦娥冤》也体现了这种“勇敢地接受命运的挑战”的悲剧精神。本文想以这两部作品为例,从悲剧的情节、人物形象和表达功能方面比较探讨古代中西方(主要是中国元代和…  相似文献   

15.
十三世纪,关汉卿和他的同辈创作了大量的杂剧,使之成为元代文坛上无与匹配的骄子,把中国的戏剧发展到一个完全成熟的阶段,对后来的戏剧文学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关汉卿尤以他非凡的天才和大胆的艺术实践,博得“领袖”和“师首”之称。(贾仲名《凌波仙·挽关汉卿》)但是,也有一些封建文人囿于他们狭隘的艺术偏见,对关汉卿的艺术才华不可能充分认识,甚至将其说成“琼筵醉客”,排为“可上可下”之列。(朱权《太和正音谱》)然而,他的那些艺术珍品如熣灿的环宝,透过蒙盖在上面的灰尘,一直放射着夺目的光彩。《窦娥冤》就是关汉卿众多的杂剧环宝中的一颗最为明亮者。百多年前,就有  相似文献   

16.
大枣是人们喜爱的食品之一,其营养丰富,味道甘美;大枣同时又是一味中药,汉代的《神农本草经》记载其“安中养脾,助十二经,平胃气,通九窍,补少气少津液,身中不足,和百药,久服轻身延年”。康孟洗《食疗本草》中说大枣有“主补津液,养脾气,强志”等功效。下面是大枣的一些药用和食疗功效: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认为 ,只有正确认识关汉卿名剧《窦娥冤》中几个难点重点问题 ,即高利贷问题 ,封建道德问题 ,三桩誓愿问题 ,鬼魂问题 ,清官问题 ,才能准确把握《窦》剧的思想艺术和人物。  相似文献   

18.
费秉勋同志所提的问题。现答复于下,以求指教。一、蔡婆婆不但搬过家,而且是大搬家。《窦娥冤》“楔子”蔡婆婆自报家门:“楚州人氏”。“第一折”蔡婆婆道白:“老身蔡婆婆,我一向搬在山阳县居住,尽也静办。”请注意“一向”,在这句中是时间副词,据《辞源》(修订本)第一册和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卷三,在这句中可以释为过去或最近。如果说蔡婆婆一直是(祖辈或她本人)住在山阳县城,那就没有必要说“搬在山阳县居住”。“搬”,释作迁移。那是无疑的。这证明蔡婆婆是比较久之前或不久前从某地搬到山阳县来的。如果说蔡婆婆仅仅是从同一个城镇的前巷搬到后巷,那么何必说“搬在山阳县居住”呢? 与第一折的蔡婆婆道白相照应,第四折窦天章的道白云:“老夫自得官之后。使人往楚州问  相似文献   

19.
《窦娥冤》是我国元代伟大的戏曲家、杂剧艺术的奠基人——关汉卿的代表作。这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元杂剧,历来受到后人的广泛关注。全剧紧密结合社会现实,通过精练质朴的语言、简洁完整的情节,深刻反映了当时黑暗的社会现状,并成功塑造了"窦娥"这一反抗压迫的妇女的典型形象。通过对作品以上几个方面的分析,有助于深入理解作品的价值内涵,体会关汉卿在《窦娥冤》创作当中的人民性特征。  相似文献   

20.
中国是茶的故乡。《神农本草》载:“神农尝百草,目遇72毒,得茶而解之。”茶叶,我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已有三干多年,是世界上种茶最早的国家,是茶和茶文化的发源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