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王弼是魏晋玄学的真正开创者,援儒入老、融通儒道是其思想特色。本文试图通过对《老子指略》的解读分析,从一个视角探究王弼的儒道融通问题。由于郭店楚简《老子》甲本对老子关于圣、仁、义等儒家核心理念的新表述,因此,与其说王弼援儒入老、融通道儒,不如说他对道的诠释更忠实于老子,是在忠实于老子的基础上发展了道家,而汤用彤、冯契、冯达文三位先生对于这一问题看似相左的精辟见解,恰好全面地诠释了王弼及其本体论哲学。  相似文献   

2.
王弼的《老子指略》是魏晋玄学中最重要的哲学著作之一。这部著作不仅在内容上具有创造性,而且在著述上也运用了富有特色的哲学方法。本文认为,王弼在《老子指略》里,主要运用了三种重要的方法:一是辟出义理通释的诠释进路,开创了老学研究的新局面,奏响正始玄学的最强音;二是运辩证之思,深化其哲学思考而且使得该著作极富雄辩性;三是通过严密的逻辑演绎,区分“名”和“称”进而推出“言不尽意”论。  相似文献   

3.
田照军  刘莹 《理论界》2009,(10):142-143
<老子>提出了一系列用兵治军的原则,形成了其独特的道家军事哲学,并对后世的军事理论、军事实践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4.
李丽君 《理论界》2007,(8):191-193
对待思维是一种强调统一体中的二元因子相待而相依的朴素辩证思维;哲学范畴的对待之思以整体之思为前提,更强调相互参照的二元对待的彼此依存、彼此转化、彼此包含,乃是二元协同之思。这种“对待而不相离”的意识早已渗透在先人的哲学思维之中,其源头可以追溯到老庄的著述,其哲学和诗学价值令人瞩目。  相似文献   

5.
林榕杰 《船山学刊》2010,(4):124-125
《史记》对老子记载较为简略,后人认识老子还应结合《老子》一书。《史记》的相关记载与《老子》书中的某些论述可相互印证。从《老子》等书中可以看出,老子除可说是不同于众外,还可用"少私寡欲"、"知足"、"深不可识"、"有道者"等加以描述。  相似文献   

6.
人生价值是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在《老子》五十九章中,老子对人生价值的实现过程做了诠释:先要早早用"啬"法进行"重积德"的修行,然后拥有"无不克"的能力,然后呈现"莫知其极"的外表,然后"有国",即被托付天下,最后人会"深根固柢,长生久视",标志着人生价值的最终实现。此说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也有明显缺陷。  相似文献   

7.
邓锐 《文史哲》2023,(4):57-68+166
《老子》产生了中国古代系统的生成哲学,影响深远。因为甲骨文和金文研究晚出,所以历来对《老子》的解读多从汉代文字出发,从而造成对《老子》历史本义的一定偏离。《老子》用“玄”字与“妙”字表达具体而深刻的哲学含义。“玄”字本与生殖有关,《老子》借以比喻万物生成;“妙”字的产生与“玄”密切相关,发展出更为具体的生成之义。《老子》由这两个字延伸出了若干生成哲学上的核心概念与命题,由此阐发了完整时空范围内万物生成的本原与方式等哲学思想。汉代此二字的字形与字义均发生重大变化,导致这两个字的历史本义及由其延伸出的概念与命题都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遮蔽,有必要结合对古文字的考察来厘清《老子》中所蕴含生成哲学的原初样貌。  相似文献   

8.
《老子》哲学,是我国奴隶制时代哲学发展圆圈的一个逻辑的终结,它合乎规律地出现在春秋末战国初,历史地承担了对行将崩溃的奴隶社会进行自我批判的任务,因而有可能对奴隶社会及其日渐崩溃的哲学矛盾运动进行理论总结。特别是其辩证法思想所达到的理论高度,在哲学思维发展的逻辑进程上以比较完整的形态殿居孔、墨之后而总其成。  相似文献   

9.
张舜徽《汉书艺文志通释》蠡测——以《诸子略》为中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书.艺文志》历来为学者所重视,有关研究著作甚多,张舜徽《汉书艺文志通释》后出转精。该著强调《汉志》是一部汉代学者校雠东汉以前文献后的学术编目,只有从社会政教的角度去"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才能对《汉志》的著录体例有透彻理解。如《汉志.诸子略》各家的书目著录便反映着各家的学术发展史,而小说家书目之著录突出了小说家与黄老道家和汉代方士的关系,符合汉代小说家特点和作品实际。因此,《通释》对于学习和研读《汉志》,考察东汉以前文献和学术发展,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0.
重写老子其人 重释《老子》其书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楚简《老子》与诸今本《老子》所显现的老子并不相同 ,一个是与孔子同时而且并不相绌的李耳老聃 ,一个则是战国时代与孔子抵牾的太史儋“老子”。果然如此 ,老子其人要重写。而根据出自一人一个时代的《老子》诠释 ,也需有全新审定的问题。但现在首先要弄清楚楚简《老子》。此文提出一系列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1.
在全面考察《说文解字》与《助语辞》两书研究成果以及其研究的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试比较《说文解字》与《助语辞》对虚词的解释,探讨了《助语辞》与《说文解字》在术语、体例、收词、训释方法等方面存在的异同,指出《助语辞》对《说文解字》虚词成果的继承和发扬。虽然两书对虚词的解释研究在词法与语法上存在一些不足,但对语言学的贡献是不可估量的。  相似文献   

