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时期以来的乡土小说,与鲁迅传统的关系最为密切,数十年来,虽几度变化,对所谓“国民性”的探索则是贯彻始终的.自七十年代末起,中国社会在经历了多年的艰苦摸索之后,终于清醒地看到了新的文明形态——工业文化——现代化的曙光,开始大踏步地由传统文化向工业文化迈进.这是一个民族文化的心理大动荡、大调整的时期,整个民族文化心态试图从自恋情结中解脱出来.由于政治、经济的急剧变革,在东西两种文化和文明的冲撞下,一种难以名状的时代焦灼感则自然产生,乡土小说作家在当今纷繁眩目的经济改革大潮中,在工业文明和商品文化对农村冲击日趋严重的情况下,失去了价值叛断的标准.在“寻根文学”作品中,新一代的青年人以其新  相似文献   

2.
西方文化和外国文学对20世纪中国文学的影响,激活了中国文学发展的潜力,并为中国现代文学提供了范型.受外来影响和本土经验的双重规约,20世纪中国文学形成了自由主义文学和左翼文学两大传统,它们既矛盾又统一、既对立又互补,其消长起伏反映了中国各大政治力量博弈所形成的综合平衡,也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学经验对文学现代化转型所起的重要作用,并保证了20世纪中国文学在受到外来影响时保持了自己的民族特色.20世纪中国文学在消化吸收外国文学过程中存在着急功近利的倾向,到了世纪末则出现了另一种盲目追随的片面性,这些问题说明学习外国文学要有正确的出发点,要有自觉性和自主性,要具备艺术的眼光.  相似文献   

3.
黄永健 《晋阳学刊》2012,(1):115-123
艺术和文学分别借用不同的情感符号体系,来展示人类在不同世代的情感本真存在,当代大众文化语境之下文学形态发生了变化,但是文学依然新鲜活泼地存在着。纯文学作为一种历史性的文化现象在当代逐渐被颠覆和消解,并不能说明文学行将消亡。从纯文学到大文学正是人类学意义上文学精神的自我回归,中国未来的大文学必然会在民族集体记忆的基础上接受外来文化以及不同世代生活经验的刺激,发生微妙的变化。但无论怎么变化、演绎,也无论它是出自精英文学作家之手,还是出自草根民众之手,只要它自由地、自然地、本能地、本真地敞开了斯时斯地的情感(性情),那么,它都是既有中国品位又有时代气象,且与其他民族文学相互情意沟通无碍的中国大文学——多元共存的人类大文学生命实体中必要的生命元素之一。  相似文献   

4.
正编者按:近年来,回到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语境,借助民国社会历史的视角重新打量、研究我们的文学发展,已经成为了一个值得注意的倾向。在民国史视野下,我们将发现哪些新的文学研究话题呢?这一组论述大约可以让我们耳目一新。过去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在新文学主导格局中,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其他一些相对"边缘"的文学形态,除了通常所谓的旧体文学、通俗  相似文献   

5.
澳门文学的四种传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澳门文学在发展历程中有四种文学传统:中国古、近代文学传统,中国新文学(现代文学)传统,中国当代文学传统,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传统.本文结合澳门文学发展状况和澳门作家创作倾向,探讨上述四种文学传统对澳门文学发展的浸润和影响.  相似文献   

6.
诗可以群——从魏晋南北朝诗歌创作形态考察其文学观念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魏晋南北朝诗学批评大力倡导诗歌创作的个性化与抒情作用 ,历来为人熟知。然而当时大量新起的诗歌创作形态却反映出更为深层的文学倾向和风气 :追求集体性、功利性与交际功能 ,充分地体现了儒家“诗可以群”的美学观念。这两种倾向在当时并行不悖且水乳交融 ,诗歌既成为抒发个人性灵的工具 ,同时也成为公共社会关系的润滑剂。“诗可以群”的倾向是诗歌创作走向普及与繁荣的巨大驱动力之一 ,也是中国古代文学所固有的民族特色之一。  相似文献   

7.
梳理从古代到近代的西方文学传统论争的主脉 ,可见出西方文学传统论的社会学倾向有其思想文化传统的深厚背景。西方从古希腊起就形成了细究物性、明辨事理的科学精神 ,受到近代自然科学和近代工业革命的理性之光的辉映 ,哲学认识论成为西方近代哲学的主流 ,从而长期以来西方人抱有一种向外部世界审视和探索的冲动。这不能不影响到其文学传统论到文学以外的社会体制、时代生活和历史内容中去寻求立论的根据 ,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 ,从而以其社会学倾向形成鲜明特色 ,与中国古代文学传统论的心理学倾向各领风骚而特立于世。  相似文献   

