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从1985年马良春提出建立“现代文学史料学”的倡导,至今已二十六年。这二十多年里,一方面学术界对于建立现代文学史料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达成基本一致认识;另一方面践行者寥寥无几,以至于直到今天,这门学科尚处于筹建阶段。由此可见践行者的重要意义。厦门大学中文系谢泳教授是积极践行者之一。  相似文献   

2.
别开生面的一部文学史专著——读《中国市民文学史》汤君《文学遗产》编辑部曾预见到90年代将产生一个文学史写作高潮,的确如此。近年来,各种分体的、断代的、专题的、类型的文学史专著不断涌现。由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出版的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谢桃坊...  相似文献   

3.
孔范今先生主编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牢牢把握住历史与文学相关发生的原则,在恢复历史对象的整体面貌、把握历史的悖论结构以及呈现由这种结构导致的不同历史阶段的文学景观、进行多范畴价值辨析从而对发生在不同历史层面的文学现象给以科学评说等方面都显示出不同...  相似文献   

4.
这两年,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领域内,关于文学史,是个热门话题。就我所知,仅这二三年内,新出版的现代文学史已达数十部,其中单是山东高教界,就有五六部之多。在这许多部新著内,由朱德发、蒋心焕等主持编写的《新编中国现代文学史》(明天出版社1989年5月出版,下称《新编》),是一部很有特色之作。 凡有志于重新编著文学史者,大都锐意进取,力图闯出个新路数,但由于极其复杂的原因,结果又往往力不从心,憋足劲一跳,睁开眼看时,仍站在如来佛的掌心。比一比,同为自己所不满意的旧文学史并  相似文献   

5.
我国现代文学史研究的新成果──《桂林抗战文学史》评介魏华龄在纪念伟大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的前夕,蔡定国、杨益群、李建平合著的国家和广西“七、五”社科重点科研项目《桂林抗战文学史》由广西教育出版社出版了。这部50万字的专著,确定课题后,先后访问了当年在...  相似文献   

6.
7.
丛鑫 《兰州学刊》2012,(5):205-207
曾经的作家、作品、思潮流派及相关文学现象的存在进入后来者的研究视野,对其加以梳理改造以进入某种话语体系、纳入既定的体例框架中便是文学史书写的资源和动力。在"重写文学史"的语境下重新解读唐弢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感觉到中国现代文学史书写某种似曾相识而又似是而非。无论是从中国现代文学史概念的生成还是具体的写作实践,都能看出其依附性特点。而从《中国现代文学史》的体例以及对具体作家、作品的选择和评价上看,其中纠缠不休的史实与史识、启蒙话语和革命话语的对话与妥协既是这部文学史写作的困境,也在众多的中国现代文学史序列中显示出其独特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用新的观点编写中国文学史,要首推鲁迅的《汉文学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纲要》以其观点新鲜,体例新颖著称,无论在当时和以后,均产生巨大影响。一《纲要》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概括起来,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 鲁迅认为新文体的出现,某一作家在文学上取得成就,均与政治斗争有密切关系。尽管他写《纲要》时,还没有完全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但他从现实的阶级斗争中,从接触到的某些先进政治理论中,已经具备了唯物主义和朴素的辩证法观点。因此,鲁迅在《纲  相似文献   

9.
当代对中国现代文学史著研究的3部专著都涵盖了台港澳地区的现代文学史论著,表现了中华文学大一统的气概,但3部专著都撇开了美籍华人学者夏志清先生的《中国现代小说史》,这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的一个症结。作为第一部中国现代小说史,夏氏专著奠定了新的、更完备、更科学的中国现代文学史、小说史的基础。正因如此,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史绝不能闭口不谈夏氏《小说史》。只有将夏著纳入自己的版图,中国现代文学史学科才真正称得上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10.
西部的神性美、自然美让我们这些来自西部地区的人魂牵梦绕,因为那里不仅是我们的故土,更是我们的精神归宿。捧读由丁帆、马永强、管卫中等人编写的《中国西部现代文学史》,如饮水解渴,回乡会友,痛快淋漓。老实说我们已经很久没有如此投入地阅读过一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著作了,一则因为我们不专门搞文学史研究,对一般的文学史史著,往往只是抽出其中最为精彩或最新的部分拜读,对其整体的观照极少;二则因为近来很多“重写”的文学史,常常只是借助某个新的文学史理论(而且主要是西方的理论),对现有的文学史进行重编,并没有多少新的史料作基础。…  相似文献   

11.
面向新世纪的《三国演义》研究沈伯俊20世纪80年代以来,《三国演义》研究取得了长足进展,成为古代小说研究领域成绩最为显著的方面之一。短短18年(1980~1997)间,中国大陆公开出版《三国演义》(作为各类版本的共名,以下简称《三国》)研究专著、专书...  相似文献   

