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余娜 《南昌航空大学学报》2010,(4):73-77
萧红抗日文学作品与主流文学风格的疏离使她成为一位争议颇多的作家。她的短篇小说《孩子的讲演》可以看作是她对创作时的时代环境和自身心境的展现,以及对创作抗战文学的独特思考。在公式化、概念化的抗战文学主流中,坚持适合自身特点的创作方式的主要原因在于作家所受到的文学影响和女性视角。 相似文献
2.
艺术的生命力需要时间的检验。新时期以来,在现代文学研究这片领域,发掘出不少风采独具的文艺人才。他们中不乏轰动一时如张爱玲者,但也有不关热潮却一直默默动人者,如本文将要谈及的萧红。作为一位富有才华却不幸早逝的青年作家,萧红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贡献是不可替代的,而她的作品具有的研究价值,尚非我们当前已有的研究成果所能概括。通过对历年萧红研究的考察,笔者发现,尽管众多研究者各抒己见,从不同的研究角度对萧红的作品及其作家本人做了许多独到的研究,并取得不少令人耳目一新的研究成果,但由于人们对萧红的创作心态把握得不够准确,… 相似文献
3.
萧红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国文坛上一颗极具魅力的新星。其作品以一种鲜明的“萧红的写法”为特色 ,深受鲁讯先生的赏识 ,也确立了萧红在中国文坛的地位。“萧红的写法”今天仍然给我们一种艺术创作上启迪和熏染。 相似文献
4.
5.
王帅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24(1):71-72
萧红对于乡土女性生存状态的书写是十分特别的,她写出了自然生产给乡土女性带来的种种不幸并显示出对她们的关怀,同时揭示了国民劣根性对她们的精神奴役,而在《生死场》《呼兰河传》中也体现了乡土女性自主意识的发展,这就使她的作品有了新的超越。 相似文献
6.
萧红是一位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女性作家 ,以其作品中悲喜交杂的情感基调 ,刚柔并济的语言风格 ,以及独特的写作视角的运用和对行文结构的处理 ,在文学史中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7.
刘军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23(3):53-55
鲁迅和萧红的关系尽人皆知,他们被称之为文坛上的"父与女",萧红可称之为鲁迅的"嫡子".萧红在最初的创作中表现了自由主义作家的立场,但受鲁迅影响以后自由主义立场减弱.张爱玲没有萧红和鲁迅之间的亲密关系,但其创作却也明显表现出了对鲁迅精神的承继性,在这个意义上说,张爱玲是鲁迅的"庶子".但张爱玲的创作不但遵循鲁迅精神而且还走向极端. 相似文献
8.
萧红和端木蕻良结合以后,他们的创作发生了相互的影响。萧红在创作情境、情感表现、叙事的完整性和故事性、以及创作的自传性和主体意识的表现等方面,可以看到端木的影响,这些影响是积极的。同时,端木的创作在题材和主题、情感和人物表现方面.也可以看到萧红的影响。但是,萧红的病逝,以及二人的结合所招致的非难,给端木的身心造成极大损害,对他的创作产生了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9.
曹革成的《跋涉生死场的女人萧红》是萧红研究的新收获。它将传主置放在中国现代学的大背景下,运用创作心理学、接受美学对萧红的人生和创作进行了科学的分析和定位,特别是对萧红研究中的诸多疑案作了系统的梳理和认真的考证,有许多新的发现。对《呼兰河传》的创作心理和思想基调,也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观点。 相似文献
10.
曹革成的<跋涉生死场的女人萧红>是萧红研究的新收获.它将传主置放在中国现代文学的大背景下,运用创作心理学、接受美学对萧红的人生和创作进行了科学的分析和定位,特别是对萧红研究中的诸多疑案作了系统的梳理和认真的考证,有许多新的发现.对<呼兰河传>的创作心理和思想基调,也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观点. 相似文献
11.