12.
王曦 《船山学刊》2007,(3):128-128
王德有先生《老子指归译注》将"不以循循者"译为"不以跟随跟随",笔者以为不妥.本文从词义训诂和文意汇通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证,认为"循"非跟随义,而是触摸义"揗"的假借字,该句当译为"不用手摸的,能摸到."  相似文献   

13.
《老子》哲学以“自然”、“无为”为核心观念而展开的思想体系根本上属于政治哲学。形而上之“道”下贯、落实于社会政治领域而为政治之最高原则,而道之“自然”亦最终指向被统治者民。由于“自然”乃自本、自根、自主、自成、自由之义,深蕴主体性思想的义理,故民“自然”的观点其实确立起人民乃政治主体即民主之政治原则。“无为”则指向统治者君,为其从政、执政之道德准则。君“无为”乃民“自然”的逻辑必然要求。“无为”之治本质上乃民意政治,其中蕴涵着权力制约的精神。  相似文献   

14.
<老子>哲学对于填充中国古代哲学的本体论、弥补儒家疏于本体建构的缺陷功不可没.<庄子>的齐物论开辟了平等的思维路径,成为近代哲学家消弥差等、提倡平等的理论渊薮.<老子>、<庄子>的哲学思想,固然同属于先秦道家,依然有着理论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15.
以《太上飞行九晨玉经》为考察对象,通过对《抱朴子内篇》《上清河图内玄经》《洞神八帝元变经》的考订分析,进一步理清步罡蹑斗融摄斗极信仰、禹步巫术的历史过程.吟唱《步虚》声在古灵宝经科仪系统中,与步罡蹑斗方术本无关系,至两宋之际出现旋绕《步虚》时以“罡步”旋行的规定,但未能固定相沿下来.步罡蹑斗、飞行虚空与吟唱《步虚》均源于上古“游仙”观念,但二者有别,后人容易混淆.《太上飞行九晨玉经》中的《九晨羽章》或非《步虚》声之歌词.《步虚》是有固定曲调的道乐,《九晨羽章》或属另一种道乐.  相似文献   

16.
顾颉刚对古史的批判,以质疑传统的道统观为逻辑前提。顾颉刚认为,中国的古史是按照道统的体系编排演绎出来的,传统说法中的老子虽非道统中人,但老子及《老子》书由编造而成,是道统说的派生物,因而要一并推翻。这种对古史系统的存疑态度,为研究中国传说古史开阔了学术视野,提供了全新的研究方法。然而,顾颉刚的疑古由于对某些传说缺乏分析,对于古史中包括有关《老子》的一些论断也失之主观,值得反思。  相似文献   

17.
丘乐媛 《兰州学刊》2011,(11):15-21
《指归》的身体观思想很重要的体现之一即是用身体的基本架构"心-身"来比拟政治构成的两个重要元素――君与民。以心喻君、以身喻民表达了严遵对于君民关系以及无为而治的政治理解。引入了身体隐喻的表达方式,严遵对于君民关系的论述显得更为明晰。关于君民关系,一方面君民之间既是互为一体,相互感应,另一方面"民又不谕君之所为",这其中的矛盾又得以通过身与心的关系来解决。  相似文献   

18.
《聊斋志异》中《促织》的创作,除受到广为人知的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和吕毖《明小史》中两则记载的影响外,与刊刻于明末的《帝京景物略》也颇有关系。康熙二十三年(1684),蒲松龄在其任塾师的淄川显宦华家得观《帝京景物略》,对该书记事状物的文学手法十分称赏,并选编了其中的部分篇章。将《促织》与《帝京景物略》中涉及蟋蟀的内容加以对照则发现,二者在捕捉地点、捕捉者、捕捉及畜养的工具与方法、蟋蟀品种、斗虫之法等诸多方面的记述有相合之处,而且有些原话也被照抄。毫无疑问,小说《促织》是参考《帝京景物略》的有关内容创作而成的。  相似文献   

19.
张京华 《船山学刊》2008,(1):119-122
在老子学说的早期阐述中,西汉严遵的《指归》解说独特,值得珍视。严遵在阐述老子“和”的学说时,提出了“与时俱和”的思想。由以古鉴今意义而言,“与时俱和”的思想恰是“与时俱进”与“和谐社会”两种现代理论概念的联接,可以给予现代社会以积极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李立 《船山学刊》2012,(1):132-136
在王弼这里,骈俪文体作为一种结构原则、一种配置方法,深入了玄学思想的内部并富有成效地成为了玄学思想的载体。通过王弼对"分"的相关表述,对"崇本息末""道之与形反"命题的论证和运用,那种由"分"所保证的对举范畴的二分对立以及"道之与形反"式的辩证法,既成了王弼试图要阐明的玄学思想,又成了从哲理层面对他使用骈俪文体的肯定与确证。可以说,王弼的玄学与骈文相互选择、相互契合。更进一步,从原始的"三玄"到以"三玄"为思想理论资源的魏晋玄学,玄学和骈文这两条线索的发展实际上是相互推进的,二者在魏晋时期达到了最高层次的契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