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汪曾祺小说语言的诗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曾祺致力于小说文体的革新,他的小说在文体上融入了诗的因素,由此相应地带来小说语言的诗化。其表现形式大致有以下几种:一、以密集的意象扩大审美空间;二、讲究文字的组合,从“关系”中产生意味;三、在语境中变异和增殖;四、省略语句,创设“空白”,增加诗意空间;五、语言富有音韵美、节奏感。这些都使他的小说语言具有了诗的神韵,从故事的附庸和载体变成了读者的欣赏对象,具有了本体论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废名不是一个循规蹈矩的小说家。在小说文体上,他率先突破了传统单一的情节模式和叙述结构,将中国诗性文化与禅宗哲学的表达方式融入其中。他的早期作品为了表现自己的理想和梦想,文体趋于诗化;后期的作品却更为接近现实的自然状态,散文化的小说文体也相应而生。  相似文献   

3.
汪曾祺的高邮风俗画小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曾祺的作品基本取材于自己的家乡高邮,着意挖掘乡土平民生活中的人情美,却又将国民性批判和重铸民族品德,蕴藏在民风民俗的艺术表现中,借民生民态的精细刻画寄托深沉的人生况味。思想深藏不露,构思精巧奇妙;写人物则性灵全出,叙事端则简捷而平缓;结构自然而无人为痕迹,语言恬淡而又饶有情趣。  相似文献   

4.
曾春燕 《南方论刊》2007,(12):86-87,73
汪曾祺八十年代的小说创作追求和谐的审美风格。在艺术上,充分展现出小说的诗化意境,并且通过"回忆"的构筑方式,营造和谐美的意境。作者八十年代的小说充分肯定了人的"自然性",体现其人道主义的理想追求。  相似文献   

5.
20世纪80年代,随着改编和叙事理论在电影中的相互渗透,不为传统电影所接纳的诗化小说进入了改编视野,在非线性叙事、韵律化语言及抒情性主题方面,同脱离了戏剧拐杖、寻求自身语言发展的电影媒介产生了契合.诗化小说的电影改编考察此类(不以故事为中心的)文本向电影转化过程中的叙事策略,认为在故事内容方面,变情节结构为情感结构,由主观性鲜明的叙述者现身主导叙事的走向;在叙事话语方面,化现实空间为内心空间,以现代化的电影语言打造如诗般的影像意境.改编后的影片以其鲜明的叙事抒情化和影像写意化,树立了属于诗化电影的独特风格,为中国电影拓展了富有东方审美意趣的影像类型,为中国电影意境论的理论建设丰富了案例,也为当代融媒体背景下的中国电影创作提供了参照.  相似文献   

6.
邓以蛰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点,借鉴克罗齐的表现论思想,对中国的书画美学思想作了新的阐释,形成了独特的“心画即表现”说,体现了中西融通的思维理路;对意境的理解也从书画史中立论,偏重于写心与气韵;画史即画学的观点促成了史论合一的研究路径.这三点既是邓以蛰在书画美学研究上的三重贡献,对当代中国美学的建设也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前人往往将"气韵"与"意境"作含混的把握.充分展现了艺术的前逻辑与超逻辑层面的特性,现代美学需要把它们区分开来,使之在基础理论系统中各占一席之地.气韵与意境的相似点在于都具有整体性、空灵性的特点,其相通处在于均体现道.都可谓是传神,因而都超越语言的规定.二者毕竟有所不同:气韵表现于艺术文本的最外层,是创作者无意识的印章,以独特性为贵,其内在矛盾是力与美、生知与学得;意境则处在艺术文本的最里层,是创作者想象的产物,以共通性为基,其内在矛盾是惰与景、有限与无限.对于艺术家而言,呈现气韵是比创造意境更高的追求.  相似文献   

8.
对“气韵生动”的美学意蕴的探讨 ,体现中国艺术对自然万物的生命存在状态的关注 ,从生命的构成论进入艺术的审美 ,再进入到艺术与人生合一的境界 ,为我们领会中国古代艺术的丰富旨趣提供了一条独特的路径。  相似文献   

9.
杨华 《殷都学刊》2009,(2):150-151
"六法"的提出是南北朝时期的历史、人文思想、宗教的产物,为当时的绘画注入了新的活力,在中国绘画史上影响极大.  相似文献   

10.
浅析中国绘画的“留白”之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论析中国绘画的“留白”之美。  相似文献   

11.
唐代是一个崇尚诗歌的时代。受这种崇诗风尚的感染,唐代小说呈现出一种诗化特征。唐代小说的诗化特征首先表现为小说文本形式中大量插有诗歌,其次表现为小说追求诗的情韵,表现诗的意境。前者是外在的,后者是内在的,两者相辅相成。  相似文献   

