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女性和男性都是社会发展的主体与中心,两性的平等和谐内在地构成了和谐社会的核心内容与关键条件.在和谐社会的语境下审视两性的发展现状会发现,目前的男女两性在生理、心理和社会层面都还存在着相当严重的不平衡与不和谐的现象,并明显影响着社会的稳定与和谐.要建设和谐社会必须努力消除各种性别失衡与歧视现象,促进和实现性别关系的全面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2.
构建先进性别文化,主要指树立社会公众共享的、以性别平等为核心的价值观念,传播体现性别平等和谐的语言和知识,创造表现性别平等和谐的物质和非物质形式的社会过程。构建先进性别文化是以推进性别平等和社会和谐为根本目的、顺应文化演进规律、引导文化前进方向、与时俱进的社会行动。思考构建先进性别文化的战略和策略,需要开拓思想和视野,不仅要将其纳入先进文化建设的理论框架,视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还要将其纳入社会管理的范围,视为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动员全社会力量,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开展行动。  相似文献   

3.
齐艳英 《理论界》2007,(7):95-97
社会性别是相对于生理性别而产生的一个概念,是近年来国际上分析男女平等的重要概念。社会性别平等要求男性和女性的不同行为、期望和需求均能得到平等的考虑、评价和照顾。随着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在某些方面,男女两性的发展差距有所加大。各种造成男女地位、收入、权力悬殊的因素,正在不断改变着中国的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又由于我国的幅员辽阔,情况多样,社会性别状况在不同地区、在城乡之间、在不同民族群体中是不平衡的。因此,对于男女平等,不能只强调字面意义上的、形式上的平等,更要强调现实生活中的、实质上的、结果上的平等。男女平等不仅需要在法律中明确规定男女平等,更重要的是在现实生活中真正实现男女平等,真正为男女两性的发展提供同等机会,从而实现结果上的平等。  相似文献   

4.
从社会性别的视角研究人口发展问题,有利于揭示人口问题的根源;社会性别理论提倡性别公正,有利于促进妇女发展,实现两性和谐发展,进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发展是人口发展的基础和保证,人口发展得益于社会发展;人口发展中蕴含着错综复杂的社会性别关系,调整社会性别关系是解决人口问题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5.
刘丽珍  朱立言 《兰州学刊》2007,(8):121-124,137
从社会性别的角度审视现行公共政策,把社会性别意识纳入公共政策是当今一个热门话题.文章从社会性别理论及相应的政策模式入手,对性别中性政策、性别平等政策、性别差异政策和社会性别意识政策一一进行了分析,指出在社会性别意识下我国公共政策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社会性别辨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中国当代妇女学学者来说,社会性别这个概念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西学东渐”中,随“新女性主义”一同进入研究视野的。社会性别概念辨析起来可有四重内涵:1.社会性别作为文化要素,用来指称社会文化形成的对男女差异的理解,以及两性的群体特征和行为方式。2.社会性别作为关系体系,强调性别文化要素之间的相互关联。3.社会性别作为分析范畴,是从性别的角度对文化意识形态进行发现、辨析和阐释的工具。4.社会性别作为研究领域,既有其它任何一个学科不可替代的理论内涵,同时又与传统人文学科有着互为依存的联系。  相似文献   

7.
社会性别研究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有了极大的发展,目前已经成为一个全球化的比较成熟的学科。性别史的研究改变了传统的历史视角,对当代性别的研究更影响到从联合国到各国的社会发展政策。伴随社会性别理论的发展,研究者开始注意到差异。区域化研究趋势在海外的对中国性别的研究中表现比较突出,国内研究在这方面还仅是有此苗头。在全球化的性别话语中,借鉴社会性别研究的差异理论,推动区域性别研究,就能更好地与国外的从事中国性别研究者对话。  相似文献   

8.
本文基于社会性别理论与主流社会学理论相融合的路径考察社会性别理论的逻辑,从政治权力、社会地位、功能和财富以及文化三条线索展开对社会性别理论的分析,旨在揭示社会性别理论视野中的现代性图景。  相似文献   

9.
出生婴儿性别比持续偏高的原因,主要在于根深蒂固的传统社会性别意识以及由此而形成的社会生活中两性间事实上的不平等.社会性别意识差异源于性别角色分工所导致的收入水平的性别差异以及制度设计和实施中的性别差异.要降低出生婴儿性别比,不仅要努力形成实现男女平等的经济基础,还应倡导现代社会性别意识.  相似文献   

