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跨国并购是强势国家通过其跨国公司打造全球生产体系的重要手段,在跨国公司的"中国攻略"逼迫下,我国民族企业普遍处于不利局面.跨国并购通常具有显著的周期性,通常与全球经济的活跃度保持同步.在金融危机导致全球公司并购行为急剧减少情况下,2008年以来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步伐明显加快.反周期的海外跨国并购,符合中国推行"走出去"战略,是培育与经济大国地位相称的跨国公司,维护产业安全的重要尝试.金融危机为民族企业低成本跨国并购海外战略性资产和资源类企业提供了重要的机遇.  相似文献   

2.
企业跨国并购行为一直是经济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但对于企业跨国并购行为背后的经济学理论根源分析较少.本文尝试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对企业跨国并购行为进行理论溯源,并通过回顾历次企业并购浪潮,分析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跨国并购行为的动因和特点,结合金融危机下中国国有企业跨国并购动向,探讨了中国国有企业跨国并购的路径选择问题.  相似文献   

3.
众多企业并购行为的诱因和目标,构成了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并购行为的动机体系.企业并购有经济动因,以及非经济动因.企业或通过并购实现规模效益,或通过并购重组实现更多的融资,但也有企业为规避政策、法规及其他的限制而实行并购等,需对此加强规范和监管.  相似文献   

4.
自中国资本市场建立以来,上市公司的并购活动持续且频繁地发生。本文从公司董事忙碌角度出发研究企业并购问题,以2009—2018年我国上市公司并购交易数据作为样本数据,分别从并购方公司和目标公司角度探讨董事忙碌对并购溢价产生的价值影响,并结合我国上市企业实际情况,分析了作为CEO的忙碌董事对并购溢价的特殊影响。研究发现,并购方公司董事忙碌与并购溢价负相关,而目标公司的董事忙碌与并购溢价正相关,针对研究结果本文进一步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金融危机肆虐全球,数千家公司一夜之间不复存在。然而每一次危机都是一次世界经济的大洗牌。本次危机正是有实力的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好时机,尽管海外并购并非一帆风顺,中国企业仍应该抓住机遇,化解风险,在海外并购市场上越走越好。本文对中国企业目前海外并购所面临的机遇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如何防范海外并购失败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90年代以来的全球企业并购浪潮引起了经济学界的广泛关注,也为中国企业组织创新提供了某种示范。对企业并购策略的分析和研究,从企业多角化经营并购策略和企业基于整合目的而进行并购策略这两大方面提出了如何制定正确的企业并购策略,从而在经济全球一体化不断加强的今天,为中国企业走向国际道路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7.
作为证券市场进行资源配置的重要方式之一,公司并购一直倍受关注,但并非所有并购都能获得预期收益.文章从传统金融经济学、行为公司金融和中国市场特色三个角度对公司并购的动因进行了总结,提出:要合理解释中国市场中公司并购所表现出的种种"异象",就必须对以上三个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8.
企业并购涉及到企业利益相关者的权益,各利益相关者在并购中具有不同的动机,对并购活动发挥着大小不同的影响.在中国企业并购活动中,股东、管理层和政府对企业并购的影响较大.本文基于行为心理学理论,从并购内驱力、并购诱因和并购期望三个方面深入分析了股东、管理层和政府的并购动机,从而为全面理解中国企业并购动机提供思路和参考.  相似文献   

9.
企业并购动机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并购重组 ,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通过产权交易 ,获得其它企业的产权 ,并以控制其它企业为目的的经济行为。企业并购重组的根本动机 ,在于企业利润的最大化。企业并购的直接动机是多元的 ,被直接动机支配的企业并购行为 ,将促进企业利润最大化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0.
尹志锋 《理论界》2010,(5):30-34
近年来,企业重组并购活动对世界经济和金融的影响越来越大,重组并购业务也以其与生俱来的魅力吸引着世人的关注。中国开展并购贷款不仅增加了企业并购活动的融资途径,更为商业银行提供了新的收入来源,同时为商业银行介入资本市场打开了一条通道。中国式并购贷款诞生不足一年,已经暴露出一些短期内难以解决的问题,商业银行发放并购贷款过程中也掩盖了一些长期风险,本文旨在面对这些问题和揭示其中潜在的风险,并提供一些化解并购贷款远期风险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
杨标 《学术论坛》2005,(8):109-111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加快以及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业间的并购行为日益增多。企业并购蕴涵巨大机会的同时,潜在的各类风险也不容忽视。内部审计作为现代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发挥其在并购过程中的应有作用,使并购企业能趋利避害,为企业的并购活动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12.
在代理成本理论中,管理者持股和公司并购(或接管)都是缓解管理者与股东代理冲突的有效机制.然而,这两种机制的作用及其在我国制度环境下的实际效果,学术界的研究结论并不一致.以1999-2006年全部A股上市公司作为样本对公司并购中管理者持股缓解代理冲突的作用机理进行直接检验,结果表明:我国公司的并购行为是管理者与股东代理冲突的表现形式,而且代理成本也能显著解释连续并购频发的现象:我国管理者股权激励不足,无法对管理者的并购动机施加直接的积极影响,但管理者持股可降低企业代理成本,从而抑制管理者毁损股东价值的公司并购动机.  相似文献   

