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9 毫秒
1.
梅山文化是属于古代荆楚文化的一部分。“楚人好巫重淫祀”的文化传承在古代梅山文化中有很明显的表现。在其文化的历史演化过程中,“巫”的信仰意念和巫术巫咒等好巫活动被内合到了梅山文化的文化品性之中,“巫”成为梅山文化整体品性中的一个重要特质。  相似文献   

2.
每一个民族都有表达思想、情感和欲望的独有形式,苗族人的表达方式是隐蔽地附会在宗教式的巫教文化观念中.苗族口承文艺就是一重要载体,多在鬼神世界里寻找为自己表现所需的理由,尽管保持着这些原始信仰的羁绊,但这些戴着镣铐的歌唱,仍然充满了妙然天趣和原始活力.我们理解巫文化的方式,应该是以巫教思维来认识体验和理解巫文化观念、巫文化情绪、巫文化行为和仪式,追求文本象征恒定性的审美价值和穿透力.  相似文献   

3.
唐文明 《天府新论》2016,(3):157-160
本文针对余英时《论天人之际》中关于内向超越、巫文化和轴心时代三个理解中国文化起源的著名主题展开分析,提出自己的看法。认为:用内向超越来解释中国文化的特质并不妥当,是启蒙话语的一部分;巫文化与礼乐文化相表里的观点是余英时著作最大的败笔;而轴心时代论充当了针对中国文明真正开端的一种解构力量。  相似文献   

4.
巫文化对中国艺术结构的生成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巫文化与中国艺术发生的内在联系着眼 ,认为在巫文化的内核中 ,就蕴含着中国艺术结构的基本要素与机制。巫术结构作为前艺术性的存在 ,它所具的观念、操作和体验一体化的结构特性 ,为中国艺术结构观念、品性的生成奠立了强有力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彭秀坤 《天府新论》2017,(5):134-140
莫言的故乡高密属于齐文化圈,那里的居民有东夷文化血统。成长于高密的莫言,其小说中的鸟崇拜书写有东夷文化图腾渊源,泛神想象有东夷文化信仰的特质,鬼魂叙事有东夷文化观念的印记。莫言小说的含魅叙事具有明显的东夷文化基因。  相似文献   

6.
中国和韩国关于巫文化的研究至今已有百年的学术历程,在广义萨满式文明视野下对巫文化多样性和价值认同方面有诸多相通点.同时,两国巫文化研究彰显出了不同的学术特色,中国学者集中于文献的梳理,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宗教理论研究巫文化取得了较多研究成果;韩国学者更加关注当地的现当代巫文化遗存研究,在民众文化论框架下采取多元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7.
姚岚 《船山学刊》2009,(3):48-51
本文从舞蹈人类学的角度对巫、傩舞蹈的发生、形成及其流变发展进行了简单勾勒和梳理.并从语源学、语音学和语义学对先秦巫、傩概念多层面的阐释。巫傩是一个多元文化概念即南方农耕文化与北方游牧文化形成的复合体。本文研究证明:巫傩从先秦以驱除疫鬼和疾病的巫术仪式开始.到秦汉时期逐渐演变为一种巫傩舞蹈的祭祀仪式;北宋时期,巫傩舞蹈艺术形态更倾向于本体化、本土化或倾向于戏剧化。明清巫傩舞蹈更朝向于民族化、民间化发展,从而使巫傩舞蹈成为南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一种具体艺术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8.
在文化学视野下,儿童游戏被看作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是儿童早期社会文化学习的基本途径。儿童游戏文化的核心元素是文化特质,这种文化特质体现于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及精神文化等之中。游戏是儿童生命存在的基本方式,儿童的文化就是游戏的文化,游戏的文化也是儿童文化的集中体现和最佳诠释。  相似文献   

9.
齐、鲁地域文化,分别促成泰山宗教性神山和伦理性圣山形象。秦泰山刻石的“法家辞气”和始皇求仙活动,明显受到齐文化濡染。汉代封禅典礼的完备,得力于齐文化阴阳五行理论框架。封禅特重祭“天”,具有帝王自显和自警双重意义。鲁文化“亲亲尊尊”观念,导致汉封禅突出帝王权威和祖考之祀。“国泰民安”则是齐、鲁文化共同营构的泰山文化主旋律。  相似文献   

