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学术界》2004,(3)
周冰在《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 0 0 4年第2期撰文《中国转型期经济改革理论的发展》指出,中国经济改革理论的发展,是与改革实践的互动,与政治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系,是一个对传统社会主义理论逐步突破和扬弃的过程。作为改革对象的经济体制的概念,蕴含着丰富的实践智慧,反映出中国改革从一开始就走上了一条渐进的道路。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论和市场经济论的先后提出,经过了长期曲折的探索和斗争,为改革的方向和目标奠定了理论基础。围绕改革战略的研究形成了中国改革理论的不同流派,其中比较激进的和试图寻找单一改革主线或突破口的各种…  相似文献   

2.
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焕发了我国学术界的理论探索和创新的热情,新的理论创造在不断地酝酿。与此同时,随着站在实践前沿的负责干部队伍的理论素质的提高,也开始见到来自这个方面的优秀学术成果。钟阳胜的《追赶型经济增长理论与实践》一书,就是发自厚实经验基础的理论升华,具有开生面、开风气的启发意义。 一、从实际经验出发,回答时代性课题。 当代社会的一大主题是发展,发展的基础和重要内容是经济增长。当代经济增长的特征是什么呢?该书认为:“二战后很长一段时间到90年代,乃至下个世纪一个时期,世界经济增长的一个显著时代特征就是‘赶超’”(第9页)。汹涌的“赶超”浪潮,是世界发展的活力所在。该书开宗明义就是研究这种全球性的时代现象的,是回答“追赶型经济增长”所面临的时代性课题的。  相似文献   

3.
随着中国经济改革实践的深入和发展,一个崇高的使命──探索和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学,就摆在了中国经济理论工作者的面前。许多经济学家试图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西方经济理论与中国社会主义改革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建立一种全面和具有普遍意义的,能反映中国经济具体发展规律的过渡经济学。上海财经大学宋承先教授所著的《过渡经济学与中国经济》一书(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在这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和研究。该书汇集了作者从1985年到1995年这十年间陆续发表的一些文章,代表了他对建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  相似文献   

4.
文化视野中的现代化理论新探索──读《社会主义与改革的理论探索》胡贤鑫夏振坤、张艳国合著的《社会主义与改革的理论探索》(武汉出版社1993年11月出版)一书,以文化为切入点,通过对人类社会发展道路的研究,对社会主义与改革的问题作了深入的理论探讨,提出了...  相似文献   

5.
黄璇 《学术研究》2003,(12):151-152
2003年10月14日,中国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和越南胡志明国家政治学院在广州联合举办了“中国与越南在改革、革新、开放问题上的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在不同的视界背景下,中越双方与会专家学者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就20世纪末以来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和关于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共产党的建设问题进行了深入、广泛的讨论,主要内容如下:  相似文献   

6.
本文总结了建国以来中国企业理论的演进和发展,将其在改革开放条件下的创新与发展梳理概括为企业性质探视、企业行为分析、企业经营机制研究和企业制度理论创新等四个逻辑层面,并依次探讨了它的研究背景、基本内容、方法和理论线索。以国有企业研究为重点的企业改革理论是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个重要理论支点。企业理论发展与企业改革实践之间存在着良性互动关系,它随经济改革的启动而萌生,伴改革的深入而深化。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理论的演进和发展过程是我们在改革思路和改革取向方面的探索过程,也是我们对社会主义经济本质的再认识过程。同时,象任何新兴的科学一样,企业理论仍是一个有待发展和完善的理论体系,面对着生机蓬勃且又复杂深刻的企业改革实践,还需在体系、方法及深度等方面作出新探索  相似文献   

7.
<正> 1995年第10期《经济研究》发表了樊纲先生的《苏联范式批判》。该文认为,中国传统的主流经济学来源于50年代在斯大林主持下编写的苏联版《政治经济学教科书》。这种经济理论不能解释和指导中国的改革、开放和发展实践,甚至成为阻力,因而应当从根本上加以批判和抛弃。中国经济学界在某些重大经济理论问题的探索中已经开始突破和放弃“苏联范式”,取得了一些进展,但迄今并没有从根本上摆脱原有范式,仍处在一种矛盾中。该文实际上提出了“中国经济学向何处去”这样一个重大理论问题,因而分外引人注目,并且立即引起了经济学界的巨大反响。一、如何看待传统经济学一种观点认为,苏联版《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出版,“是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成为一门独立科学的主要标志,也是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系初步形成的主要标志。”“我们需要探索的问题是如何完善和发展这一体系,并不存在重新构建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系问题。”多数学者赞成以上看法。这些学者承认传统经济学有严重缺陷,但并没有或不打算从根本上放弃既有范式,而是继续运用传统的范畴和方法,在传统体系框架内进行修补。  相似文献   