13.
为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中国在2006年制定、2009年修订的《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中规定了对外资并购的国家安全审查。由于对国家安全审查实体性规范和程序性规范的缺失,使得这些规定缺乏透明度且影响了其功效的发挥。国务院于2011年发布的《关于建立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安全审查制度的通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上述缺陷。但中国仍应借鉴美国外资审查委员会适用的相关规范,使中国的外资并购国家安全审查不但有章可循且具操作性,这对于捍卫国家经济安全和继续吸引外资以推动中国经济发展、改革均有裨益。  相似文献   

14.
我国企业并购对目标企业职工利益的忽视以及相关法制的缺位使职工反对并购的意志无法表达,职工在公司治理中的主体地位难以实现。基于劳动力产权论、企业合同论等理论,确认和构建目标企业职工反并购权不仅能缓解劳资之间的冲突,更有助于提高并购整体效益,促进私事领域的自我救济。职工反并购权是一种"推定"的权利,由职工反并购共同决策权、反并购经济罢工权、反并购诉权等权利构成。在权利救济方面,对诉讼主体、庭审程序、举证责任、法律责任等条款的设置应有利于保障职工反并购权,追究违法者的惩罚性赔偿责任和连带责任。  相似文献   

15.
论企业并购中的文化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艳 《学术界》2005,(2):184-189
本文把视角从企业并购的经济行为层面提升到文化行为层面 ,论述了企业并购过程中的文化融合模式和文化融合管理 ;指出文化融合模式反映企业并购重组的状况和走向 ,文化融合管理是企业并购重组过程中的一种软性战略管理和长效灵魂管理 ;强调企业文化融合的成效 ,不仅伴随企业并购重组过程 ,而且以一种“文化生产力”方式在企业并购重组过程中发挥深远作用。  相似文献   

16.
傅璇 《兰州学刊》2005,(5):132-134
基于企业并购交易模式中实证理论,本文分别从主并公司与目标公司的角度,深入剖析了不同并购交易支付工具的财富效应与适用情境,提出了主并公司与目标公司并购交易模式的选择标准与策略.针对国内企业并购交易模式发展现状,笔者也提出了推动中国企业并购交易工具多元化发展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7.
随着全球经济治理结构的转变与国家实施“走出去”战略,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无论是并购规模还是并购金额都呈现快速增长态势.中国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结构转变的角色定位与战略目标必然随之变化.因此,中国政府应根据全球经济治理结构转变与海外并购存在的国际环境的不确定因素,从国家竞争优势的战略高度,选择海外并购模式和海外并购的战略,提高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综合竞争力,更积极主动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完善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国际化策略,提高中国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的话语权与决策权.  相似文献   

18.
王勇 《江淮论坛》2007,(3):58-62
外商投资性公司凭借其强大的实力在我国大量地收购境内企业的股权,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有一定的好处,也带来了诸如垄断等巨大的负面影响。而我国相关的法律非常缺乏,无法适应和规范外商投资性公司的并购现象。应当完善立法,加大执法力度,以更好地规范外商投资性公司的并购行为。  相似文献   

19.
本文研究这样一类并购现象,并购企业是大公司,并购目标是知识型和技术型创新小公司,并购的目的是大公司获得新的知识资源和技术资源,创新小公司获得大公司的资金优势、组织资源和营销能力,将这类并购称为BKT并购。本文对BKT并购的特征进行详细的分析,认为BKT并购是跨国公司发展的重要手段,对它的研究对于我国企业具有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20.
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的深化,我国高科技企业跨国并购行为将会越来越多.我国高科技企业实施跨国并购品牌管理存在的问题:对自身品牌国际竞争力的判断存在偏差;跨国并购中品牌资产转移障碍较大;跨国并购后采用的品牌组合失误;跨国并购后品牌整合及形象提升力度不够等.我国高科技企业跨国并购品牌管理应采取的对策:明确品牌并购目的,加强市场调研分析,适度扩大并购目标品牌的选择范围;实施跨国品牌并购应做好品牌组合规划;采取多种手段,努力提升品牌形象与竞争力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