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过去十年特区的成长给人们的主要启示是:经济发展与金融改革密不可分。从总体上说,金融改革的大致方向,取决于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从发展阶段上说,客观条件许可,金融的适度超前改革,又将转化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在未来的十年里,特区金融如何在整体上保持与经济发展一致的同时,又能在改革上保持一定的提前量,使金融永远成为特区经济不断前  相似文献   

2.
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生成呈现出实践生成和观念生成两个方面的过程,特区精神的生成典型地体现了这一双重过程。在实践生成中,特区建设的特殊事件逻辑孕育了特区个性化的精神特质,包括:特区承载的特殊使命任务,决定特区精神的本质要求是创新求变;特区面临的特殊困难与挑战,决定特区精神的显著特征是"敢"字当头;特区长期面对其他地区鲜有的正当性质疑,决定特区精神的关键要义是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特区所具有的特殊社会结构,决定特区精神的鲜亮底色是包容性的人民至上价值取向。在实践生成的人地逻辑中,中国共产党员、地域文化传统、新型移民等三种主体精神特质形塑了特区精神的内在动力。在特区精神的观念建构过程中,特区精神既具有独特的中央地方互动的政治化建构过程,又具有鲜明的政府社会互动的社会化建构过程。  相似文献   

3.
随着"后危机时代"、"后牙买加时代"、"后美国时代"、"后改革开放时代"等诸多时代特征相互叠加、同时开启,世界进入新变革时代。本文回顾深圳特区在顺应社会变革中的取得诸多历史成就,分析深圳特区在新变革时代面临着国际利益矛盾迅速转变,国内经济进入新常态以及特区发展新困难等诸多新挑战,提出深圳应加快政府职能和经济体制改革推进开放策略转变,同时促进产业转型和加快科技创新实现由"深圳速度"向以"深圳质量"为新标杆的特区改革发展。  相似文献   

4.
经过10年发展,各特区的产业结构已形成初步的格局。其中深圳特区建设最早,划定范围明确,从一开始就确定为“以工业为主,兼营商、农牧、住宅、旅游的综合性特区”,产业结构的发展过程较为完整;又由于它在特区经济中占有最大的比重,成绩和问题都较明显,在各特区中最具代表性,所以,本文以它为典型,旁及其他特区,着重分析如何评价特区产业结构和探讨今后调整途径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5.
《琼州学院学报》2016,(4):59-66
海南自建省办特区以来,其发展战略从片面追求政策优惠、以房地产为支柱产业到一省两地,经历了惨痛的教训,最终确立为生态立省,却又忽略了特区的独特优势。生态特区集特区与生态省于一体,是海南探索战略定位的逻辑结论;生态特区是因应国家五位一体战略的最佳选择,是特区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先行先试功能的必要方式,是完善和升华生态立省战略的应然模式,是国际旅游岛的基本保障和缓解现有经济发展压力的治本之策。海南具有建设生态特区的优越条件,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优势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经济特区实践和生态省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特区立法权准备了强有力的法治工具,建设生态特区符合国家领导人关于海南发展的指示精神。  相似文献   

6.
西部地区的地方政府、企业和居民构成了西部地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三大动力主体。西部地区完善的产业承接动力应该是"政府有意愿、企业有兴趣、居民有热情",三个力量形成合力,才能从整体上构成西部地区对于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承接动力。合力的形成则源自于激励、竞争和关联三种动力机制的相互影响和相互渗透。  相似文献   

7.
经济特区与非特区协调发展不仅关乎区域经济均衡发展,而且关乎收入分配、社会公正、乃至政治稳定。经济特区与非特区在发展的实践中存在"飞地"型特区风险加大、极化效应加剧以及扩散效应延迟的趋势,因此,应建立全国统一公平的市场体系,转换政府角色和职能创新,以比较优势为首要原则设立经济特区,完善经济特区与非特区合作机制。  相似文献   

