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的光辉节日即将到来之际,山东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组织撰写的《山东五十年发展史》一书出版了。新中国成立后的山东50年,是一部丰富、生动的教科书。《山东五十年发展史》一书,是对山东50年辉煌历史的回顾,也是对这一段宝贵历史经验的总结。他们做了一件很有意义的事。山东人民不仅为争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创建新中国建立了丰功伟绩,而且在半个世纪中为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新中国成立后,翻身做主的山东人民,紧密地团结在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周围,稳定…  相似文献   

2.
朝鲜史书《三国史记》涉及的26条夫余史料,对夫余历史研究的价值表现在三方面:一是利用这些史料研究相关的夫余王,如大致推测带素的在位时间、夫台与尉仇台的关系等;二是《三国史记》采自朝鲜古籍的相关史料,可与中国正史中的一些史料互为补充,它对夫余王系研究具有一定价值;三是这些史料对夫余与周边民族关系研究是不可或缺的宝贵资料。  相似文献   

3.
<正> 一九○○年,义和团运动发展到高潮,至今已整整八十年了。为了纪念这一伟大运动,齐鲁各书社出版了一套《义和团资料丛编》,其中包括《山东义和团案卷》(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荣孟源等编、《山东义和团调查资料选编》(山东大学历史系中国近代史教研室路遥等编)、《山东教案史料》(山东师范学院近代史教研室廉立之、王守中编)、《1900-1901年俄国在华军事行动资料》(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董果良译)、《八国联军在  相似文献   

4.
姜诚 《理论界》2013,(7):126-128
《三国演义》这部历史小说是我国小说史乃至文学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小说是作者罗贯中根据史书《三国志》所载史料加工而成的。史书《三国志》和历史小说《三国演义》对张飞这一人物突出的性格特点都有描述,通过简要对比分析《三国志》和《三国演义》两个文本,发现作者罗贯中在塑造张飞这一人物形象时,既有依据史书,反映历史真实的一面,又有通过艺术虚构和想象,反映艺术真实的一面。小说《三国演义》中张飞性格和命运结局之间有一定因果关系,揭示了作者罗贯中通过对《三国志》中的史实进行艺术加工,实现了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的完美统一。  相似文献   

5.
《徐州市教育年鉴》是徐州市教育局主编的一本学术性强、信息量大,具有权威性的教育史书。它以丰富翔实的史料,为全市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提供了一本可供参考、借鉴的史料,深受全市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欢迎。随着年鉴事业的不断发展和年鉴价值的提高,要想  相似文献   

6.
《四夷考》是明末重臣叶向高所撰写的关于本朝周边各民族和国家情况及其与明朝关系的史书,流传至今有七种版本,取材丰富,叙述条贯,史料价值颇高。  相似文献   

7.
《山东考古录》是顾炎武考察山东地理掌故的基础上写成的重要代表作,该书集中体现了顾炎武治学的科学态度,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目前学界对该书的研究侧重于该书与《日知录》的关系问题,对其内容的研究较少。《山东考古录》是顾炎武在北游山东一个见证,该书具有较高的历史地理、民俗及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史料价值,是研究古代山东社会的一部较有价值的书,同时《山东考古录》对《日知录》和《续山东考古录》也产生了重大影响,推动了二者的成书。  相似文献   

8.
<正> 山东是汉画像石艺术发达的地区,历年出土的资料相当丰富,有很高的史料和艺术价值.但长期以来,缺乏系统专门的整理与报道,为开展研究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近年来,山东省博物馆与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共同编纂了《山东汉画像石选集》,选辑了《武氏祠》、《孝堂山郭氏祠》与《沂南画像石墓》三组系统资料之外的全省各地出土的汉画像石477方,拓本、照片539幅,冠以论述全面的《绪言》与简明的《图版说明》<以下简称《选集》与《说明》),已由齐鲁书社出版,公开发行,为开展山东汉画像石的深入研究,提供了便利条件.读了《选集》之后,受到很大教益与启发,同时也觉得有许多地方值得讨论,尤其是在历史故事方面.因而随手写了一些意见.在写作过程中,曾得到山  相似文献   

9.
本文试从中国近代报纸和史料价值的关系入手,考察早期校报的特征,进而以《北京大学日刊》为个案,分析它在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中国思想史、新文化运动史、学术史以及历史人物研究等方面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10.
谢贵安 《人文杂志》2012,(1):123-131
历史是文化的创制过程,文化是历史的文明结晶,二者是二位一体的关系。在历史与文化的传播中,史书的传播途径最为有效。在史书中,实录体史书有着特殊的承传功能。它的史料来源于原始记录和初级、二级史料性史书,这些史料经过实录的裁剪、整序和润饰后,很方便地为下游性史书所采掇,从而成为历代当朝纪传体《国史》、后修纪传体正史、编年史、杂史的史源。古代实录这种承上启下的史料流程,也就是中国历史与文化的承传过程。因此,实录在中国文化的传播过程中,起到了特殊的作用与贡献。  相似文献   