萧红被誉为三十年代的文学洛神,她的作品极具美学价值并且经得住漫长历史的考验.本文以W·伊瑟尔的空白理论重新解读萧红的《小城三月》,旨在阐释作者在情节、形象以及意蕴上的空白书写,揭示读者在阅读中将文本编织的不连贯的图式化片段衔接起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立体的图式结构,从而建构文本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去政治化"和"去意识形态化"成为萧红研究的新风尚,作为天赋才情的个性作家,萧红如数家珍地在《商市街》中抒写女性独特的生命体验,41篇散文似形散实神凝;《商市街》初版面世适值萧红客居扶桑期间,漂零无着的寂寞与日渐转变的心境忠实地记录在二萧书信之中。作为艺术创作的《沙粒》天然地保留了她这一阶段对人生人性哲思的吉光片裘,在将个人身世的悲剧感受达致深远的同时,依然向这温暖和爱的方面怀着永久的憧憬和追求。 相似文献
13.
在左翼作家中,萧红是个另类的存在.她的创作在现象与成就上均与一般左翼文学呈现出程度上的契合与疏离,她偏向私人化、体验性的笔触与视角展现出迥异于左翼文学的独特风貌,也体现出一种超越时代的文学品格.本文从萧红的身世经历与文学生涯两条路径出发,提出了萧红创作背后的驱动因素,并分析了她与左翼在价值观与方法论上产生根本分歧的原因与表现.萧红对于左翼的疏离,是一个独立作家对于话语程式的突破,更是一种人生向度上的突围;她的创作,由于怀着绝望处的悲悯,由于突破了单一话语的束缚,达到了对于人生世界进行无差别审美与同情的“飞升”境界. 相似文献
14.
在以东北作家群为代表的主流作家们停留于从外部形态去反映那个特殊的时代与社会时,萧红与骆宾基两位作家却以其对小人物命运的关注、对知识分子灵魂的叩问、对童年母题的眷爱而进入到个体生命的生存体验探究、知识分子自我审视和民族性格的反思等具有现代意义的深层思考,传递出更为深邃的声音,超越了他们所处的那个创作群体乃至整个时代的创作,拥有了共时的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15.
沈从文和萧红虽然生活在南北不同的地域,但是,他们的乡土小说创作却有相似的审美特征.同样漂泊的生活经历和敏感的内心,使他们对故乡有着同样强烈的思念与关切之情.虽然传统民俗不同,两片天地却都景色优美、民风纯朴;虽然人物性格命运不同,却都充满理想希望;虽然远离世俗和主流,却都要在文学中找到自己灵魂深处的理想处所和情绪记忆. 相似文献
16.
17.
80年代以来的女性文学,以林白为代表的一翼,事实上承接了萧红等一代女性作家写作的路数,从另一扇开启的门侧身而出,打开自我救赎的通道,实现了窥破男权社会神话以后从控诉到复仇、从逃逸到飞翔之梦。 相似文献
18.
萧红从20岁时开始了流浪飘泊的生涯,在饥饿、寒冷和病痛的折磨中,在个人感情生活的屡屡伤痛中,在战火和敌机的追逐下,她颠沛流离于哈尔滨、青岛、上海、日本、北京、西安、武汉、重庆、香港等地方,萧红的学生涯始于这飘泊也终于这飘泊。在流浪飘泊的生活中,萧红没有什么可以永久的依靠。在现实生活中,萧红常陷于困境,生活的,情感的,萧红常常是用舍弃自己的方式来面对或妥协,或说,萧红总是难以把握她自己的现实处境,她一次又一次地得到暂时的“稳定”,而最终又都走向了自己难以预感、难以忍受的一个个深渊。这是萧红生活的悲剧。面对如此苦痛的生活,萧红如何在她自己的困境中顽强地生存下去。是写作。正是因为写作,萧红才得到了一种力量,得到欢快、欣慰和可靠的支撑。对萧红写作意义的观照,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萧红,理解一位作家的由来。 相似文献
19.
萧红与柔石均受中国现代社会变革的影响而先后走上革命和文学的道路 ,在鲁迅先生的教诲和影响下 ,共同成为三十年代左翼文坛现实主义的实力派作家。萧红与柔石及其作品在题材选择与表现、人物形象内涵、思想主题意蕴、小说创作方法、艺术结构技巧、叙述手段、语言形式和文学观念上呈现了广泛相似性 相似文献
20.
萧红的小说把国民生存的原始和蒙昧,展示到极致。她的小说虽然属于鲁迅开创的“改造国民灵魂的文学”的时代主题,但是,她以自己悲剧性的生命体验和人生感受,为我们观照国民生存状态,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从这个视角,可以窥视到混沌的生存之中积淀的文化基本精神。这是萧红小说的一种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