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农民权益的保护和拓展程度直接关系到我国改革、稳定、发展的大局,没有农民权益的巩固和拓展,就没有也不可能有政局的长期稳定和社会的持久和谐。切实保障广大农民的政治、经济、社会权利是当代中国继改革开放后又一个值得推崇的政治,它的成功实践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2.
“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需要稳定。” 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社会稳定,是压倒一切的大局,是实现现代化的首要条件。没有社会稳定,就不可能搞好改革开放,更不可能实现四个现代化。  相似文献   

3.
政治稳定是国家改革和发展的前提,没有稳定的政治局面,国家的改革和发展就无从谈起.而实现社会公平是保证政治稳定的必要前提,没有社会公平,国家的政治稳定就无法实现.当前我国政治特权现象滋生、贫富差距拉大、社会地位不平等现象显现,因此,必须缩小贫富差距,树立正确的社会公平观来维护社会公平,实现政治稳定.  相似文献   

4.
用法律规范促进和保障社会经济的发展,已成为一切现代化国家共同遵守的原则。所有实行市场经济的国家无不致力于运用法律手段调整经济关系和其它社会关系。就是说,厉行法治,是当今世界发展的主要趋势。中国改革开放十五年来的实践也告诉我们;要想经济能持续稳定地快速发展,必须要有一个稳定有序的社会环境,即法治环境,而这一切又必然要求全体人民,特别是领导者有较强的法治观念。没有全民族的法治观念,就不可能创立真正的法治环境,也不可能有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然而,在中国现阶段,重视“人治”,轻视“法治”的观念依然存在…  相似文献   

5.
<正> “农业是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国家自立的基础,农民和农村问题始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根本问题.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发展,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因此,如何深化农村改革就成了我国目前经济工作的重大课题.应当说,我国的农村工作和建设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我们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  相似文献   

6.
构建和谐社会是一个多种要素相互配合和相互统一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蓬勃发展的经济基础,还需要安定有序的政治环境和健康和谐的社会心态。和谐的社会心态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内在要求,它为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良好的心理氛围,从而推动社会快速健康发展。在社会转型加快和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社会心态的状况对社会稳定与发展的影响更大,没有民众和谐良好的心态,就不可能有真正持久的、和谐的社会生活秩序,也就不可能有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因此,必须建立健全各种舆论导向运行机制,注意正面引导,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加强社会利益公平分配的监管和调控力度,使广大民众真正树立起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相似文献   

7.
政协组织和政协委员在改革开放二十余年中 ,为社会稳定作出了应有贡献 ,并把维护中国共产党的集中统一领导 ,促进社会稳定看作改革开放的头等大事 ,正如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指出的那样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同稳定的关系 ,保持稳定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环境 ,具有极端重要的意义。没有稳定 ,什么也干不成”。这不仅是政协组织和政协委员们付出了代价、积累了经验才取得的认识 ,也是指导今后政协组织和委员工作的重要方针。一、政协组织和政协委员要进一步确立科学的稳定观对社会稳定往往有不同的认识和理解。一个缺少生…  相似文献   

8.
论社会稳定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沿着多序度稳定态而演化 ,没有稳定就不可能实现社会的有效发展 ,没有发展 ,社会也不可能得以有序的稳定。人类在经历了生存和发展阶段的多种磨难和当今面临严重的危机中开始觉醒 ,于是可持续发展便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历史阶段的最终抉择。社会稳定既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又成为检验其状态的主要标志。为了保障社会的稳定 ,则应遵循社会与自然和谐的总量供需准则和结构均衡机理。我国的国情也决定了在遵循上述准则和机理过程中 ,必须采取加强中央政府控制、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和创造外部有利环境等调控途径与机制对策  相似文献   

9.
张道广 《中华魂》2013,(20):52-54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出现了新的社会阶层与利益群体,社会运行模式呈现出新的特点,市场化、虚拟化、扁平化、流动性、交互性、扩散性越来越明显,社会状态与过去有了很大的不同,更加开放、多元、活跃。面对新形势新任务,传统的社会管理模式与管理方法将越来越力不从心。没有大局的稳定,就不可能有经济社会的繁荣发展。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收入差距一直在不断扩大。社会分配不公和两极分化是社会政治不稳定的基本因素,这是各国政治发展的基本经验。我国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改革收入分配制度,调整好利益关系,防患于未然。  相似文献   

11.
长期以来,农民、农业、农村的“三农”问题,始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根本性问题。在今天来说,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会有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国的进步。这是中国国情所决定的,也是历史发展的  相似文献   

