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和谐”是古今中外哲人、思想家所一直追求的理想价值观念。在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里,人们的哲学思维也往往带有对抗性,擅长运用“斗争哲学”。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协调应该是社会关系的主流,“和谐哲学”理应是当今时代真正的哲学。指导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哲学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矛盾统一性原理和适度原则。  相似文献   

2.
摘 要:作为源头活水,《周易》充分彰显了中国哲学与文化和谐思维的特色。阴阳和谐思维是建构《易经》体系和《易传》解释系统的灵魂;它的形成与中国社会、历史条件有密切的联系,是中国古代先民“五行”、“阴阳”、“天人合一”等观念发展的必然结果;《周易》的阴阳和谐思维逐渐积淀成尚中求和的思维模式,对其后中国哲学与文化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这一影响无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都值得我们认真反思。  相似文献   

3.
黑格尔认为人即精神,绝大多数思想家都认同精神是人之为人的本质维度,精神世界标示着人的意义世界,人生在世需要崇高精神确认。但在当代急剧发展的社会中,人们的精神生活遭遇深刻危机,正如马克斯·韦伯所言,一个个成了只懂享乐而没有灵魂的专家。马克思哲学指认人的精神本质上是社会精神,因此,摆脱人们精神困境的合理之路在于建构一种“我”与“他者”彼此限制、和谐与共的关系思维方式,打造一种超越的哲学精神。  相似文献   

4.
“天人合一”作为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精神.其本质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天地万物是相互依存的,是一个和谐整体。建立和谐生存世界归根到底是人的问题,人是自然界生命价值的承担者与呵护者,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历史主体。传统“天人合一”思想运用于现代图书馆文化建设中,就是要在图书馆工作中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和精神,提供人性化服务,为读者创造一个亲切、温馨、宽松、和谐的读书环境。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从整体视野来宏观地把握“两型社会”建设内涵的哲学依据,有助于拓宽“两型社会”建设的思路.马克思关于社会有机体理论启示我们,人口因素必须与自然环境相适合,在我国必须把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三者的关系作为“两型社会”建设的根本前提;在“两型社会”建设中既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要大力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这是强化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切近基础;在“两型社会”建设中执政党要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和水平,立法机关要适时创新与之相配套的法律法规制度,政府必须转变行政职能和社会管理方式,这是强化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的关键;在“两型社会”建设中必须围绕其主题而展开新一轮思想解放,为此更新观念和创新理论,这是强化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的灵魂;人是构成社会有机体的主体,也是“两型社会”建设的主体,因而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这是强化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的本质或核心.  相似文献   

6.
哲学社会科学具有重要的属人性质,是人类认识自身、自然、社会的重要工具,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认为,人要实现自由全面发展,必须处理好人与思维、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而哲学社会科学在处理人与思维、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具体表现为:推动人类思维方式变革,实现人与思维的内在统一;指导并规约人类科学技术发展,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引领人类社会发展与变革,推动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7.
哲学社会科学具有重要的属人性质,是人类认识自身、自然、社会的重要工具,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认为,人要实现自由全面发展,必须处理好人与思维、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而哲学社会科学在处理人与思维、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具体表现为:推动人类思维方式变革,实现人与思维的内在统一;指导并规约人类科学技术发展,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引领人类社会发展与变革,推动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8.
当前国内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领域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观念变革,变革的实质是用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代替旧的物质主义哲学体系。创新马克思主义哲学以超越物质主义哲学体系为前提,以继承和发扬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精神为根本,以构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为目标。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精神是“改变世界”的革命精神,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人民本位、“革命的实践”和以社会进步为核心的历史辩证法。创新马克思主义哲学要确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扬弃前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  相似文献   

9.
“音乐和谐论”是毕达哥拉斯音乐哲学观的合理内核.他认为,整个宇宙范围内的所有事情皆有秩序,并且万物皆数,灵魂是和谐,而音乐则揭示了数和“和谐”的基本性质.此观点为其后的新毕达哥拉斯主义和新柏拉图主义学说奠定了理论基础,对古希腊音乐理论、音乐美学和音乐哲学的形成和发展影响深远,对现实音乐生活和社会生活具有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0.
和谐社会的建设以和谐文化为基础,和谐文化以和谐精神为灵魂,而和谐伦理精神是和谐精神的价值内核。市民社会在和谐社会的构建中起基础性作用,市民社会是现代性的伦理实体,塑造了现代人的交往方式和存在方式,也孕育了现代社会特有的伦理精神,市民社会伦理精神是构建和谐社会中“价值理想”、“秩序伦理”、“政治伦理”和“交往伦理”不可或缺的重要精神资源。  相似文献   

11.
国内学界有一部分学者认为,“哲学陷于困境”,“要重新审视哲学”,要“寻求哲学的再生之道”。因此,关于“哲学如何定位”等问题成为学界关注的重心,并开展了建立“经济哲学”、“人的哲学”的研讨。这些研讨是有益的。然而,在研讨中有些学人只强调时代发展对哲学创新的要术,忽视了哲学自身发展和变革的规律性。众所周知,哲学的发展和变革,包括提出新的哲学范畴或命题,并不是由哪一个人凭空的创造,而是以  相似文献   

12.
从人的本质的哲学视野来分析,人的本质在历史发展中有着多重表现样态,人的本质层次的差异和谐化与和谐差异化分别构成了人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内容。因而,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就必须实现人的本质层次差异和谐化与和谐差异化的逻辑互动。  相似文献   

