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包括价值观在内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发挥着越来越大的反作用,文化强则国强的理念日渐深入人心。近年来,学界围绕核心价值观的相关问题研究,呈现了百花齐放的盛况。2013年12月,朱颖原博士独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多维研究》一书,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无疑是价值理论百花园中一朵亮丽的小花。  相似文献   

2.
《琼州学院学报》2015,(6):96-101
历史唯物主义给我们破解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遇到的难题提供了"精神武器"。破解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难题,要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阶级分析方法、科学技术作用的两重性、群众的观点、个人在社会中的作用等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出发,批判市场经济负面效应、肃清封建主义思想残余、加快改革步伐、合理利用科学技术、走群众路线、消除党内腐败。  相似文献   

3.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大学生价值观变迁是社会生活和社会观念变迁的直接反映.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人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思想政治教育是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主渠道,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形势下大学生价值观多元化的发展态势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高校必须立足于现实,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路径,构建顺应时代要求和适应当代大学生自身特点的“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引导大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和科学的信念.  相似文献   

4.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价值观念的变革与经济的变革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功利价值观取代义利价值观 ,是我国建立市场经济的重要标志。但是 ,功利价值观是一把双刃剑。因此 ,我们要建立本质上完全不同于传统价值观和摈弃功利主义中的“恶”、具有崭新的形式和内容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的价值观。邓小平理论中有关义利、功利的精辟阐述 ,闪烁着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光芒 ,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过程中新的价值观重塑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5.
社会转型时期是人们思想变化最为剧烈、价值观念最为模糊与不稳定的时期。原有的价值观体系受到多元文化的强烈冲击,而新的价值观体系由于新体制尚未完善而未能对人的思想行为产生积极的导向和规范作用。对于正处于社会化敏感阶段的青少年学生来说,他们的思想极容易因受到多元化的社会意识和文化的影响而产生波动、变化甚至迷失,这对学校的德育教育来说,将是一项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种社会意识,其产生、形成和发展有着深刻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根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制度在思想观念形态上的集中反映,并且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相似文献   

7.
人道主义的现代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文东 《北方论丛》2002,46(6):31-34
西方历史上的人道主义具有人道思想和人道原则、现代市民社会意识形式、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三层含义.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是历史上人道主义所包含的人道思想、人道原则和现代市民社会意识形式等优秀成果,与社会主义制度和理想相结合所形成的人道主义新形态,在社会主义思想体系中应该占有重要地位,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能够发挥思想启蒙和先导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传统官箴在官德建设中起到了维护统治秩序、促进社会稳定,引导官场树立良好风气,宣扬精神价值、重视官员自身道德修养的历史作用。官箴在官德建设中又有过分夸大道德的作用、成为统治阶级禁锢社会意识的思想武器、在思想内容上缺少经世致用之学等内在缺陷。  相似文献   

9.
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这种能动的反作用体现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不可忽略的作用 。  相似文献   

10.
社会意识的构成新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社会意识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精神体系。深入探讨社会意识的构成,揭示出各组成部分的地位和作用,不仅可以丰富唯物史观的社会意识理论,而且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社会意识的构成与社会结构 社会意识的构成与社会结构密切相关。马克思和恩格斯运用唯物辩证的方法对构成社会形态的基本因素曾作了透彻的剖析。普列汉诺夫继承了马克  相似文献   

11.
<正> 现代价值观与传统价值观是对立的.传统价值观以传统社会为背景,它的价值注视焦点、价值追求目标、价值评价标准和价值规范原则,都是与传统社会的经济基础、社会政治制度、社会意识形态及文化心理氛围相适应的.现代价值观则是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因此,现代化的价值取向是不同于传统价值观的.但是,现代价值观又是历史的产物,它由传统价值观发展而来,因而不可能不包含着传统价值观的某些因素.当然,对传统的东西应该作出具体分析.情况往往是这样,中国传统价值观偏向于某一个极端,  相似文献   