10.
汪振军 《中州学刊》2007,1(3):252-255
大众传媒在传播性别观念方面有两面性,一方面在传播过程中存在着严重的性别成见,主要表现为对男女两性的性格、形象、智力、社会分工、家庭角色等方面的定型化。媒介所强化的性别成见最终影响受众的性别观念和行为。另一方面,如果媒体从人文主义立场出发,以社会性别为视角,以具有生命的个体为着眼点,发现和建构人的主体精神,使两性构成平等、对话、互补的良性关系,将有助于改变社会的性别成见,推进社会的文明与进步。  相似文献   

11.
社会性别预算是在社会性别主流化过程中,通过分析公共预算对男女两性的不同影响,对公共预算做出社会性别敏感回应,推动公共部门以更趋公平的方式分配资源。尽管中国社会性别预算的推进面临诸多挑战,但在性别平等的法律政策体系和工作机制,以及相应的财政预算保障等方面,仍旧为其推广实施提供了难得的现实机遇。  相似文献   

12.
社会性别与招赘婚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招赘婚姻是古老婚俗,也是非正统的婚姻模式,具有女娶男嫁、夫从妇居的特点。中国古代招赘婚姻的存在,其本质原因是宗法制度的要求和传宗接代的考量,社会性别视角是男尊女卑、男权至上。中国当代招赘婚姻的产生,其原因是多侧面的,既有经济、法律因素,又有婚姻观念和婚姻价值因素,是政治、经济、法律、文化、习俗等综合作用的结果。如今,招赘婚姻已显示出性别平等、民主协商、权利义务相统一的特质,是性别平等的生育观和养老观的体现。  相似文献   

13.
逯改 《兰州学刊》2008,(4):99-101
社会性别是相对于生理性别而产生的,是近年来国际上分析男女平等的重要概念。从社会性别的视角来看,影响两性别平等的因素,主要有理论、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实现两性平等对于弘扬先进文化,建设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江西社会科学》2014,(7):238-242
经济全球化加速了人口的流动和民族之间的融合,人们生活在一个日益多元化的社会中,社会身份变得更加复杂。社会性别理论和社会建构理论认识到社会性别与身份的动态性和可塑性特征,促使语言性别差异研究和社会身份认同研究由本质论向社会建构论转向。语言在人的社会身份建构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人的社会性别和身份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后天社会化的过程中通过语言的选择和使用建构而成的。身份的动态性和多元化可以通过交际中的语码转换来实现。针对社会性别和身份的动态特征,可以尝试运用动态系统理论对语言、性别和身份开展更深层次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女性的中性化就业,引起了许多人的关注。有人认为,女性的中性化就业,不仅解决了女性就业难的现实,而且在实现男女平等上也是一个进步。但是,这样的两性无差别真的就是"男女平等"了吗?  相似文献   

16.
将社会性别意识纳入公共政策之中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郏磊  明世法 《学术探索》2002,(3):132-135
近些年来 ,社会性别意识已成为与人口意识、环境意识并列的现代意识之一 ,它已被纳入联合国人类发展统计指标 ,纳入国际社会发展规划 ,纳入许多国家的公共政策和立法之中 ,成为衡量各国社会发展程度的依据之一。为了深入理解性别意识 ,将社会性别意识纳入决策主流 ,使我国社会政策和立法体现性别意识 ,中央党校妇女研究中心于 2 0 0 1年 6月 4日—5日在中央党校 8号楼主办了《社会性别与公共政策》专题研讨会 ,邀请有关专家学者和政府官员就这一理论前沿问题 ,进行了十分有益的学术交流和讨论。本文是该专题研讨会的综述  相似文献   

17.
社会性别预算强调预算过程的性别回应性,其中公民的有效参与是非常重要的.各国的社会性别预算实践均体现了参与式预算的色彩.二者的研究目标及研究对象具有总体一致性的特征,呈高度交叉渗透的趋势.就改革思路而言,需要加强预算制度建设,实现性别预算中公民参与的法治化;促进公民社会的成熟,为性别预算中的公民参与提供适宜环境;推进性别审计与评估,完善性别预算中公民参与的追踪问效机制.  相似文献   

18.
我国在计划生育政策制定中基本上考虑了社会性别差异问题,较好地体现了性别公正.但在执行过程中却出现了女性生育自主权打折扣、重男轻女倾向仍较普遍等问题.强化性别平等意识,积极推动男性参与;推进社会性别主流化,消除生育中的性别偏好;正视社会性别差异,实行生育社会补偿.这些方面都是完善生育政策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9.
20.
宪法规定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但女性主义法律理论却认为表面上貌似中立的法律,实质上表达了男性的意志,影响了以女性、农民工为主体的弱势群体平等权的实现.社会性别分析理论为如何实现法律权利的实质平等提供了新的分析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