13.
“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和“以物为本”的发展观是截然对立的。在马克思哲学中,自然存在物是人的劳动创造的,“物”或“自然”都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本身就是人的最高本质,要扬弃和否定“人依赖于物”的“物化社会”,实现“自由人联合体社会”。“以物为本”的社会发展观实际上是马克思所批判的“人依赖于物”的“物化社会”的意识形态,即“拜物教唯物主义”,其现实危害相当严重。马克思的“实践人道主义”是“以人为本”的发展观的灵魂。落实“以人为本”的发展观,需要深刻理解马克思关于“人是目的”、“人的本质”及“人的自由”等重要思想,强调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一社会主义最高原则,把人的精神力量视为人的“内在本质”。“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从“物的层面”揭示“资本社会”的“物化”和“物的依赖性”的本质的“实证科学”的总观点和总方法,它绝对不是马克思的哲学理想,只有“实践的人道主义”才是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的哲学理想。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实现这一变革的重要前提就是对德国古典哲学(主要是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哲学)的“扬弃”。在黑格尔学派解体过程中,青年黑格尔派思想家和唯物主义者费尔巴哈都不能正确对待黑格尔哲学,他们或者局限于黑格尔的思辩范围,或者对黑格尔简单地加以否定,因而都不能完成哲学变革的历史任务。只有马克思和恩格斯依据他们所处的时代条件,批判地继承了德国古典哲学,从而取得了哲学变革的真实结果。这份稿件就是根据《费尔巴哈论》及其相关著作的有关论述,对坚持“扬弃”原则与实现哲学变革的关系问题所作的理解和阐发。  相似文献   

15.
“和谐”是社会实践最基本的“人和”环境的客观需要;也是形成“和谐文化”并指导人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的根本前提;同时也是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一个社会的和谐在本质上体现为一种和谐的文化精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需要以“和谐文化”为基础构建和谐社会。“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本质要求。  相似文献   

16.
哲学正象任何科学都有其基本问题一样,也有自己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由恩格斯首先提出并由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中所极力强调和深刻论述的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思维和存在即精神和物质是人类关于宇宙认识的普天之下两个最高的极度抽象的概念,因而正是把二者的关系问题确定为哲学的基本问题才使“哲学”获得了自己的性质而成为哲学。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检验各种哲学派别的试金石,是理解哲学发展史的基本线索。然而,现在这一不成问题的问题居然又受到了挑战——似乎是列宁当年(91年前)批判过的现象又重新出现。有人认为,把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作为哲学的基本问题“已经过时”,再讲哲学的党性原则,讲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已“失去意义”,“有必要打破这个僵化的模式”等等。这一问题决非枝节之论,而是关系到哲学命运的大问题,是哲学上的大是大非,不可不分辨清楚。笔者认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作为哲学的基本问题并未过时,它永远不会陈腐,哲学如果否认了这一基本问题,就等于哲学的自杀,那将后患无穷。近20年来社会现实中渗透于气功阐释中唯心主义思潮、“灵魂不死说”的流传以及各种封建迷信活动、宗教世界观扩大的趋势,特别是邪教“法轮功”的  相似文献   

17.
论文化的境界和层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典型文化定义的“元理论”考察 ,强调指出作为学术研究对象的文化 ,与认识过程的对象、与社会实践的改造对象均有所不同 ;其基本形式是“人以其文化物” ,其实质内容则是“具体个人对其特定和自由的精神生活的追求和享受” ,因而既是与不同的具体社会个体的社会层次和人生境界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又是这种层次和境界的产物和具体体现。因此 ,文化哲学研究和一般的文化理论研究必须突破“观念的王国” ,进行基本研究立场和方法论视角的根本性变革 ,然后才有可能通过深入的研究 ,取得富有建设性意义的进展  相似文献   

18.
建设美好社会,实现社会和谐,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目标。从“天下大同”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国人追求“和谐”的理想图景已渐趋明朗。然而,和谐社会的建构,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我国社会发生深刻变革的历史进程中,要建设一个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不仅需要实践的探索,更需要理论的反思。从国家治理角度看,建设和谐社会的关键在于尊重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让人民群众真正当家作主。民主也好,法治也罢,都只是人民群众“自治”的保障。王允武教授主编的《中国自治制度研究》一书,作为目前较为全面系…  相似文献   

19.
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立场和态度.构建和谐社会必须以和谐哲学为指导,它主张社会包容性,倡导人的独立思考和尊重人的个性.民主社会和法治社会,是和谐社会的主要特征;民主建设和法制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须条件.和谐社会建设的结果,一定是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建设和谐的社会需要有各个方面的积极参加,需要有大力的社会协调.  相似文献   

20.
江泽民总书记 8月 7日的讲话是哲学繁荣的动员令 ,他指出 :“一个民族要兴旺发达 ,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不能没有创新的理论思维。”这个理论思维主要是指基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思维 ,哲学要担负起这一历史责任就必须是创新的哲学。  创新之一 :改革开放的深入呼唤哲学发挥先导作用。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和“人类文明的灵魂”的哲学 ,在每次历史重大变革中都发挥先导作用。所以哲学要在克服“贫困”和功能萎缩的基础上 ,成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 ,成为观察和解决重大问题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如要处理好我国完成工业化与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