8.
济南出版社认真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 ,把出版国有企业改革的力作当做己任 ,积极策划国有企业改革的系列力作 ,邀请全国著名经济学家王珏、高尚全、杨启先等先后撰写了《论现代公有制》、《走向股份制》、《中国国有企业改革》、《中国改革开放 2 0年理论前沿问题》等关于国有企业理论探索和实践指导的权威论著 ,在全国学术界和出版界引起了较大反响 ,中央级报刊多次发表评述文章 ,给予好评和肯定 ,一些从事国企改革理论研究的学者和一些国有企业经营者也从这些论著中受到了启示 ,深化了对国有企业改革基本理论和发展前景的认识 ,甚至有的国外…  相似文献   

9.
怎样认识中国社会发展的本质及其在世界发展中的位置?怎样开拓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发展之路?这是当代中国人所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周安伯、严翅君、冯必扬同志撰写的《发展理论与中国现代化》(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1998年版)一书,就是适应这种需要,以世界历史的眼光和多学科的综合视野,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这一课题所作的可贵的理论探索。人类社会的现代发展问题,早已引起国内外有识之士的重视,并成为诸多学科研究的“热点”。《发展理论与中国现代化》一书的值得称道之处在于:既继承前人研究成果,又突破传统的学科视野和研究方法,有所…  相似文献   

10.
经济哲学在进入 90年代后被推到中国学术研究的前沿 ,这既是改革开放实践发展的牵引 ,也是理论、科学发展使然。在短短几年时间里 ,中国经济哲学无论在研究队伍建设方面还是在成果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在研究的理论基础、范畴、主题及方法等方面还存在着许多明显的不足。面向 2 1世纪 ,建构中国经济哲学除了要关注经济本体论、人的问题和明确主题外 ,在理论研究与实际相结合方面 ,在研究者自身素质培养方面 ,都应广泛而深入地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11.
曾有学者称,所有制改革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马利亚纳海沟,强调其改革的深层性和艰巨性。此言不虚。著名中青年学者吕东升同志的新著《论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结合》,正是这样一部站在理论和实践前沿研究中国公有制改革的力作。令人耳目一新的是,该著不仅仅局限于从经济学的视角研究问题,而是从经济学与政治学结合的角度系统探索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结合。它使人深深感到,只有用发展中的理论分析发展中的实践,才能产生说服力。该著把经济学与政治学结合起来研究的主要特色有三:一是系统性。作者把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结合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研究…  相似文献   

12.
郭铁民教授的著作《中国经济的发展与改革》(上下册)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现实研究》文库之一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该著作117万字,收录了他30年多来潜心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悉心探讨我国经济改革发展面临重大或热点问题的主要文章共80余篇,内容涉及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研究和运用、我国所有制改革理论与实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及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等重要领域.该著作充分体现了作者将经典著作研究和改革发展实践探索相融合的学术风格,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3.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经历十多年历程,虽然曲折甚多,道路坎坷,然而毕竟沿着市场经济取向获得了巨大的进展。对1979年以来的经济改革,无论我们怎样评价也不为过。目前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正在以更新的姿态和更大的步伐,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路上迅速推进。实践启迪理论,深化改革更需要理论的指导。深刻地反思中国经济改革的过程,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改革的实践仍然停留在浅层问题的解决上,深层的问题尚未触及。改革的理论研究也还停留在对策层次上,深层的理论支点研究被遗漏了。这是目前改革深化的重大障碍。本文试对经济改革作深层的理论反思,以期推动改革的深入。  相似文献   

