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名(代)·之不·动”式来历被古汉语教材误解为用“之”字标志的宾语前置句式,本文从结构性质、结构特征、语意表达三个方面,通过比较互证,论述“名(代)·之不·动”式并非动宾结构,而是否定式主谓结构。  相似文献   

2.
“动·将·补”句式的历史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汉语中大量出现的“动·将·补”句式,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即魏晋至唐五代、宋元、明代、清代四个阶段。这一句式中的“将”字词性为助词,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将”宇的动词意义,至唐代已正式虚化为助词。宋元为助词“将”的发展期,至明代达到兴盛期,出现频率非常高。同时,明代也出现了一些“动·了·趋补”句式。由于这一句式中的“了”和“将”所出现的环境和语法意义是一样的,很难并存,结果“了”逐渐代替了“将”,至清代,开始进入衰落期。  相似文献   

3.
《搜神记·三王墓》:“莫邪子名赤比,后壮。”徐震堮《汉魏六朝小说选》断句为“莫邪子名赤,比后壮。”以后许多选本都因袭了这一错误。(如吴组湘等《历代小说选》、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他们释比为“及”、“比及”、“及至”、“等到”等,对此,予窃有疑焉。首先,训比为“及”、“比及”、“及至”、“等到”等均通,但楑之前后文义,似无急切等待之意;且“比后”接连,行文不免累赘;何以名赤,义亦未详。总之,这样断句,释意总觉滞碍。其次,《孝子传》云:“眉间赤,名赤鼻。”(《太平御览》卷三四三引)《列异志·三王冢》云:“妻后生男,名赤鼻,具以告之。”鲁迅历史小说《铸剑》主人公作“眉间尺”,盖额阔鼻赤,是为异像。比与鼻音同,这是《孝子传》、《列异志》、《搜神记》三书记录同一民间事时所出现的差异。  相似文献   

4.
我院 2 7名学生的文章以及老师李永鹏的论文《“3·3·3”学具操作与心理学教学改革》被 2 0 0 1年 4月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3·3·3”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一书收录。国家级出版社一次收录这么多学生的文章 ,在我院还不多见。2 7名学生分别来自外语系 (文科类 )、化学系 (理科类 )、艺术系 (艺术类 )。他们和同学们在一年级学习公共必修课心理学期间 ,在教育与心理科学系教师李永鹏的指导下 ,运用了教育科学理论“物化”的工具———“3·3·3”学具进行身心训练 ,并积极参与心理学教学改革。这些文章反映了他们在学术上的收获 :1 训…  相似文献   

5.
忆“八·一三”淞沪抗日战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37年“八·一三”淞沪抗日血战,是我国八年抗战的序幕之战。参战兵力之多,战斗之激烈,将士奋战之英勇,牺牲之惨重以及战果之辉煌,实为罕见。兹记其经过: 一、抗战前之准备 (1)陆军整编与指挥官训练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寇又相继挑起“一·二八”上海战争和长城战争,我国一再忍让,但也预料到日本侵略者必将由蚕食而鲸吞,抗战无可避免,必须密为准备。1935年在武汉行营设陆军  相似文献   

6.
<正> 一汉语的动字和连字,本不应该发生很大的纠缠。在《马氏文通》(以下简称《文通》)中,动字的“界说”是: 凡实字以言事物之行者曰动字。(卷一·界说四) 连字的“界说”是: 凡虚字用以为提承展转字句者,统曰连字。(卷一·界说八)  相似文献   

7.
《元史·孟祺传》(中华书局1976年点校本,第3771页)载:“祺幼敏悟,善骑射,早知问学,侍父徙居东平。时严实修学校,招生徒,立考试法,祺就试,登上选,辟掌书记。”按:此文中的“严实”为“严忠济”之误。首先,孟祺到东平府学读书是在严实去世之后。(一)《遗山集·东平行台严公神道碑》载:严实“庚子(公元1240年)四月己亥,春秋五十有九,薨于私第之正寝”。可见,严实当卒于公元1240年。《元史·孟祺传》载:“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擢(孟祺为)太中大夫、浙东海右道提刑按察使,疾不赴。卒,年五十一。”据此可知,孟祺当生于公元1231年。严实去世时,…  相似文献   

