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西游记》作为中国家喻户晓的作品,有着繁复的改编史,而近年来蜂拥而现的影视改编使《西游记》再一次成为热点。在改编过程中,从人物形象的颠覆可以看到西游电影的主题重塑,而这种主题的变化是由单纯的打杀式的惩恶扬善,上升到了对于人性、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探讨以及对自我意识的挖掘。通过对西游电影中人物形象的剖析,找出人物形象颠覆和主题重塑的原因,从而促进中国传统文学与电影艺术的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2.
媒介对叙事具有特殊的规定性,这一特点在改编作品中尤其明显.文字符号的线性原则、影像符号的空间特点,对叙事活动形成不同的限定性.原著意义的产生方式被新的介质特点所打破.电影媒介的叙事特点,必然改变与语言结构相伴生的原著主题,隐匿在文字符号之后的人类经验及驳杂的生活信息,因影像的空间性和可视性而自然呈现,因而,不可避免地造成电影文本的意义增值.  相似文献   

3.
4.
谌敏 《中文信息》2022,(1):195-197
在当前时代背景下,为了使学生能够熟悉了解媒介技术的应用方法,以此提升母语的学习效果,这是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任务群教学策略的主要方针和主要目标,并且利用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任务群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够使语文学科内容与媒介在融合中达到良好的共生效果,还能够通过与媒介之间的交互体现语文核心素养,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  相似文献   

5.
《江西社会科学》2018,(11):114-118
随着电子科技的发展,媒介的重心也正在经历着从非电子媒介向电子媒介的转变,媒介自身主体理性慢慢开始觉醒。文学开始呈现出在不同媒介间转换的现象,文本由单一的媒介性走向了跨媒介性。在不同媒介下的文本发展,必然会产生新的文学样式、新的文学审美,为文学未来的发展产生新的助力。因此,如何看待文学文本的跨媒介性转变,将会成为研究文学未来发展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6.
柳溪 《云梦学刊》2014,(5):126-128
在媒介融合背景下传播学理论教学的重要地位、媒介融合时代创新传播学理论教学的新视角,既为跨学科教学夯实了传播学理论基础,又用跨媒介教学贯彻传播学理论实践,创新传播学理论教学。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媒介融合时代的新型传播者。  相似文献   

7.
视觉文化转向是当代生活的重要变迁之一,包括文学在内的文化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呈现出这一特征。相较于传统小说,网络小说因为自携用户属性,且其主流用户群体在视觉文化生活中深度浸染,因此必然会带上更强烈的视觉化特征。近年来,高度商业化的网络文学全产业链运营,探索出通过网络小说IP的衍生到达用户群体的盈利路径。在IP衍生的诸种形态中,图像符号主导的文化体裁最具市场价值,因此会造就IP开发的视觉化导向。因为影视受众面最广,最易引发社会效应,所以网络小说作者普遍具有影视改编期待。这种期待内化在写作中,就表现为用"镜头眼"去叙事,小说的空间特征加强,影视由此较为普遍地实现了对网络小说的视觉化规训。  相似文献   

8.
在网络文学活动中,阅读的次序、作用和意义都发生了变化,从被动接受变成主动表达,甚至参与情节构思,成为创作的一部分。网络时代大众的阅读意见不再通过代理发表,评论权从专业批评研究者转移到付费者手中。网文原发页面琐碎而情绪强烈的留言,表达着文本激发的虚拟人格;综合性评论平台上的热度趋势等,则将阅读划类分组,使其在数据层面获得价值。网络小说顺应消费逻辑,将评论权力赋予付费者,作为产品提供方的作者也必须积极回应消费者的需求,在写作语言、叙述方式以及媒介表现手段等方面加以调整。网络读者不仅阅读文本,也结成以作者为中心的粉丝群体,通过对个人的包容和支持,鼓励作者突破类型套路不断创新。通过需求和回应的往还,参与者在网络文学活动中建立起紧密联系,网络作品是多方意愿妥协和适应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跨学科性和跨媒介性是当下叙事理论发展的两个主要趋势.作为跨媒介叙事的一个种类,数码叙事与新媒介技术发展关系密切.新媒介为数码叙事文类的形成提供了技术支撑,改变了讲故事的方式,同时,这种文类也赋予媒介美学意义和艺术内涵.互动性和叙事性是数码叙事的主要特征.多元媒介间的跨越和多元主体间的互动构建了多维互动的数码故事世界,对它的诗性解读是数码叙事研究的主要动向,也是人类对可能世界中多种叙事可能性进行的新的考量.  相似文献   

