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几乎所有的《史记》研究者都注意到司马迁遭受宫刑与著述《史记》的关系,但是这些论述都还停留在一般性的描述、转译司马迁《报任少卿书》的语句和哲学认识论的层次上,而没有深入到司马迁的心灵深处,揭示司马迁从受刑到愤书的心路历程。本文拟分析司马迁受刑以后的性心理、伦理心理、人格心理与愤书偿辱心理。这四个层次是出于论述上的逻辑关系的考虑,而不是指司马迁的心理结构层次。  相似文献   

2.
在司马迁的《史记》中,有一篇《游俠列传》,是记西汉游侠人物的。近年来,很多人认为,游侠是受压迫的下层人物,他们代表人民的利益来反对封建势力,司马迁给他们作传记,具有着人民性。我认为这种看法是值得商榷的。一、游俠到底是些什么人物? 司马迁把游侠人物分为两类:一类是贵族之侠,一类是布衣之侠。战国的孟尝、春申、平原、信陵之徒,属于前一类人物;西汉的朱家、剧孟、郭解之徒,属于  相似文献   

3.
司马迁的《史记》,不仅是中国文化史上一部不朽的杰作,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司马迁以其伟大而崇高的人格、宽广而博大的胸襟、坚强而超人的毅力、卓越而天才的史识与文才,在两千多年前,就写出了一部具有百科全书性质和世界史性质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与第一部传记文学作品,成为历代史学的楷模与文学的典范,对后世的史学、文学、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学科,皆产生了深远而巨大的影响。因此,自《史记》问世两千多年来,有不可胜计的中外学者阅读它、研究它,产生了数以万计的《史记》研究作品,从而使《史记》研究成为一门具…  相似文献   

4.
《史记》与《汉书》比较而言,《汉书》更符合封建统治阶级的需要.虽然《汉书》有许多章节脱胎于《史记》,但决非是简单的重复,《游侠传》就是显著的一例.两书虽同写游侠,对其评价却大相径庭.两相对照研读,不仅可以探索司马迁、班固思想的得失之处;还可以寻溯两汉社会风尚的某些变迁,即如何经历了从崇侠到抑侠,由尚武到贵文的发展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5.
司马迁备受人生奇耻大辱,苟活以完成《史记》,因此《史记》中常常寓寄着作者对人生荣辱的说明,《报任安书》更集中地探索了古圣先哲成功立名的道路,剖析了人在逆境中常有的疑团,亦即令人常议的人生价值问题。所以研究司马迁的荣辱观,对于加深这位人格、史德两全的文化巨人乃至我国知识分子特殊气质的研究,都是很有意义的。 一、司马迁荣辱观的核心是立名  相似文献   

6.
朝鲜文人金泽荣对司马迁与《史记》非常推崇,不仅从史学、文学等角度高度评价《史记》,在评价他人时,更是以司马迁与《史记》为准的,论述他人文学渊源时常常追溯到司马迁与《史记》。在编撰《韩史綮》、《校正三国史记》、《韩国历代小史》等朝鲜历史著作时,金泽荣积极向《史记》学习,践行司马迁的史学观,秉承"实录"精神进行撰写。  相似文献   

7.
《史记》是一幅巨大的历史画卷 ,真实形象地展现了中华民族前三千年文明发展的历程 ;《史记》是一部宏伟的史诗 ,体现着中华民族顽强不屈、奋发向上的文化精神 ;《史记》是人类生命的载体 ,它使那些有生命价值的人物走向永恒。时隔两千余年 ,司马迁用毕生心血铸成的历史长城 ,依旧矗立在中华民族的心中 ,它所表现的文化精神依然闪耀着光辉。这里刊发的一组文章 ,由中国《史记》研究会的 5位专家撰写 ,从不同的角度论述了《史记》的文化精神所在 ,希望引起学界对司马迁及《史记》的进一步关注 ,并以新的理论视角加以审视和研究。  相似文献   

8.
古往今来 ,《史记》研究成果之多 ,可谓汗牛充栋。以个人所见 ,司马迁及《史记》的研究大致可分为三类 :(一 )义理方面 ,对司马迁“欲究天人之际 ,通古今之变 ,成一家之言”的撰写目的进行探讨。 (二 )考据方面 ,对司马迁的生平、《史记》的时代背景、书名变化、史料来源、编纂体例、版本情况以及若干专题进行考证。 (三 )辞章方面 ,对《史记》的文学意趣进行赏析。这三个方面对推动司马迁及《史记》研究起到重要作用。然而 ,长期以来 ,研究者各执一端 ,往往妨碍了对司马迁及《史记》的深入研究。为此 ,我主张 ,司马迁及《史记》的研究应兼…  相似文献   

9.
史学名著《史记》的“互见法”是司马迁处理史料、表达史观、塑造人物的一个重要方法,它不仅显示了司马迁对客观史实的主观认识和倾向性,而且体现了《史记》整体性的严谨构思。注意到“互见法”在《史记》中的作用,我们对司马迁不  相似文献   

10.
司马迁具有明确的文学意识 ,包括文学家、文学作品、文学功用和文学创作等 ;《史记》以多种艺术技巧成功地刻画出众多历史人物形象 ,创为中国传记文学最早和最杰出的楷模 ;司马迁的审美情趣在于崇尚阳刚、悲壮、朴拙和含蓄 ,其生命意识由儒、道人生哲学互斥互补而形成 ;《史记》的悲剧精神 ,表现为抗争的目的性、坚韧性、超越性和彻底性  相似文献   

