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8 毫秒
1.
茅盾与鲁迅同是关注现实人生的现实主义作家,但由于心理结构、人生经历和个性气质的不同,使其小说艺术呈现出各自不同的审美品格。本文拟从结构特色、文本风格等方面对其进行粗略的比较。以“点”代“面”,以人物的心理活动来结构小说与自“网”取“结”,以社会政治经济为小说经纬。鲁迅无疑是属于前者。他的第一篇小说《怀旧》便是采取个人回忆的形式,截取生活的横断面,淡化故事情节等艺术手法.并内蕴着与契诃夫等人的精神联系,因而受到国外汉学者的关注。此后,他的小说便始终以中国人如何才能争到“人的价格”、如何才能获得真正…  相似文献   

2.
余华小说中的文革记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某种程度上记忆可以决定一个作家的写作方向,作为60年代出生的作家,余华的童年记忆--文革记忆无疑也深刻地影响着余华的创作,但是这种记忆是有选择的。他80年代的作品中,文革记忆成为其小说创作中暴力叙述主题的内因;90年代,文革记忆直接进入余华作品中,但对现实政治作了很大程度的过滤。  相似文献   

3.
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关于先锋文学的研究,更多的是从小说观念和小说叙事方式等方面进行的;评论界对余华创作的探索性和先锋性所作的肯定性评价,也集中在对其创作意象的寓言性和象征性的研究和分析上。相比而言,对余华小说创作文本的生命内涵及其相应的文化内涵的解读与阐释还是一个有待深入的领域。从生命意识入手解读余华的小说创作文本,我们发现,余华的小说自始至终表现出站在“沉默的大多数”的立场上认同某种“宿命意识”的创作自觉,“宿命意识”的文化认同与关注“沉默的大多数”的现实情怀相结合,构成了余华小说的深厚的人生关怀,这是余华小说创作在世俗化意义上获得广泛的文化认同的精神基础。  相似文献   

4.
余华的文本世界始终参照现实世界的,并有着暗示现实的强烈的叙事意图,但由于余华在不同时期于文中所采用的叙事符号的功能性与现实性的强弱不等,其叙事意图的体现呈现出前后不同的特色。本文从叙事角度出发把余华的创作分为三个阶段,试图穿越文本中不同的叙事符号,读解不同阶段余华小说不同的且是深刻的叙事意图。  相似文献   

5.
在拉尔夫.埃里森的小说《看不见的人》中,非裔美国神话故事“柏油娃”被作者巧妙地运用到结构当中,借助故事深刻的寓意来反映黑人不仅处在社会边缘,而且还不得不运用智慧改变被束缚、被追逐的现实生存状态,以及黑人甚至现代人面临的“无形”的困境。本文从埃里森对神话的具体运用入手来分析作品的深刻内涵,进而挖掘其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6.
牛健哲小说对人与现实之间的冲突有着深刻的艺术表现.小说集中展示了人与客观现实之间、人与其主观愿望所形成的客观现实之间以及人与其心理现实之间三个方面的冲突,而冲突的结果无一不以人的失败而告终.由此形成了作家独特的创作个性,表现出作家深刻的哲学思考、对现实污浊的批判以及对处于悲剧中的人的同情.  相似文献   

7.
余华的一些小说中洋溢着出走意象。出走意味着打破、反抗、逃遁或者寻觅,是余华与现实紧张关系的体现方式之一。出走不能完全离开“令人费解”的现实,反而实现了某种程度的回归。这无形中表明了现实秩序的强大和人类精神的尴尬。对出走意象的分析,不仅是对其行为本身的考察,而且更重要的是分析由此而体现出的人类生存状况和精神境遇。  相似文献   

8.
“元小说”的叙事手段及其操作策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元小说”是作家以小说的形式对小说艺术进行自我反思的结果,它常常以“露迹”、“戏拟”、“拼贴”等手段来颠覆小说艺术原有的模式和规范,并进而消解这些模式和规范背后的意识形态权威。由于这种反中心、反权威、反制度化的解构倾向契合了后现代主义的文化语境,使得“元小说”这种由来已久的艺术形式受到了众多作家的重视与青睐。  相似文献   

9.
“七月派”受胡风理论思想、“五四”文学传统和世界文学的影响,走过了一条直面现实人生、突进人物内心的艺术探索之路。他们的乡土小说,执守“五四”启蒙姿态,并将其与“人民解放”和“民族解放”的历史命题结合起来,发展和深化了新文学的启蒙精神,突破了抗战时期盛行的主观公式主义和客观主义。他们虽然忽略了乡土小说应有的一些艺术品位,但其独特的艺术个性是乡土小说中极为罕见的,这使他们被视为“异端”,从而导致了其流派的幸与不幸。  相似文献   

10.
“苦难”是余华小说的基本母题。余华通过对“苦难”的叙述,表达了他对现实人生的关注和对人类生存境遇的思索,但在书写苦难主题的同时,作家也无意识地透露出了他对传统文化中宿命论这一陈旧观念的承袭,这一点削弱了其文本的悲剧意识,影响了其精神境界的提升。  相似文献   