14.
中国转型期经济改革理论的发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中国经济改革理论的发展,是与改革实践的互动,与政治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系,是一个对传统社会主义理论逐步突破和不断扬弃的过程。作为改革对象的经济体制的概念,蕴含着丰富的实践智慧,反映出中国改革从一开始就走上了一条渐进的道路。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论和市场经济论的先后提出,经过了长期曲折的探索和斗争,为改革的方向和目标奠定了理论基础。围绕改革战略的研究形成了中国改革理论的不同流派,其中比较激进的和试图寻找单一改革主线或突破口的各种思路,都未能被实践所接受,转化成为政策的是以稳健务实风格见长的理论和对策选择。相对于其他方面的改革,所有制改革是滞后的,但是,中国经济学家对所有制改革的理论探索并没有因此而滞后,这方面已经取得的许多重要突破为所有制和国有产权制度改革提供了必要的准备。只有所有制和产权制度的改革,才能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起稳定、健康、持续发展的制度基础。经济改革理论和转型经济学不同,前者是以指导和应用于改革实践为目的的规范性理论,后者则是要对改革和制度变迁过程做出科学解释的实证性理论。从改革理论到转型经济学的发展,预示着经济学理论在中国发展的趋势:实证性的纯理论研究与应用性的对策研究的分工和分化、理论经济学的国际化和理论基础的  相似文献   

15.
考察揭示中国共产党调查研究百年演变中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及其关系,对于解答“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以及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历史逻辑来看,中共调查研究历经革命道路探索、执政摸索、改革拓展与新时代复兴四大任务阶段,呈现出螺旋式上升的发展规律,反映出中共对于调查研究的运用与中国的革命、建设、改革及发展有很强的关联性。从理论逻辑来看,“理论联系实际”“群众观”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分别是调查研究的理论之基、理论之体和理论之翼。从实践逻辑来看,中共调查研究坚持“实事求是”的基本要求和工作态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和价值遵循、坚持“问题导向”的基本范式、坚持将调查研究作为政治话语与斗争策略的方法工具。实践和理论在历史进程中发展创新,历史和理论在实践中取得实效,历史和实践升华成理论发挥指导功能。中共百年调查研究的三重逻辑反映出“中国共产党能”“马克思主义行”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三者是统一的。  相似文献   

16.
<正>《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劳动力市场”这个概念,并指出培育和发展“劳动力市场”是当前培育市场体系的重点内容之一。劳动力市场和与此相关的劳动力性质等属于重要的理论问题之一,需要通过深入、充分的探讨、获得科学的结论,以指导我们的工作。本人就此问题谈点个人见解。 一、不承认劳动力商品是认识上的误区 培育和发展劳动力市场已成为人们的共识,然而却一直讳言劳动力商品问题。尽管肯定的说“劳动力是商品”,在今天看来仍然是一种理论冒险,但是,当改革的大潮把中国的发展推进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时候,劳动力是不是商品,这在理论和实践上都  相似文献   

17.
<正> 李新家同志的新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发展》一书,已由广东人民出版社于2003年6月出版。 这部著作是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九五”规划的重点课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项下一个子课题的研究成果。该书共分12章,包括1章绪论和11章专论。作者着眼于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探索,结合自己的研究,探讨了马克思主义政治  相似文献   

18.
在新的世纪,特别是前20年,广西城镇化进程如何与经济及社会事业快速发展相适应,加快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这是一个亟须研究和解决的重要问题。由陈利丹同志所著、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的《21世纪广西城镇化论析》,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作了较深入的有益探索,读后颇有启发。该书有以下几个特点:一、立意较高,视野较宽。该书的立意是建立在正确认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高度和新世纪广西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融入“泛珠三角”经济区、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大视野中对广西城镇化所作的深入论析。作者认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  相似文献   

19.
《学术研究》双月刊(前身为《理论与实践》月刊)办刊80年了。 80年,在历史的长流中只是一闪的瞬间,而对办一个社会科学的学术刊物,不但是一段漫长的岁月,也是个风风雨雨的历程。《理论与实践》月刊办了5年,便奉命停刊整顿,到1962年改版为《学术研究》双月刊,才4年,“文革”的风暴又把它连根拔起。直到粉碎了“四人帮”,党的春风又绿了社会主义大地,《学术研究》始于1978年复刊。幸喜“三十而立”,又赶上社会主义新时期的到来,曾经沧桑的《学术研究》,在阳光普照之下,正茁壮成长。只要辛勤耕耘,便可以更好地为发展改革、开放的理论研究服务,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研究服务,为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理论建设和探索研究人类社会文化服务。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实践的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在所有制、公有制实现形式、国有经济功能及产权理论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的突破和创新,有力地指导了国有经济“有进有退”、“抓大放小”的战略调整和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实践,促进了国有经济质量和竞争力的提高以及非公有经济的高速发展。国有经济改革的过程就是一个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不断创新的过程。目前国有经济改革还有许多深层次的问题和矛盾尚待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的解决需要基于实践、与时俱进的新的理论创新的指导。坚持理论上的创新是实现国有经济改革目标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