11.
刘冬颖 《学术界》2005,(3):293-296
司马迁及《史记》研究一向是史学和文学研究的重镇。从西汉算起,《史记》研究已走过两千多年的历程。在这一时间里,司马迁及《史记》研究取得了十分辉煌的成就,乃至于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及史学研究中的显学。回顾《史记》研究的历史,其成果之丰富令人眼花缭乱。无论是司马迁生平事迹考证、文本章句阐释,还是思想义理研究等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这些成果一方面为推动《史记》研究走向深入做出了重要贡献,另一方面内容上的重叠也给《史记》研究带来了困惑。近读张强教授的《司马迁学术思想探源》(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我以为,这部专著的问世从正…  相似文献   

12.
司马迁在《史记》中说:“先人有言:咱周公车五百岁而有孔子,孔子卒后到手今五百岁,有能绍明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意有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让焉。”以史记·太史公自序》,以下只引篇名)显然。司马迁在此向我们昭示了他著《史记》的文化背景及其方法,即司马迁将自己伟大的史学创作置于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背景下,以继承周公和孔子的事业为己任,以“正《易传》”和“继《春秋》”为其方法论的基础,从而形成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记》理论纲领。需要指出的是…  相似文献   

13.
"春秋笔法"是孔子修订《春秋》时所体现出的书写原则和思想法度,司马迁把它创造性地运用于《史记》的人物形象塑造,开创了"春秋笔法"的新境界。司马迁从"春秋笔法"的角度处理材料、描写人物、传达道义,不但使《史记》中的人物具有历史的真实性,同时更达到了艺术的真实性,是历史与艺术的高度统一。《史记》中这一人物形象塑造的方法对后世史传文学和小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我国古文献中关于滇王国的记载,最早要数司马迁的《史记》。《史记》中有关滇王国的记载,以《西南夷列传》为详;《大宛列传》、《货殖列传》等篇也有涉及。后来的《汉书》、《后汉书》、《华阳国志》的有关记载,基本依据《史记》所述。 据《史记》司马迁《自序》所云:“迁仕为郎中,奉使西征巴、蜀以南,南略邛,筰、昆明”,可见司马迁到过当时西南夷的西夷地区。有关滇池地区的情况,他是从离  相似文献   

15.
<正> 纵观《史记》全书,使用对比手法比比皆是.研究《史记》中的对比手法,对于正确评价人物形象,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内涵;对于学习和借鉴司马迁这一高超的艺术技巧,无疑是有益的.本文拟从《史记》的思想性和篇目结构方面剖析司马迁的对比手法,并对对比手法何以成为《史记》重要的艺术手段作一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6.
现代研究《史记》的人都爱引用鲁迅先生的“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两句话。笔者认为它高度概括了《史记》的基本特征和司马迁的著书态度。细论之有如下五个方面: (一)《史记》是司马迁受宫刑之后,“退论书策,以舒其愤”的发愤之作; (二)《史记》是“谬于儒术”的异端之学; (三)《史记》是效法孔子作《春秋》,即通过著书来寄托自己的政治主张和社会理想的著作;  相似文献   

17.
学苑花絮     
“2007年中国.汉中司马迁与《史记》学术研讨会”在陕西汉中召开2007年8月5日至8月7日,“2007年中国.汉中司马迁与《史记》学术研讨会”在陕西汉中召开。这次会议由陕西省司马迁研究会、陕西理工学院等单位联合主办。出席这次大会的中国内地及港台地区的学者近百人,大会收到学术论文60余篇。这次研讨会把司马迁及《史记》研究与汉中文化结合起来,力求挖掘《史记》的综合价值与汉中的地域特色。这次会议主要从思想、文学、历史地理与汉中文化诸方面对司马迁及《史记》进行了深入研究。内容涉及司马迁的经济思想、哲学思想、“司马精神”以及…  相似文献   

18.
司马迁界定的游侠特征,只是理想的人格追求,然自侠登上社会舞台始,就走上依附于某种政治集团的道路,逐渐丧失了独立的人格,魏晋以降侠向豪强化转变;唐代侠亦豪亦侠,形态各异,提供了侠的诸性格;宋明时期的侠已世俗化,身处独行侠时,尚具有游侠精神,接受招安则沦为统治集团工具,开辟了侠的悲剧道路;清代侠已彻底官化,秦汉特立独行的侠风荡失.  相似文献   

19.
论司马迁的论断语言艺术杨松岐司马迁的《史记》犹如一个繁花似锦的万花筒,从各个角度都可以看到最美的景观。特别是建国四十年来的研究,已辐射到司马迁其人和《史记》其书的各个方面,《史记》研究的新方向、新领域在不断开拓。但据笔者所知,对《史记》语言艺术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侠是中国古代社会中的一部分特殊人群 ,他们从《史记》开始正式登上文学史的舞台。侠义精神虽然被封建正统思想所排斥 ,但由于受传统文化传承和健康人格心理的需要 ,在中华民族文化精神中倍受推崇 ,积淀为中国人性格深处的侠者气质 ,并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