12.
正确把握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现阶段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根本方针。我们党确定的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基本方针,是20多年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成功实践的科学总结。遵循这个方针,要求我们在不同时期,根据改革、发展、稳定的具体情况,统揽全局,精心策划,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协调统一起来,在社会政治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在改革、发展中保持社会的稳定和中国的长治久安。在现阶段,改革、发展、稳定的任务很重,要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事业,必须牢固确立三者统…  相似文献   

13.
本文系统地阐述了邓小平改革实践观的内容与现实意义。作者认为.邓小平同志近十年来发表了许多独到与精辟的见解,形成了一个引导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观。邓小平改革实践观是一个体系.第一层面是哲学实践观,是改革开放的理论基础。它主要包括真理标准论、社会进步标准论、管理行为标准论。邓小平改革实践观的第二层面,是政策实践观,即政策战略与指导原则,主要包括八种理论:首要发展经济论、科技兴国论、社会稳定论、以法治国论、两个文明论、共同富裕论、第二次革命论、对外开放论。邓小平改革实践观的现实意义,首先是有利于加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克服企钱拜物教、实用主义与价值多元论的消极影响;同时是推动新一轮改革开放的需要。邓小平改革实践观在实行的过程中,有时还存在操作化不充分、条件准备不足、没有真正落实等问题。  相似文献   

14.
改革就是解放生产力,并推动整个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使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具体体制以及运行机制能适应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同时,使社会主义自身的发展、变化适应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需要,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改革是讲的内因的问题;开放,就是要吸收一切有利于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有利于提高社会主义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外在因素,促进社会主义事业的全面发展,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开放是讲的外因的问题。没有改革、没有社会主义自身的自我完善的运动,就不能很好的实行开放,相反,没有开放、不吸收外界的一切对社会主义发展的有利因素,改革也不可能切实的进行。因此,内外因的辩证关系的原理是我们实行改革开放的理论基础,同时,改革开放的实践,也进一步启迪我们应该更好的去探索、研究内外因的辩证关系的原理。  相似文献   

15.
社会政治稳定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维护社会政治稳定既是巩固政权的需要,又是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条件。没有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现代化建设的再好的规划、方案都将难以实现,一切工作都无从谈起。对于中国来说,尤其如此,改革开放以后,党和国家十分强调政治稳定的重要。邓小平同志曾指出:‘冲国的最高利益就是稳定①;“离开国家的稳定就谈不上改革和开放。”②‘股有安定团结的政治环境,没有稳定的社会秩序,什么事也干不成。稳定压倒一切。”③保持社会政治稳定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它是深化改革、扩…  相似文献   

16.
邓小平社会政治稳定思想的基本内涵,是社会和政局的稳定,核心内容是基本政治制度的稳定,根本标志是基本政策的稳定。维护社会政治稳定的基本方法是:四项基本原则是根本,社会进步和发展是基础,改革开放是手段,依法治国是保障,正确的舆论宣传是关键。邓小平的社会政治稳定思想为我们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指明了方向,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贡献,极大地丰富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全面深化改革是当代中国的必然选择。当前我国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如何激发全社会的力量继续推进改革尤为重要。因果链条上促进社会发展的因素错综复杂,改革的动力不可能是单一的,而应该是一个多层次的动力系统。从全面深化改革的内部根本和直接动力、理论对实践的指导动力、实践主体动力、上层建筑的拉动力四个层面对改革的动力体系进行系统分析,对于处理当下多方面的矛盾和问题,集中各方力量全面深化改革有着极大的时代价值和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8.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国民经济发生了质的飞跃,GDP跃居世界第二,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各方面的事业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中国也积累了非常严重的社会问题,社会矛盾也越来越复杂。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不改革就是死路一条。正如温家宝总理所说:"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的成功,经济体制改革不可能进行到底,已经取得的成果还有可能得而复失,社会上新产生的问题,也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文化大革命这样的历史悲剧还有可能重新发生。"[1]  相似文献   

19.
我国区域经济差距的金融成因分析与政策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18年来,我国的综合国力明显增强。然而,基于历史的、自然的、地理区位的、社会文化的,尤其是国家宏观政策等方面的原因,我国面临着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进一步扩大的严峻现实。若不认真对待,那就可能增大改革成本,影响国民经济总体实力的提高,并影响民族团结和政治稳定。因此,“解决地区发展差距,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今后改革和发展的一项战略任务”。本文试图从当前我国货币政策和金融制度内存缺陷的角度,探讨区域经济差距的生成机理并寻找缩小经济差距的金融求解策略。  相似文献   

20.
改革是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但改革绝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改革是极其艰巨复杂的,改革目标的实现是长期的;改革必须在稳定的基础上推进,只有在社会稳定的基础上推进改革,才能收到加速现代化进程,促进社会发展之实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