8.
赵树廷 《学术研究》2005,(3):143-143
《元史·阎复传》 (中华书局 1976年点校本, 第 3772页) 载: 阎复“七岁读书, 颖悟绝人, 弱冠入东平学, 师事名儒康晔。时严实领东平行台, 招诸生肄进士业, 迎元好问校试其文, 预选者四人, 复为首, 徐琰、李谦、孟祺次之。”按: 此文的“严实”为“严忠济”之误。首先, 阎复到东平府学读书是在严实去世之后。所据有二。 (1) 元好问《遗山集·东平行台严公神道碑》曰: 严实“庚子 (公元 1240年) 四月己亥, 春秋五十有九, 薨于私第之正寝。”可见, 严实卒于公元 1240年。而袁桷《清容居士集·阎公神道碑铭》曰: 阎复“皇庆元年 (公元 1312…  相似文献   

9.
(括号内依次为期数、页码)文学消费视阈中的流行音乐———以“女子十二乐坊”为例…………………邓天颖(1·75)“中国八分钟”的再解读…………………………彭海涛(1·80)意识形态语境里的时尚杂志评析………………徐连明(1·84)文化视镜中人的哲学建构与解构———新时期小说人物形象审美流变之二……张瑗(1·87)集体意识与个人感受———论小说史构想的审美之维………………孔建平(2·94)现代白话语言系统的现代性与传统……………曹而云(2·100)理性匮乏下的祭品———路翎小说创作观念的悲剧性命运……戴嘉树(2·104)虚拟主体:间性、艺…  相似文献   

10.
〔括弧内数宇,首为期数,后为页数〕·哲学·魏晋时期的才德之辨··“·”·”·”····确“一张祥浩(10.即)如何实现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一·”·…卢冀宁(1卜24)主体论与反映论·········”·······“·”··”··…王金福(11.29)试论叔本华哲学的非理性主义特征···”·…高瑞泉(11.防)反思—哲学特性与功能的统一…刘径山唐家辉(12.19)论.第三尺度’”·“·”·”·“···“·”·“·”·”一翁松寒(12.28)、、,了、..少、、尹 0 工nOJ d.l,.J青年梁启超的自由学说·····“······”……冯契(1.…  相似文献   

11.
荆蛮浅释     
荆蛮,据新《辞海》云:“即楚,周人敌视楚国的称呼。”新《辞源》云:“古代中原地区泛称江南楚地之民。”窃以为皆失之太简。考之史籍,似应有以下三种解释:(一)指楚。《春秋左传·昭公二十六年》:“王子朝奔楚,而其告诸侯曰:‘兹不榖震盈播越,窜在荆蛮,未有攸底。”周人敌视楚国,称为蛮荆,《诗经·采芑》:“蠢尔蛮荆,大邦为仇。”《说苑·尊贤》:“救中国,攘戎狄,卒协荆蛮,以尊周室。”(二)古族名。《史记·吴太伯世家》:“荆蛮义之,纵而归之者千余家。”《史记索隐》云:“荆蛮,南夷之名。”《汉书》谓:“荆蛮之吴子寿梦,盛大称王。”荆蛮为吴越之地的古族称。而朱熹注《诗经·采芑》云:“荆蛮,荆州之蛮也。”为荆州之古族称。荆蛮为古代长江中下游之古民族。(三)指地域。(1)指吴越之地,《史记正义》在注释《史记·周本纪》:“古公有长子太伯奔荆蛮。”一段时说:“而亡荆蛮者,楚灭越,其地属楚,秦灭楚,其地属秦,秦讳楚,故曰荆。故通称吴越之地为荆。及北人书史云蛮,势之然也。”这里说明是长江下游的吴越之地的通称。(2)指长江中游江  相似文献   

12.
刘忠华 《阴山学刊》2004,17(1):70-73
古代汉语的"为动"与使动、意动用法有质的不同.为动句是用"主·谓·宾"结构("S+V+M")表示了"S+为+M+V"式表示的语文关系的内容,二者是同义句式,可以共时变换;在古代汉语中"主·谓·宾"结构具有多义性;使动、意动用法的句子中主、谓、宾之间的语义关系与为动句不同;使动、意动与为动同义变换的句式结构不同.  相似文献   

13.
·刊首寄语·  1-Ⅲ 关注社会科学的发展与创新———代发刊词 (席焕久 )1-Ⅴ 竭诚服务 不辱使命 (本刊编辑部 )2 -Ⅰ 医文结合 :学术创新的前沿 (本刊编辑部 )·专题论坛·  1- 0 1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指针 (黄占辉 )1- 0 4 “三个代表”是提高执政党领导水平的依据 (张凤文 )1- 0 6 “三个先锋队”和新时期党的性质 (段笑娜 )2 - 0 1 谈高等学校校园文化格调 (张立洲 )2 - 0 5 高等学校要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纪殿厚 )·哲学研究·  1- 0 9 论观念的结构与观念创新 (陈秉公 )1- 12 哲学的改…  相似文献   