10.
11.
12.
以大众传媒技术的发展与普及为基础的媒介文化,加快了信息传播的速度,缩短了交往的时空距离,实现了跨越时空的互动.互联网技术的兴起更是营造了高度开放与自由的网络空间.马克思的时空现有助于我们深刻认识媒介文化所带来的跨时空互动以及网络空间的积极意义.同时,媒介文化的兴起有助于重构现代社会的公共领域,推动人类社会交往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13.
AI艺术在智能算法的技术框架下衍生,经历了从计算机艺术到人工智能艺术的动态发展历程,机器生成与人脑认识呈现出相似逻辑。人工智能的底层算法、模拟感知、类脑语义搭建了AI艺术的技术基础,由此型构了AI艺术虚拟化身、共情感知和艺术创意的生成逻辑。在跨媒介的艺术传播语境中,AI艺术是生产、流通、持有衍生至虚实深度重叠的高维交互空间,观众对AI艺术的感知、理解、互动、记忆,趋向共感知性的综合审美体验。AI艺术重塑人机关系和协作模式,具有自主性、平等性、过渡性特点。进一步厘清离身认知与具身认知、情感互动与智性感知等问题,将为AI艺术突破创造力边界、实现自我进化提供学理支撑。  相似文献   

14.
新旧媒介融合是时代发展新趋势。跨媒介叙事整合文学艺术和媒介科技,创造网络化、数字化时代的文学新形态,独辟蹊径求创意,开拓人类叙事能力的新可能性。跨媒介叙事作为新现象,有必要归纳总结其普遍方法、难点应对、流转策略等问题。  相似文献   

15.
全景画馆是战争纪念馆中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载体.从空间叙事的视角分析,研究发现:全景画馆的图像呈现符号化的传播形态,跨越自身长于空间性表达的特性以空间"缝合"时间;馆中的声音则彰显了技术化的音景构成,跨越自身长于时间性表达的特性以时间"拼接"空间,从而形成跨媒介叙事的"出位之思".全景画馆由此实现从时空压缩到时空扩张再到时空嵌套的演变,形成动态、流动、主动的空间叙事"底色"与"纹理",呈现出交融式、情境式、沉浸式的红色基因叙事新面貌.  相似文献   

16.
红岩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播与传承对精神谱系的传承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红岩精神通过物质性、社会性、精神性的建构搭建起多维的红岩视觉空间,并通过多元媒介进行全方位的传播。通过对红岩空间的“三元性”探讨,凝练出红岩视觉空间的丰富性、交互性和延展性特征并思考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空间传承与跨媒介传播的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17.
“艺格敷词”即“以文述图”,是西方文学史、美术史和修辞学史上一种源远流长的、对某一物品(主要是艺术作品)或某个地方进行形象描述的修辞手法或写作方法。“艺格敷词”试图达到的是一种“语词绘画”般的艺术效果。西方古代的“艺格敷词”与“诗画互通”观念之间有着内在的关联,而这两种观念的渊源则可以追踪到西方古典修辞学中的“记忆术”。一方面,“艺格敷词”以语词作为表达的媒介,这决定了它首先必须尊重语词这种时间性媒介的“叙述”(文学)特性;另一方面,“艺格敷词”又追求与其所用媒介并不适应的视觉效果和空间特性,所以它体现了美学上的“出位之思”,是一种典型的跨媒介叙事。“艺格敷词”并非仅仅流行于古代,而是西方一个绵延不绝、一以贯之的深远传统。  相似文献   

18.
卢文超 《学术研究》2022,(5):152-162+178
文艺复兴以来,西方绘画确立了师法雕塑的原则,是否具有雕塑性成为绘画成败的关键因素。随着浪漫主义思潮的兴起,西方绘画不再师法雕塑,转而师法音乐。这在不少画家的作品中都有所体现。绘画不再追求对外在自然的如实复制,而是追求对内在情感的真切表达,音乐成为新的师法对象。西方绘画发生了从雕塑性到音乐性的精神变迁。中国绘画自古以来具有音乐精神,近代在西学东渐背景下转而师法雕塑。中西绘画精神发生了互转,此种现象值得回顾与反思。从跨媒介视角审视该问题,不仅对我们建构艺术史有所帮助,而且对改进艺术教育也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9.
音乐性和历史性是丽塔·达夫诗歌的主要艺术特征。从跨媒介的音乐视角,追寻诗集《托马斯和比尤拉》在结构上模仿音乐的“对位”结构,剖析诗集中布鲁斯、“变奏曲”以及和声音乐技巧在人物形象和情感变化的有机结合,展现一个以个人成长史与移民史共鸣为主题的音乐诗集。  相似文献   

20.
后现代的跨媒介叙事——以西西小说《我城》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电子媒介时代,跨媒介叙事成为文学转型的新路径.西西小说<我城>的自绘插画虽被已有研究所忽视,但这种图文互涉文体正反映出形式变体的新趋向,其创意可归结为四点:一是单图趣味与话语创意的交融,二是单图抽象与话语旨意的共生,三是图文的"慧童体"风格融合,四是连环分镜头与时空结构的交织,这体现出小说的后经典叙述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