8.
扩容后的经济特区将在"城乡统筹、均衡发展"方面获得新动力。特区扩容为解决城乡管理一体化、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内部经济发展差距提供了政策空间。抓住大特区带来的新机遇,提出推进汕头发展上新台阶的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9.
<正> 观念,是一种思想、概念或范畴。它是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以及相应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互作用的产物。观念建设应当成为特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也就是说,在特区的经济建设、组织管理、文化教育以及社会生活的其它方面都应逐步确立起一系列符合现代化大生产要求的社会主义的新思想、新概念或新范畴,把社会主义的原则同现代经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有机地结合起来。提出这个问题,对于早日把特区建成高度文明、高度繁荣的“四个窗口”,实现经济全面起飞,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特区成型论     
<正> 一、研究特区成型问题的意义特区“成型”这个概念,在特区创办初期就提出来了.当时曾经设想,特区的发展要经历三个阶段:奠基阶段、成型阶段、提高阶段.这三个阶段的划分是理论界对于特区建设的一个重要贡献.但是,由于受到初期客观实际的局限,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对于成什么型,怎样成型,并未进行深入的研究.跨进九十年代,当特区建设步入第二个十年的时候,研究特区成型问题已非常迫切.无论从理论探讨还是实际工作来看,都已经是必须认真对待和统一认识的时候了.研究成型问题,有以下几方面的重要意义:(1)它关系到对特区的性质、任务、功能、作用的确定.(2) 它关系到对特区模式的总体设计.(3) 它关系到对特区发展战略、目标、规划的制订.特区成什么型,怎样成型,这本身就意味着要画一张特区建设的蓝图.(4)它关系到对特区内外关系的处理.即它在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占有什么位置,有什么功能,它对国内和国际发挥什么样的幅射作用.(5)它关系到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中国经济特区与国际上各种类型特区的一个根本区别,就在于不仅担负经济任务,它还担负着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  相似文献   

11.
深圳市委提出"以特别之为,立特区之位",是深圳的一个转折。深圳近年来因为主客观方面的原因,改革的冲力受到遏止,市委市政府针对这个现象,提出了"以特别之为,立特区之位"这个老陈、却又更张的口号。说它"老陈",是因为这个口号回归了邓小平建立中国经济特区的初衷,再次强调了深圳在中国体制转型中的特殊使命;说它"更张",是因为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特区使命已经结束"的议论在全国上下不同的方位上时有发生,经济特区与非经济特区的改革时差也在种种因素的作用下不知不觉地缩小,重新提出"以特别之为,立特区之位",正是要遏制这个不应该发生的趋势,留住深圳的根,恢复深圳的本。  相似文献   

12.
特别行政区基本法作为宪法性法律,关系着宪法在特别行政区的稳定实施和"一国两制"的贯彻执行,故最高权力机关对基本法进行解释是正当、合法和必要的。为保证国家主权统一、促进特区民主发展、维护特区繁荣稳定并兼顾港澳过渡期后的法律制度衔接,结合全国人大常委会对香港基本法的四次释法实践,本文主张,全国人大常委会应以"决定"的形式规范对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主动解释,并明确解释的范围和必要的法定程序。  相似文献   

13.
略论广东特区精神林洪什么是广东特区精神?人们可以列举许多内容,但据我的考察和体会,其中产生过重大作用和深远影响的,当推敢闯、唯实、重效、好学等精神。敢闯,是指勇于改革和创造的精神,敢于冒险试验,大胆探索创新,敢为人先、自强不息。唯实,是指“不唯上、不...  相似文献   

14.
论中国经济转轨中过渡阶梯的特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借助一系列中间途径或过渡阶梯 ,是发展中大国———中国经济转轨的突出特色。这种具有中国特色的过渡阶梯 ,主要包括 :农村阶梯 ,以农村改革突破取得市场取向改革的经验 ;特区阶梯 ,以特区试点取得全面改革和对外开放的经验 ;先富阶梯 ,以部分地区先富探索先富带后富 ,全国共同富裕的新途径 ;价格阶梯 ,以价格闯关促进市场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渐进阶梯 ,以渐进攻关实现改革的协调推进  相似文献   