14.
<正> 近几年来,我国社会上掀起了一股“三论”的热潮;“老三论”(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的宣传与研究方兴未艾,“新三论”(耗散结构论、协同论,突变论)的介绍又汹涌而至。这说明我们社会正站在一个新时代的门槛上,代表这个新时代精神的崭新科学方法正在成长。最近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陈依元撰著的《走向系统·控制·信息时代——“三论”的崛起与社会进步》一书,就是这股热潮中的一朵浪花,值得人们注目。  相似文献   

15.
经济论信贷杠杆对经济调节的有效性与有限性 ...........................……陈少锋(1.20)论“三轮式”企业财务管理体制新模式 ···....”······一蒙丽珍陈中放(1.26)略论民族地区安定团结的财经对策 ”....................·..··……余国信(1.50)把广西作为民族区域自治地方财政经济体 制改革试验区的设想·······”二叶学明(1.60)不发达地区商品经济普遍启动之路: “1233”战略····”·········……周策群(1 .6幻不发达地区资源转换的思路 ·“~····““··“…赵才孙元清(1.75)浅议我国农业经营方式…  相似文献   

16.
若不赏,是失信也,奚以示民?(贵德篇P107)按:示,《左传·昭公十五年》作庇,考之《僖公二十五年》云“信,国之宝也,民之所庇也,得原失信,何以庇之?”尤为示读为庇之证(古示、庇同隶脂部)。《国语·周语下》“夫目以处义,足以践德,口以庇信,耳以听名者也。”韦昭注“庇,覆也,言行相覆为信也。”庇,即“实践”,“使相符合”、“覆约”之义。《荀子·赋篇》“皇天隆物,以示下民”。王念孙《读书杂志》云“示,本作施,俗音之误也。”窃谓示亦读为庇,《国语·楚语》“夫从政者,以庇民也。”可证。此“庇”为“覆庇”、“供养…  相似文献   

17.
我们读《论语》时,往往要参考司马迁的《史记》。因为《论语》的性质原属“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汉书·艺文志》)。这些言论记载下来了,可是他的话是在什么场合和形势之下讲的,几乎都没有告诉我们。这方面我们可以靠《史记》作些考证。拭举一例: 《论语·卫灵公》说: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马。” 《论语》里只有这样简单  相似文献   

18.
~~《诗经·周南·关雎》中“流”、“螾”之通解@金生奎$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生,南京210093~~~~~~  相似文献   

19.
口家庭内外口期·页城市家庭新景观”···~·”一1(2)生日礼物··~···,.···“·”…1(2)迷惘的女人”·······”··”·…1(2)男人永远是孩子····”·一一1(4)山东打工妹在北京··一··一2(2)书痴..·“·”···一·..·”·“·~一2(5)谬论结构·····~···“·”···一2(6)你想成功吗卜“~··“”··”…2(7)吃喝玩乐应有“度””··~~·2(8)切肝JJJ—一起孩人听闻的派疗事故“·3(2)独身职业母亲一···~···一…3(6)黄宗英与冯亦代的黄昏恋~·3(7)小小男子汉”·······“··”一…3(7>嫩…  相似文献   

20.
一、释牂牁 牂牁一名,首见于《管子》,其次为《史记》。 《管子·小匡》:“余(齐桓公)乘车之会九,兵车之会三,九合诸候一匡天下。南至吴、越、巴、牂牁、(瓜长)、不庾、雕题、黑齿、荆夷之国,莫违寡人之命。”其中,已有“牂牁”。《管子》一书,有主张不是管子所作,为后人所托。成书时间,当在春秋末或战国时。从《史记·管晏列传》:“太史公日:‘吾读管氏《牧民》、《山高)、《乘马》、《轻重》,《九府》,及《管子春秋》,详哉其言也。”说明《管子》不是汉儒所造,在司马迁著《史记》前已有了。这是应当肯定的。《管子》中的“牂牁”,今的研究者,较为一致的意见,是当时居住在贵州的一个民族,仍处于氏族部落时期。《管子》成书约在春秋末或战国之际,形成民族而又载诸于书,其存在时间当必比成书时间早。“牂牁”,作为民族一名在历史上出现,是可定为春秋或战国之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