12.
一、正确认识和处理两个文明建设的关系,切实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社会存在和物质文明,社会意识和精神文明,它们分别属于社会生活的两大领域,即物质生活领域和精神生活领域。社会存在不等于物质文明,社会意识也不等于精神文明。但社会意识和精神文明有其内在的联系,这种联系体现在,社会意识的精华部分,即对社会存在起促进作用的部分,也就是精神文明的积极成果。这种既相区别又有联系的关系,决定了我们必须按照这一内在规律,正确处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始终如一地坚持两个文明建设一起抓,并以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目标,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切实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3.
第十一章社会意识本章属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部分,主要阐明了社会意识的构成和特点,社会意识形态诸形式的特点及其相互关系。本章的学习目的和要求是:正确认识社会意识的本质和特点,了解社会意识的内在结构和不同的表现形式,提高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自觉性。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当代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后备力量,要切实承担起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廉政教育作为高校政治理论教育的重要内容、思想道德教育的关键一环以及民族精神教育的有效载体,有助于在国家意识、社会意识和公民意识三个层面教育大学生成为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先锋。  相似文献   

15.
(一)近几年来,我国理论界和企业界对于企业文化建设已越来越重视.那么,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企业文化的关键是什么呢?绝大多数研究者的意见是"要形成共同的价值观".然而,在少至数十人多至数十万人的企业中,要使价值观真正"共同"起来,其内在的深厚基础又是什么呢?笔者以为,这就是要培育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群体意识.什么叫企业的群体意识(以下简称群体意识)?简而言之,它是指一个企业所建立的以群体价值观为核心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处世态度、道德规范、人际关系原则等要素的总和.具体地讲,它包括以下三层含义:首先,它是群体成员在群体的影响下所形成的共识,这种共识具有社会意识的性质;其次,群体意识包括群体认识和群体心理两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 80年代以来的价值哲学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 ,但也还存在诸多薄弱环节 ,针对改革出现的新情况 ,如何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就没有得到深入的研究。 1 999年 3月 1 5日 ,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修改了宪法中有关所有制的条款 ,明确提出 :“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本文试以《宪法》认肯的所有制变革为依托 ,来审视、探讨一下价值观建构的问题。一、主体所有制与主导价值观  价值观作为社会意识的一种 ,它要与经济基础…  相似文献   

17.
在社会意识本质中,包括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两个方面的内在联系的相互作用。一、本质是事物内部必然的规律关系目前,人们所以把社会意识和社会意识本质完全等同起来,所以把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映作为社会意识的本质的全部内容,其根本原因在没有  相似文献   

18.
社会意识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之一。对社会意识基本功能的重视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一贯立场,也是坚持和发展唯物史观所不应被误解的领域。科学把握马克思主义社会意识作用的辩证要求和正确态度,正确揭示社会意识形态理论与科学在社会功能上的本质区别,对促进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时俱进的发展及理论意识的繁荣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理论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政治性理念,在国家和社会治理中发挥巨大的作用,但其作用机理如何,尚未有充分研究。本研究试图以实证的方法回应这一内在问题。基于2014年1604人的城市居民调查数据,发现民众在价值观的认同上存在人口学变量的差异。因素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发现,核心价值观认知分为个体、秩序、社会、国家四个递进的层面,与国家治理的效标之间具有密切的关联,其作用机理具有稳健性,具体表现为:无论在社会还是个人层面,效标均主要受到国家层面价值观的直接作用,个体价值观均稳定地通过秩序价值观起作用。结论表明,在文化建设政策制定过程中,需要考虑民众的核心价值观的结构特征及其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20.
张海燕 《理论界》2000,(5):21-21
正确认识发展商品经济同精神文明的关系是当前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商品经济 ,不仅对物质文明有促进作用 ,而且对精神文明也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在农村那种把发展商品经济同精神文明建设对立起来的观点是错误的。历史唯物主义认为 :不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而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经济关系的变化 ,必然引起道德观念和精神面貌的巨大变化。经济体制改革 ,不仅会引起人们经济生活的重大变化 ,而且会引起人们生活方式和精神状态的重大变化 ,改革的实践证明 ,人们的生活方式、精神状态发生了许多可喜的变化 :第一 ,商品经济的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