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云南通海县纳家营村与峨山县文明村,有700余年以农为主、擅长工业、运输业的传统。80年代以来,两村私营企业迅猛发展,成为云南著名的回族富裕村。两村今后应走集约化经营道路,大力发展现代交通运输,借助侨乡开拓东南亚市场。  相似文献   

2.
瑶族自发向海外迁徙,约起于明中叶,明末清初加快了速度.迁徙的路线大体是由广东进入广西、云南后再迁入东南亚.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东南亚由于战乱,不少瑶人以难民身份迁入欧美各国.瑶族向海外迁徙的原因,大体有人口压力、生计使然,因征调、天灾人祸等而迁徙.瑶族的迁徙是群体行为,事先有过商议,有人先去探寻地点,认为条件可以,才写信歌回原居地动员迁徙.  相似文献   

3.
泰语民族的迁徙与现代傣、老、泰、掸诸民族的形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何平 《广西民族研究》2005,84(2):134-143
泰语民族的发源地到底在哪里?或者说今天分布在中国云南和与之毗邻的东南亚中南半岛地区的现代傣、老、泰、掸诸民族是从哪里来的?这个问题一直是国际泰学界关注的焦点。本文认为,泰语民族的发祥地是在今广西、云南和越南交界一带地区,其先民是后来才辗转迁徙到今天他们居住的这一带地区并形成今天分布在中国云南和东南亚的傣、泰、老、掸诸民族的。  相似文献   

4.
论东南亚的华族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庄国土 《世界民族》2002,3(3):37-48
东南亚的华人族群是 2 0世纪 50年代以后逐渐形成的东南亚当地族群之一 ,是东南亚各当地国家民族的组成部分。东南亚华族的前身是作为中华民族组成部分的东南亚华侨社会。从华侨社会到华人族群 ,东南亚华人经历了从侨民社会到落地生根族群的蜕变过程 ,其根本标志是从全面认同于中国到全面认同于当地社会。东南亚华族并非统一的族群 ,而是对分散于东南亚各国的华族的统称。东南亚各国华族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各不相同 ,其华族意识和凝聚力的强弱程度也大相径庭。总体而言 ,东南亚华族的发展趋势是逐渐与当地主体族群融合 ,塑造共同的国家民族。  相似文献   

5.
一)云南,那片彩云之南的故乡,分布着高黎贡山、怒山、云岭三大山脉和金沙江、珠江、澜沧江、红河、怒江、伊洛瓦底江等六大水系。是我国长江、珠江和东南亚5国主要江河的源头及主要水源区。云南森林为六大水系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对长江中下游及珠...  相似文献   

6.
20世纪50年代,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民主改革与其他地区少数民族的改革既有共性,又由于云南各少数民族社会文化的独特性而具有个性。本文将在简要叙述云南少数民族民主改革相关内容的基础上,来分析其改革特点及其对云南少数民族社会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云南回族穆斯林是一个跨越国界散居于东南亚的民族。历史上由于经商、贸易、避难等原因不断移居东南亚,多数已加入所在国的国籍,为所在国增加一个新的民族———回族。今天仍作为一个民族活跃在东南亚各国。研究回族跨居现象对于促进我国对外开放和文化交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书坊     
《中国民族》2013,(4):80-80
《探访云南》 本书是美籍作家、摄影家吉姆·古德曼多次探访云南所创作的纪实作品集。吉姆出生在美国.1972年来到亚洲,是研究东南亚文化的专家。从1992年开始,他先后38次来到云南,走遍了云南的山山水水,集多年游历完成了这本巨著。  相似文献   

9.
20世纪50年代,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民主改革与其他地区少数民族的改革既有共性,又由于云南各少数民族社会文化的独特性而具有个性.本文将在简要叙述云南少数民族民主改革相关内容的基础上,来分析其改革特点及其对云南少数民族社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几十年后,当这批已是满头白发的老作家,再次重返他们文学创作的始发地——金平时,他们对于自己的人生经历及新时代的变迁,作了认真的回顾与思考…… 50年代初期,云南驻军曾在冯牧同志的组织培养和扶植下,涌现出一批小说,电影和戏剧、音乐、歌舞等作者,一时呈现出引人注目的五光十彩、最初把云南的军旅创作和少数民族丰富神奇的生活文化,介绍给全国广大的读者的观众,根据他们作品的影响和盛极一时的作家群体,被统称为云南军旅作家。   在这个作家群中,首屈一指的当数白桦,而白桦的文思涌动、喷薄而出,一举而蜚声文坛,则从…  相似文献   

11.
自20世纪50年代现代民族国家建构以来,中国西南与东南亚国家的边民跨国互动呈现出阶段性特征。随着中国与周边国家睦邻友好关系的不断巩固,以及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与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中国西南与东南亚国家的边境族群跨国互动呈现出开放和谐与双赢互动的总体态势。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40年代末到70年代初,受冷战的影响,广西与东南亚的经济交往出现了两种不同的交往状况.一种是对印支三国越南、缅甸、新加坡等友好的交往,一种是与其他东南亚国家之间的受到重重阻拦的经济交往.70年代初到90年代初期,广西与东盟国家的经济交往在恢复中缓慢发展,而与印支地区当地的经济交往陷入低谷.冷战结束后,广西与东盟的经济交往在友好开放的环境中上升发展.  相似文献   