11.
丁太勰 《学术探索》2012,(2):124-127
《左传》与希罗多德《历史》分别是中国与希腊古代两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两书在叙述上都兼备理性与诗性的特征,既能以历史与科学的理性来辨别史料之真伪,解释怪异之现象,又能以诗化的叙事说理、语言艺术以及情感表达来丰富史书的内涵。理性与诗性的交融,是两部史书在叙事艺术上具有巨大成就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东岳论丛》2016,(6):85-89
南唐刘崇远的《金华子杂编》,保存了较为丰富的晚唐五代史料,对研究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思想文化、文学风尚等都有较重要的学术价值。其主要体现在:一是记载了帝王、藩镇、官宦的言行以及重大历史事件,客观反映了晚唐五代社会现实,有政治资料价值。二是记载了晚唐五代文人轶事及文学活动,有助于研究作家作品及创作情况,有文学资料价值。三是记载了唐代科场轶事、士族风尚、民间娱乐等内容,有社会风俗和文化资料价值。  相似文献   

13.
著名的藏文典籍《贤者喜宴——吐蕃史》不仅叙述了吐蕃赞普的业绩,还大量地记载了吐蕃政治、军事、法律、文化、行政建制等方面的丰富史料,全面地反映了吐蕃的社会和历史。该书取材丰富广泛,而且吸收了大量原始资料,例如吐蕃赞普诏告、会盟誓词、吐蕃小邦、氏族分布、五茹六十一东岱名录等等均为罕见史料,有重要史学价值,为后世学者所推崇。本文主要论述了此书的内容、特点及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14.
《绥远旗志》是一部关于清代绥远城八旗军政事务的资料汇编。通过对该书的基本内容、舛误和失载以及历史价值的进一步探讨,明确其具有的史料价值。《绥远旗志》用丰富的史料记载了绥远城十个方面的史实,为清代绥远城相关研究提供了可靠的第一手史料,是研究清代八旗驻防史、内蒙古民族关系史和呼和浩特地区史的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5.
宋代史书和传世的宋人笔记、文集、别集等史料中,蕴涵许多关于《礼部韵略》在宋人语言学研究中的功用的记载。通过钩稽排比,选取其中颇具价值者,成此一编,可为深入研究《礼部韵略》奠定较为坚实的基础,也可为宋代韵书史、音韵学史乃至宋代科举史的研究提供一份切实可信的资料,并以此匡正前人对《礼部韵略》学术价值的偏颇认识。  相似文献   

16.
本文着重阐述《史记》在史书体例编辑方面的成就。《史记》的编辑特色,在中国历史编辑学的产生和发展史中占据承前启后的地位,使纪传体史书定型化和规格化。《史记》的结构共有七个组成部分:《本纪》、《世家》、《表》、《书》、《列传》、《史评》及《自序》等,这些形式既有司马迁在前人基础上加以发展而使其成熟,亦有自己根据著文之需而创立的体裁。《史记》的七种编辑体例在书中视内容需要而有多有少,有详有略,彼此之间既有纵的联系,又有横的联系,形成一个整体。《史记》编辑体例的成熟化和科学化,使纪传体史书在以后的年代里在中国史书编辑中占据了主导和支配的地位  相似文献   

17.
《史记》原名《太史公书》,因司马迁曾于汉武帝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曾继承其父司马谈生前之职任太史令,而太史令最初又称太史公,故名。《史记》的成就是多方面的。它对中国文体发展史的贡献,首先反映在史体上。 一、它开启了我国通史的写作风气,创立了“通史”这一大史体。在《史记》之前,中国历史上虽也有过一些史书,如《春秋》、《国语》、《战国策》、《尚书》,但它们都或为断代史,或为国别史,《尚书》在严格意义上讲,它还不能称为真正的史书,因为它只是一些公文的汇编。因此,  相似文献   

18.
林华胜 《南方论刊》2012,(10):90-93
冼夫人首先是一个历史人物,这是冼夫人最为本源的文化内核,要系统研究以冼夫人文化的本质内涵很有必要从有关她本传的史料了解文学形象的真实原型。本文从正史《隋书》、《北史》、《资治通鉴》和明清广东的省、府、县地方志有关冼夫人本传史料记载中探讨史书塑造的历史人物最初文学形象。  相似文献   

19.
诗经与河流     
古代人们的生活与河流关系密切。《诗经》有许多篇章出现了河流。《诗经》直接写河流或与河流有涉的诗篇,读来给人无尽的艺术美感,提供多方面的历史知识,既具有审美价值,又具有认识价值和史料价值,展示了一幅幅及其广阔丰富、生动形象的古代社会生活的鲜活图画。  相似文献   

20.
江洋 《理论界》2015,(2):1-8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以下简称《起源》)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占有重要地位,正是它的发表使唯物史观在史前社会的历史中摆脱了假说状态,成为真正的科学。列宁曾评价《起源》"是现代社会主义的基本著作之一,其中每一句话都是可以相信的,每一句话都不是凭空说的,而是根据大量的史料和政治材料写成的。"然而,就是这样一部重量级的、根据大量史料和政治材料写成的科学巨著,恩格斯却仅用了短短两个月的时间便撰写完成,因此,读者不免产生困惑——《起源》的写作何以可能?笔者以马克思、恩格斯的文本为基础,从历史的视角详细考证了《起源》写作当时的理论背景,以期用马克思、恩格斯的视域来理解回答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