12.
杨年保 《云梦学刊》2014,(2):129-129
由方铭主编的《中国文学史》(分“先秦秦汉卷”、“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卷”、“辽宋夏金元卷”、“明清卷”)于2013年12月由长春出版社出版,该书试图构建一个以中国固有文学观念为指导的中国古代文学史体系.发掘民族传统文学的人文诉求和发展脉络及价值。该书论述务求简洁,不作过度分析,条理清晰,逻辑严密。力求不遗漏任何重要知识点,凡是文学史上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流派,都有准确而简洁的解释。对于作家、作品、流派的评价,既强调有独立的见解,同时又尽量简明罗列重要的有价值的学术观点。语言简洁、朴素。  相似文献   

13.
与时下流行的普遍具有宏大体系建构的"20世纪中国文学史"相比,陈子善先生的文学史书写确实显得有些"另类",或者借用他新近出版的《边缘识小》一书的"边缘"二字概括,可能更为精当。他说:"我所讨论的,并非文学史上的‘宏大叙事’,并非当下学界关注的具有理论深度的中心论题,只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一些并不重大的具体问题,只是我个人感兴趣的自以为有点意思甚至比较好玩的人、书、事,  相似文献   

14.
伟大的抗日战争已经过去半个多世纪,关于抗日战争的著述陆续出版,但多属军事、政治方面,关于文化方面,则仅是某一学科的专史,如文学史、新闻史、教育史等,缺乏综合性的文化史。由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以武汉水利电力学院社会科学系老教师为主,钟兴锦、肖效钦等人撰写的《抗日战争文化史》(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对抗日战争时期的各种文化(包括文学、艺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教育、新闻、出版等)活动及其成果作了系统的论述。这是国内第一本全面反映抗日战争时期文化的专  相似文献   

15.
谢维扬教授的新著《中国早期国家》一书,已于不久前由浙江人民出版社正式印行.这是一部以人类早期国家的一般理论和早期国家研究的方法问题、中国国家起源和中国早期国家最初的发展问题作为主要研究目标的学术专著.诚如李学勤先生在该书的序言中所说:“这部书无论在理论研究还是在具体研究方面,都有很多创新,理所当然会得到学术界的广泛注意和欢迎.”《中国早期国家》一书的意义和特点,可以用四个“首次”来加以  相似文献   

16.
新疆是一个拥有独特而丰富的文化资源的大省(区),它的文学具有全国不多见的多民族、多元文化和多语种的典型意义。编写出一部新疆当代多民族的文学史,为新疆这片辽阔的疆域填上鲜明的文学色彩,也就为弥补以往中国当代文学史整体性的缺失、为最后描绘完整的一幅中国文学大地图作出贡献了。  相似文献   

17.
《姜铎文存》于今年(1996年)7月在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内容包括:“洋务运动”、“资本主义”、“历史人物评价”、“书评”四大部分.侧重于时代、事件、人物三大方面,计论文68篇,共60余万言.书名副标题为:《近代中国洋务运动与中国资本主义论丛》.中心是对洋务运动的研究.这是老友姜铎半生研究中国近代经济史、特别是洋务运动的学术成果,对该学科的建设有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8.
徐学林同志的《中国历代行政区划》一书最近由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这是他在历史地理学研究中用心血和汗水完成的一个颇具规模且富有意义的工程。 所谓行政区划,是指一个国家为了在其控制的范围内有效地实行管治,将其领土划分为若干数量、若干级别的行政小区,实行分级管理,这种行政小区就叫地方行政区划。地方行政区划是国家的产  相似文献   

19.
辜堪生 《天府新论》1999,(6):95-95,F003
自地球上出现了城市,人类便踏进了文明社会的门坎,文明与城市的共生性质早已为学术界所认可。所以几千年来,城市在不断地发展,人类文明的水平也不断地得到提升。然而,若就每一个具体的时代而言,人类文明的进步水平与城市的发展水平又常常处于不平衡状态。如在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生活的希腊古典时代,其哲学、数学、文学、戏剧、雕塑、建筑等领域俱达到极高的水平,但当时的雅典城区才方圆一英里,城市的发展显然滞后于人类社会的文明发展。当然,我们今天已经很难判断狭小的雅典城市是否与发达的希腊古典文明不相适应。可是,当历史的…  相似文献   

20.
朱贴庭副教授主编的《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是一部新见迭现、分析深刻、确有特色的专著,是伦理学史研究的又一新成果。写中国伦理思想史,最忌与中国哲学史雷同,或者以中国哲学史框架加上道德术语拼缀而成。该书基本上摆脱这一窠臼,多从伦理学原理的视野去分析中国伦理思想发生、发展过程及其规律性,显得“伦理学”味道十足。对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中出现的范畴、概念、命题和论争,作者均有清楚的界说,绝不以古释古,使人坠五里雾中。试以义利之辨来说明。这一论辨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了,迄今还在喋喋不休的争论之中,这是一个带有全局性影响的大问题。作者敏锐地指出:“义利之辨,发端于春秋,至战国成为诸子思想的一个基本理论问题,以后又一直贯串于中国伦理思想史的全部进程。”(22页)这当是不刊之论。但作者不满足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