10.
王德胜  祁晓丽  韩杰 《东岳论丛》2019,40(7):110-119
互联网企业作为有别于传统企业商业模式的新兴企业,以互联网平台为基础提供产品和服务,已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在互联网技术及应用快速更迭的过程中,企业文化成为互联网企业快速发展、保持竞争优势的重要源泉。本文运用案例研究法,以百度、阿里巴巴和腾讯三大互联网企业为研究对象,结合丹尼森组织文化模型维度,提炼出了互联网企业文化主要特质,提出了基于特质集系统性与交互性双维度的互联网企业文化特质演化逻辑。通过分析表明,互联网企业文化特质主要包括"适应性特质集""参与性特质集""一致性特质集"以及"使命特质集"。不同阶段的文化特质集内部的系统程度和特质集之间的交互程度存在差异并且产生不同的文化表现。基于分析结果,提出了互联网企业文化特质体系构建的基本路径,即:文化特质培育——文化特质强化——文化特质创新。  相似文献   

11.
楚国“信巫而好祀”,研究屈骚及屈原其人,在那个巫史并峙于朝的历史区间,实在不应该谈巫色变,排斥那个时代的巫文化的渗透与影响。巫、巫官有其特定的语言,巫文化有其恒绵的内蕴和广袤的氛围。当我们穿过两千多年的历史隧道,再审读屈骚的瑰丽伟辞时,就会发现在屈骚中缀满了巫文化的语言密码,就会产生一种清醒的理念:屈骚是屈原在南楚巫文化基础上进行的天才艺术的再创造。  相似文献   

12.
民间音乐是民族文化的真实写照,在中国民间文化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江西民间音乐富有浓重的民俗气息,积淀了江西人民的艺术智慧和创造才能,反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具有鲜明的艺术特征.本文在多元化文化背景下,探析了江西当代民间音乐文化的内容与艺术特质,冀能够在茫茫的音乐研究大海里,更好地探索江西民间音乐这一绿洲.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文化受众的基本特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传播学与文化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以政治、文化、宗教等传播环境的整 体互动为切入点,剖析了中国传统文化受众的基本特质及心理结构,并在选择新的理论视角研究 传统文化受众特质的方法论上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4.
中国轴心突破研究是以对"轴心时代"(或"轴心期")和"哲学的突破"概念的接受为前提,对中国哲学开端进行的研究。新旧中原文化及其在春秋时代的发展构成诸子轴心突破的思想背景与突破对象。余英时的轴心突破研究跳过整个春秋时代和周初之后到春秋时代"天"观念的变化,直追殷商巫文化,时代上的巨大跳跃反映的是思想上的重大缺环。余英时的研究是为了印证和补充雅斯贝斯的观点,在这种研究中,中国成了注脚。  相似文献   

15.
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古圣先贤所创造的经典文化,这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具有永恒的价值。经典文化反映的是中华民族最基本的精神特质,同时也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推广与普及中国传统经典文化是每个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而对这一问题的探索和研究则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论湘黔桂边地的巫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湘黔桂边界地区保持了较多的巫文化。它与封闭的地理环境、原始性的社会结构与小农经济有关。巫文化对边地民俗、艺术、文化心理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7.
英雄及其观念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而言,它的产生和演变具有深刻的历史、文化背景.随着人类文明进程的演进,英雄作为人与神的结合体,其身上的神性逐渐减少,人性不断得到彰显.作为两种异质文化,中西方英雄观念的差异反映出各自的文化特质.  相似文献   

18.
"巫"、"蛊"是一种文化现象,中西都不能例外.但是由于双方所本的文化传统不同,他们发展的过程也有差异,对待巫之行为、职业的管理与控制也不一样.西方"巫"之发展变化始终与宗教有密切联系;而中国古代"巫"的命运则与政治或政权的稳定相关.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腾格里崇拜、圣山崇拜与力崇拜这几方面人手,从文化层面民俗学角度对鄂尔浑突厥汗国以《阙特勤碑》为代表的几个重要碑铭作了初步文化分析与探究,以期追寻突厥语族民族古代文化、思维观念、认识观念与礼仪习俗的某些特质以及若干典型形态.  相似文献   

20.
巫文化已渗透于土家民俗文化的各个领域,并具有历史久远、渗透广泛、巫医结合、与民俗相融、功利性与世俗化等特点。土家民族地区的巫文化是土家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土家民俗文化中的不成文法典,是土家民间医药、科技等的重要补充,是武陵民族地区现代民族民俗文化产业发展的风向标。因此,应对巫文化资源进行保护和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