8.
20世纪中国文学史面对中国左翼作家联盟这一特殊文学团体时,因习惯于社会政治学和纯文学两个极端的思维和认知,遮蔽了它许多丰富而复杂的文化现象和精神现象。它身上鲜明而强烈的意识形态化倾向,其特征也不是单纯的主流政治话语,它是一种整合的意识形态文化概念,是一种政治革命信仰体系依附文学精神主体幻象的特殊形态。本文旨在通过“左联”文学社群政治与文学胶合的意识形态信仰系统的构成分析,来贴近和认识“左联”这样一个繁杂群体真实的本体世界。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消费社会的文化语境入手,在理论与实证两个层面,对当前中国文学的时尚化倾向的表现形态、成因、价值意义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阐发。认为当前中国虽然在总体上还处在生产社会阶段,但已具备了消费社会的诸多特征,由此形成的消费文化环境,构成了文学时尚化的社会文化语境。个人叙事的非道德化、人性想象的极端化和线性叙事的瓦解,是文学时尚化最重要的审美特征。评价文学时尚化倾向,既不能放弃审美维度,也不能忽略文学作为一种文化消费的商品维度。时尚与非时尚作品各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与局限性,只有以变化的眼光审视,才能准确、科学地评判当下消费文化语境中文学的时尚化现象。  相似文献   

10.
李青果 《文史哲》2008,6(1):124-132
晚清民族叙事的兴起,是中国文学的一大变局。这种变化部分有赖于当时来华欧日人士"中国讲述"提供的"国民性批判"写作资源和"想象中国"的新方法。它们对中国民族性展开的广泛研究和批评,为晚清趋新之士提供了由域外眼光观察中国的独特取径,增强了国人的民族意识,也提供了从思想启蒙到文学启蒙的进路及中国文学需要变革的信息。不仅梁启超、鲁迅等思想型作家开始思考、实践中国文学的"突变",就连一般文士的文学撰述也增添了国民性内容,使中国文学开始从传统的"世情叙事"向近代的"民族叙事"转型,从一个侧面有力地引发了中国民族叙事的发生。在这一过程中,一般文士与思想型作家的区别在于,一般文士虽然重视民族叙事的内涵,但更看重叙事的传统形式和传播效果;思想型作家则有意于借鉴西方文学进行思想启蒙,其形态更趋于"西化"。二者一俗一雅,开启了中国民族叙事"通俗写作"与"精英写作"两种形态。  相似文献   

11.
20年前,西方比较文学的理论著作曾注意到,主题学研究中应选取有价值的“主题单位”这一问题。考察古代中国千余个复仇故事、传闻,我们已日渐深刻地体会到复仇主题的价值。而女性复仇及其女性在复仇主题具体描绘中的作用,也进行了部分的揭示;然而,对极为适宜传统伦理文化形态、事实上也的确形成了两大较为稳定的母题模式——抚育幼童复仇及养子向继父雪恨,却仍缺少系统而具体的描述分析。本文在既往探索的基础上,将文学与泛文学作品联系起来,试对此进行初步的归纳分析。  相似文献   

12.
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及其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文学在五四时期开始了现代转型 ,而非五四时期之前或之后 ,具体地说是 1 91 8年。这一转型是在欧洲文艺复兴以来以现代的人学思想为核心的现代性文学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的。从此 ,中国文学在一定程度上卷入了世界现代性文学的潮流 ,并与传统的古代文学形成明显的区别 :这不仅表现在文学观念的变化 ,也表现在文学创作的主流倾向上。五四文学的现代特质主要体现在 :以人的解放为目标 ,以人的生活、生命和心灵为本原 ,以人的个性化表达为准则。“五四”开始的中国现代性文学 ,比传统的古代文学更自觉、更充分地实现了文学的“人学”和审美的双重本质。因而 ,将五四文学确立为中国文学现代转型的开端 ,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3.
彻底地反对封建旧文化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文化的面貌,开始了中国文化从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的伟大变革。同时,作为文化重要一翼的文学也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五四时期著名的文学社团——创造社,在五四新文化大潮中有着重大的建树,与文学研究会和其它文学社团比较起来,创造社的文学建设在某种角度上更富于现代意义。考察和研究前期创造社的独特贡献也许会给人们以很大的启示。一文学革命自然与道德革命相一致,反对  相似文献   

14.
权雅宁 《江淮论坛》2012,(2):173-177,183
中国文论研究要在中国社会文化的现代化进程中考察其复杂独特的问题性,以问题性确立中国文论研究的基本原则。目前存在的问题是,马列文论、西方文论和中国传统文论的三足鼎立构成了中国文学理论界的现实情境,中国传统文论处于弱势地位,相关研究表现出重古轻今、两少一多、西化、注疏化等倾向。这种状况亟待确立整体性和本土性两大基本研究原则。  相似文献   