12.
在现代文学史上,诗化小说的存在是一种事实.它代表了抒情小说的实绩,与写实类小说互补互促,推动了现代小说的发展.诗化小说反映生活更自由,强化了小说的美感,推动了小说文体的变革.它的不足主要在于,小说的质的规定性往往被"化"掉,作品人物形象性格比较单一.  相似文献   

13.
高扬  李佳妮 《理论界》2012,(8):94-96
"气韵"成为中国独具特色的美学范畴。气韵之"气",指的是生气、灵气、神气;气韵之"韵",指的是韵味、风韵、神韵。气韵生动说,要求艺术作品生气贯注、气脉流转、生机盎然、活泼灵动、神清气奇、风韵飘逸、韵味隽永。气韵生动说在中国古典舞审美追求和美学的理解中,是以"气"为贯穿于艺术的一种动的心理体验,而"韵"是这种心理体验以外的感悟,事实上是审美理解的核心。气韵生动说的形成,导致中国古典舞传统审美特征"神"重于"形",而"韵"又在"神"外的生命审美理念,是一种超越"形神"之论的更精微、更深入的审美状态。  相似文献   

14.
冰心小说不以曲折的情节见长,也没有激烈的冲突渲染,而是侧重抒发其对生活的主观感受,结构单纯,清隽简劲,不落俗套,具有浓郁的诗情画意,表现出与传统小说相去甚远的“五四”以来新小说的诗化特点。因此,其也被称之为“诗人的小说”。  相似文献   

15.
张瑞英 《东岳论丛》2011,32(11):108-115
萧红及其小说恒久的艺术魅力,既在于写出了东北乡村那让人闻所未闻的风物人情,原生态式地展示了东北乡村的群体生命形态和生存状态,以及作者深刻的心理的、文化的体验与批判,还在于小说文本所呈现出的让人耳目一新的别样的艺术创造性。如故事的寓言性与物象的象征意义,童年记忆与儿童视角,顾左右而言他的转笔手法的运用等,构成了萧红小说别有意味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6.
刘程程 《理论界》2020,(4):80-87
小说与音乐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二者看似迥异,实则有着内在的相通性。汪曾祺通过变换的节奏、奏鸣曲式的叙事风格以及复调技巧的应用,在小说与音乐之间实现了"会通"。本文通过对《大淖记事》《岁寒三友》等文本的解读,探讨汪曾祺小说的音乐性。  相似文献   

17.
“气韵生动”在我国南朝时期画家谢赫提出的“六法论”中位居首位,历来被认为是中国绘画的最高原则.气韵生动最先是作为一种人伦鉴识,在文人画兴起之后具有两种含义:一是指自然本身所具有的气势和韵味,即客体气韵;二是指画家的主观意识和精神,即主体气韵.这两种气韵是相互转化的.画家通过对自然的观照与贯想,将自然客体气韵化为个人的主体气韵;再通过绘画创作将个人主体气韵化为作品所表现出的客体气韵,从而产生气韵生动的艺术效果.气韵生动是中国绘画创作的最高原则,是中国画艺术精神的集中体现,也是判断绘画的审美境界的价值标准;追求气韵生动之美的境界,是中国画艺术悠久而又极富生命力的传统,而传承和弘扬这一优秀传统,对于繁荣和发展中国当代绘画艺术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汪曾祺小说的空白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平 《理论界》2007,3(4):191-192
汪曾祺很善于巧妙地运用“空白”艺术,使小说达到虚实相生,“味外之味”的艺术效果。本文着重论述汪曾祺小说中,有意追求的朦胧美以及留给读者的广袤的联想空间。  相似文献   

19.
汪曾祺小说语言的音乐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曾祺是在实践和理论上都很注重小说语言音乐性的作家,他小说的语言如同一曲清丽诉音乐,与他常用清丽之词短句子有关.小说中,汪曾祺穿插了多种能造成音乐性的手法或多用对偶、对仗、比较松散的对比性的词语、句子以及排比句、叠音;或者有意使语词进行参差与平仄的排列;或者使有着特殊用意的词语或句子隔一段距离重复出现.上述手法使小说语言具有三种音乐效果整齐美、抑扬美、回环美.这种效果与汪曾祺的艺术自觉有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20.
汪曾祺小说的语言魅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燕 《东岳论丛》2001,22(3):133-134
汪曾祺有着深厚的古典文学积累 ,善于学习民间语言 ,同时也不乏现代意识 ,在其小说语言中 ,最能充分展示出他的文化修养及美学追求。汪曾祺小说的语言艺术 ,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准确 ,干净 ,简洁 ;二、清新朴实 ,自然洒脱 ;三、具有音乐感与节奏感 ;四、诗化的语言 ,含蓄蕴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