13.
《民族论坛》2007,(7):I0007-I0007
<正>藏族,约有人口5416021人(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区以及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临近省。藏族是汉语的称谓。西藏在藏语中称为"博",生活在这里  相似文献   

14.
回族商帮与历史上的云南对外贸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云南回族商帮的发展状况,及其在云南对外贸易中的作用进行了探讨。认为云南回族商人与缅甸等国的贸易始于元代,之后不断发展,至清代中期以后达到高潮。出现了一批回族商帮、商行和商号。回族商帮的足迹遍及我国西南地区,以及邻近的东南亚、南亚等国,为发展云南的对外贸易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5.
和平年代的“特种部队”文/江天在云南省民委,有一支特殊的队伍,由于其工作性质十分敏感,长期以来外界很少报道。这支队伍,就是被称为“特种部队”的民族工作队。云南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边疆省,为解决全省民族宗教“热点”问题,省委、省政府专门组建了省民委民...  相似文献   

16.
在申报1992年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滚动课题——“云南跨境民族社会经济发展对比研究”的过程中,我作为该课题的主要负责人,曾对设计这一课题总的指导思想及其相应的意义,阐明过以下的思考:云南面向东南亚开放,不只是个经济问题,更不只是扩大边境贸易问题,而应是云南省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搞好这一课题的研究,是能够直接为云南扩大开放和建立稳定的友好睦邻国际关系服务的。特别是把跨境民族的研究,放置于与全国内陆沿边全方位开放的总体格局中,透过各民族各自为增强所在国度综合国力的竞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50年代的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人员认为,大约一千五百至两千年前,景颇人从其老家康藏高原南迁至今天上缅甸江心坡一带,后又逐渐向西、向南等方向迁移,他们迁徙的原因主要是经济的(为了逃离寒冷的气候条件,到南方寻找更好的生存环境),军事的(早期是为买了躲避秦始皇的兼并战争,后期则可能是替清王朝征战出力,留居到达的地方)、政治的(摆脱本族群内部的"拉事"仇杀活动,或是想成为山官而不得的部分贵族阶级成员啸聚人马,另立山头)等等.由于所至之处汉、傣特别是傣族势力的强大(这里主要指的是在云南德宏地区),他们只好作为被统治民族居住在生态条件较差的山头.他们实行的是一套被称为"古姆萨"的世袭山官统治制度,社会被划分为官种(贵族)、百姓、奴隶三个阶级.由于山官(贵族)阶级的剥削和压迫,19世纪上半页,江心坡一带(后波及云南德宏地区)的百姓联合一部分奴隶发起了推翻山官统治的"古姆朗"起义,从而建立起了无等级、无特权、无剥削的"古姆朗"制度.①  相似文献   

18.
姚继德 《回族研究》2000,32(4):15-20
回族是伊斯兰教中国本土化的产物,族源中包涵着大食、波斯和中亚穆斯林血统。地处西南边陲的云南与东南亚、南亚和西亚之间存在着古老的交通孔道——“蜀·身毒道”。本文依据考古、文献及来源于云南回族聚居社区遗存的波斯语言、习俗、服饰田野实证材料,系统梳理了云南回族与波斯文化的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19.
云南回族马帮的组织与分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马帮是一个集货物运输与商业贸易为一体的商旅组织 ,肇始于古代云南边疆地区 ,流行于云南三迤各族群及毗邻的东南亚泰、缅、老、越各山地民族社会 ,以及中国西南的川、黔、桂、藏和印度、尼泊尔等的广阔区域里。云南有回、汉、白、彝、藏等 5个族群从事马帮营运活动 ,但以回族马帮规模最大、历史最久。本文依据田野调查资料 ,对云南回族马帮的组织结构、地区分布、通商道路、营运货物等 ,作了系统论述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古代百越民族和现代南方少数民族文化中,存在着许多与东南亚、大洋洲群岛等环太平洋周边民族相同的文化,形成了一个特点鲜明、共性突出的文化圈。因此,中外不少学者相应地提出了文化区域说。比如林惠祥先生50年代提出“东南区文化说”,将我国古代南方文化与东南亚古文化认同,认为有段石(石奔)和印纹陶是这个地区新石器文化特征;美国学者克娄伯提出“东南亚古文化区说”,认为中南半岛和东印度群岛在昔组成一个文化区域,其至今还保存着刀耕火种、梯田、祭祀用牺牲、嚼槟榔、高顶草屋、巢居、树皮衣、种棉、织彩线布、无边帽、戴梳、凿齿、文身、火绳、取火管、独柄风箱,贵重铜锣、竹弓吹箭、少女房、重祭祀、猎首、人祭、竹祭坛、祖先崇拜、多灵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