15.
本文所说的“中国古代”,是指从国家的形成到秦统一这一特定的历史阶段;“国家形态”则主要是就国家的外部形式和内部结构两方面而言的。目前对中国古代国家形态的研究,存在着两种主要倾向:一是按照传统的大一统观念或所谓的东方专制主义来理解中国古代国家,对中国古...  相似文献   

16.
中国人走到哪里,文学的河就流到哪里,这话一点没错。如今世界华文文学已成为一种世界性文学现象而受文学研究界注目,但是与此有关联的另一种文学的崛起——华人英语文学尚没有被充分注意到。这除了语言的障碍之外,可能是由于这种文学太“边缘”了。但是,从这种文学中我们不仅看到了华人文学——从华文文学向英文文学——的延伸,更看到了人性和文学在文化大交流时代的变异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文史哲》2017,(2)
中国政治伦理意义上的形而上学传统,作为中国文学本质观念的传统哲学基础,具体到对文学本质观念的影响及理解上,即是经由一种政治伦理诉求的元叙事模式以获得合法性认同,其经典的合法表述,就是中国传统而正统的文学"载道"说。中国传统的情志合一文学本质观念,是在文学"载道"这一文学本质言说的合法性认同表述中获得合法存在的,在此认同表述中,政治伦理构成文学合法与否的依据,能为其所容纳的情感诉求也往往表现为一种道德情感的认同,而不是放任个性化情感的抒发,以服务于现实的政治教化目的,并构成中国传统文学的主导倾向与整体面貌。对此,显然不能不予以厘清与分辨,否则,谬矣,而这也正是所谓中国文学抒情本质的观点及其抒情传统论的理论误区所在。  相似文献   

18.
东汉二百年间的文学思想的发展,走过了由政教附庸到独立自足的艰难历程。在这一演进过程中,新旧文学思想交错推衍,纠结前行,到东汉后期,文学终于坚定地走向了它自身。东汉文学发展史中的几个趋新的文学现象——理论阐述的文学思想与同时期文学创作倾向不完全同步,谶纬思潮对文学思想的影响,文学创作中越来越重视个人情志的抒发,以及逞才游艺的文学创作倾向,尤具重要的文学思想史意义。它们不仅是东汉文学思想史的重要理论内涵,也对整个中国文学思想史具有理论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9.
事实与共识     
这几年,台湾文学界出现一种值得警惕的倾向:有的作家、评论家在谈论台湾文学时,总是不适当地强调所谓“独立性”、“自主性”,而否认“台湾文学是中国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1988年,羊子乔先生发表了一篇题为《让我们自己来》的文章,对我的《台湾现代文学简述》一书提出“质疑”。他认为:“台湾文学是一个独立自主的个性”,在台湾,“中国、日本文学是台湾文学的一部分”,而我却站在“有利于‘中国统一’的立场,来从事台湾文学的研究”,“视台湾为中国领土的一部分”,“视台湾文学为中国文学的一部分”,因而是“大中国沙文主义”。  相似文献   

20.
在现代中国文学研究领域,中西维度长期受到推崇,古今维度则有所偏废。新时期以来,林毓生、李泽厚、陈平原等海内外学人明确倡导中国文学传统的创造性转化研究,这是重建现代中国文学研究的古今维度的必由之路。以百年来现代中国各体文学创作而言,小说和散文在创造性地转化中国文学传统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更高,而新诗因与古典诗词时相对抗而成就有所不足,话剧因与中国戏曲传统断裂而尚未真正地民族化。现代中国小说在第一个三十年里主要致力于对中国古代文学的抒情传统或言志传统以及中国文言小说或文人小说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及至第二个三十年转而主要致力于对中国古代文学的载道传统和中国古代白话通俗小说传统的创造性转化,而到了第三个三十年里,在回归言志传统的前提下,小说文体创化愈益复杂。如果说在20世纪80年代主要致力于中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传统的创造性转化,那么90年代以后则集中出现了转向明清文人世情写实长篇小说叙事传统的倾向,由此成就了贾平凹的沉郁型、莫言的狂放型、刘震云的拧巴型、王安忆的分析型等四种闲聊体叙事形态。现代中国白话散文在第一个三十年里偏重于对中国古代言志派"古文"传统的转化,而在第二个三十年里偏重于对中国古代载道派"辞赋"传统的吸纳,到了第三个三十年里出现了多元趋势:除了言志派美文和言志派杂文相继复兴之外,又涌现了言志派辞赋体"大散文"新形态。中国新诗在第一个三十年里主要是创造性地转化了中国古典诗词的言志传统、自由体传统和高雅文人传统,而在第二个三十年里转向了对中国古典诗词的载道传统、格律体传统和通俗民间传统的转化,及至第三个三十年里,中国新诗主潮又重新返回了言志传统、自由体传统和高雅文人传统,所谓"知识分子写作"与"民间写作"两大诗潮其实貌离神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