15.
叶勇 《家庭科技》2013,(4):35-35
祖国医学认为,人体有三大"保健特区",分别在背部、腋窝和肚脐。每天做好这三大"特区"的保健,能够促进新陈代谢,扶助正气,从而达到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效果。特区一:背部养生关键:扶助阳气,提高机体免疫力。  相似文献   

16.
在国际国内的新形势下,中国经济特区已经进入到“提高整体素质,增创特区优势”的新发展阶段。在新的发展阶段,经济特区增创新优势有如下几个特征:其一是内在性,就是要把着眼点和立足点放在苦练内功,充分发挥经济特区在中国改革开放中的“试验场”功能,在经济特区现有优势(主要有不可替代的区位优势、作为中国改革开放“试验区”的政策优势、经济体制改革领先一步的优势、特区城市综合经济实力领先的优势、基础设施建设较完备的优势、思想观念较新、改革意识较强的优势)基础上增创特区的新优势;其二是整体性,即增创特区的整体优势…  相似文献   

17.
姜国俊 《东南学术》2007,3(6):29-38
近年来,全球范围的公共管理改革存在若干共同的动力因素,如全球经济竞争、民主化、信息革命和绩效赤字,并已得到学术界的较多关注;同时,很有必要从公共管理改革的理念、国家的经济-政治-行政结构以及改革的象征性与合法性利益等三个方面对公共管理改革的动力进行补充考察,尤其是要对"新公共管理"改革理念的普遍性和统一性认知进行反思;应当在国际比较的视野和新中国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独特的历史进程中去把握当代中国公共管理改革的动力因素,具体说来,可以从中国与世界的内外互动、行政组织与组织环境的内外互动、经济-政治-行政的三元互动、改革理念和改革实践的双向互动以及推动改革的作用强度和影响时效等角度去理解和把握。  相似文献   

18.
政府机构改革的动力体系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改革动力学的角度来看,政府机构改革能否启动乃至成功,主要取决于它是否具有完备的动力体系.本文试图从社会环境变化、机构改革主体、科技发展以及财政压力等几个方面,分析完备的机构改革的动力体系所应具有的几个主要部分.并理论联系实际,在论述中分析了某些机构改革之所以收效甚微的主要原因正是动力不足.  相似文献   

19.
在新旧增长动力转换的关键时期,传统增长动力虽然在减弱,但仍然是经济增长和扩大就业的主要支撑。由于以全面创新为内涵的创新驱动发展模式还未最终形成,应对经济持续下行压力应该双管齐下。面对"十三五"时期经济发展新常态,河南省要持续用好传统的投资、出口、消费三大发展动力,加快培育改革、开放、创新三大新兴发展动力,着力打造传统动力与新兴动力相结合的"混合动力",从而实现河南经济逆势增长,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战阶段走出创新发展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20.
詹筱茹  张振波  沈承诚 《学术界》2012,(12):176-183,287,288
经济性特区腐败呈现出与传统行政区腐败相异的特征,可概括为"数量众多、形态多样、影响甚广、较难治理"等几方面。要对经济性特区腐败进行有效的治理,就必须梳理出经济性特区腐败治理的场域特点,摒弃直接嫁接传统行政区腐败治理模式的做法,重构能匹配经济性特区腐败治理场域特点的腐败治理模式。相关活体因素的引入是建构这一模式的关键或者说路线图。地方政府核心行动者作为经济型特区拥有丰富公共权力资源和相对充分行动自由的主政官员,理应成为经济性特区腐败治理的能动主体。而地方政府核心行动者腐败治理动能的发挥则需从利益定位与价值导向、自我定位与集体作用、行为逻辑与行政模式等方面进行行为的重塑与规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