11.
余华小说中重复叙事艺术的运用是其小说创作的一个突出特征.重复的叙事艺术在他的小说中用的较多,也比较讲究.不断地重复使他的作品产生了不同寻常的艺术效果,叙事也有了鲜明的节奏和韵律.其文学价值在于,在简单与复杂的叙述突围中这一叙事手法大大提升了小说的艺术境界,在冷酷与温情中他为我们抒写了一种温情基调,在扬弃与重建中作者保持着他对艺术精神的一贯追求.余华用最简单的外在艺术形式来表现内在容量复杂的小说艺术世界,既推动了叙事的向前发展,又充分表明了他叙事艺术的日趋成熟.  相似文献   

12.
余华的小说创作从一开始就显示出他作为“一个愤怒和冷默的作家”① 的独特风格 ,批评界也对他“好像迷恋上了暴力”② 表现出迷惑和不解。余华自己的解释也让读者满头雾水 ,因为余华自己承认 :“艺术家只能来自于无知又回到无知之中。”③ 如果抛开作家和批评家的指引 ,到哲学家那里寻找一种理解的可能性 ,会出现柳暗花明、别有洞天的情形 ,也未可知。一、他人的死亡与我的死亡  在《活着》这部被余华自己称为“高尚的作品”④ 的小说里 ,余华为我们展示了半个多世纪里一个地主少爷经历的一系列的死亡事件。这部小说如果用“死着”来命名…  相似文献   

13.
新写实、新状态、新体验“三新”小说是“后新时期”诸多“新潮”文学中,三种“新”的、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写作方式。本文分析了“三新”小说产生的文化语境;分析了“三新”小说与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的传统现实主义以及新时期文学中先锋、新潮小说所运用的具有西方现代派意味的,从叙述方式到写作内容完全“私人话语”的写作方式的异和同;分析了“三新”小说的“新与旧”的区别,指出了“三新”小说力图打破艺术与现实,精神与实际的分离感、隔膜感,表现出的很不相同的对世界、对自我主体的体验、认知方式、价值观念及审美观念。同时,也指出了小说作为一种精神提升的可能性展示,“三新”小说的艺术价值以及其艺术价值的有限性  相似文献   

14.
彭家煌是“五四”时期的优秀小说家之一,尽管他未曾受到鲁迅直接的培养和指导,但他从鲁迅的作品中寻找艺术模本,汲取营养是毋庸置疑的。鲁迅小说的题材选择、文体形式、艺术构思、表现手法等诸多方面都对彭家煌的小说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文革”时期的乡土小说是在“讲话”影响下和“纪要”制约下迷失了自我的历史存在 ,是值得研究的文学课题。它在内容上可分为反映合作化历史进程和表现“文革”时期农村社会现实两大类 ,在思想上显示出过分突出政治的极左倾向 ,在艺术上存在着粉饰现实、模式单一、公式化等缺陷。通过对其进行宏观描述和具体个案分析 ,来揭示它的荒谬性 ,并探讨其历史及时代成因 ,应是解构“文革”神话的有效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16.
米歇尔·布托尔的小说理论以小说与现实的“象征性”关系为立足点,以小说的艺术形式革新为核心内容,要求小说必须从叙述结构、叙述人称、叙述视角诸方面进行创新探索,充分调动读者的参与意识,以适应当代社会纷繁复杂的现实,表现一个与传统小说迥异的、在本质上更加客观真实的世界,具有很强的创新实验性质。  相似文献   

17.
余华的《在细雨中呼喊》主要呈现了“细雨”、“呼喊”与“死亡”三个凝重的存在性生命意象,它们各自具有独立的象征意义,并且它们之间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本文通过对此分析阐释以解读小说文本及作家自身的精神意蕴。  相似文献   

18.
《第七天》是能代表余华的作品之一,无论是从小说的叙述力度还是叙事主题以及文学性上都能体现其创作特点。《第七天》是余华对现实的一种直接书写,它的重点并不是记录社会事件,而是通过人们在现实中的生存状态来表现人性。余华在敌视现实的同时又用同情的眼光看待这个世界,在尊重现实世界的同时,带领人们寻归精神上的"第七"。  相似文献   

19.
从古代汉诗的发展路径来看,一种样式能不能最终达到高峰水平,取决于能否走出初创时期的相对粗糙,逐步实现自身“升级”。诗歌不管涉及何种题材,往往都不停留于原生状态或世俗水平的逼真表现,从内涵到形式都是最为倾向于“雅化”的文学样式,“雅化”因而成为汉诗“升级”的必然选择。抒情为主的艺术与叙事为主的艺术是一种互补关系,而非互相排斥、互相替代的关系,这种非“同质”关系,决定了所谓工业化时代、信息化时代由小说、影视艺术等取代诗歌为不可能的假想,信息化时代为诗歌艺术创造了重要机遇。  相似文献   

20.
闫立飞 《江淮论坛》2005,(6):133-137
在80年代的小说写作中,余华以血腥和暴力著称,这出于他所强调的“内心的真实”的现实观,出于他的教育经历和一种反抗意识。到90年代,余华由于无法把握瞬息万变的时代而陷入迷惑,陷入无法确认自我的“无名状态”,这表现为他不断变化写作方式及他的两种人生的对立。余华的历史从《在细雨中呼唤》开始,经《活着》到《许三观卖血记》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阶段,并在此建构了他的“南方小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