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自由竞争和金融自由化使全球金融市场日益变化 ,金融创新造就了衍生金融工具的迅猛发展。随着我国加入世界经济贸易组织 ,对外贸易和外资流入规模的不断扩大 ,对能规避风险和投机套利的衍生金融工具的需求越来越强烈。而衍生金融工具的未来不确定性 ,对企业为提供信息进行处理的会计受到极大的影响 ,面临极大的挑战和困扰。会计一般原则的使用、会计要素的确认、会计报表的披露都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前,在国际金融市场上最为普遍应用的衍生工具包括远期合约、金融期货、期权、互换。新兴的衍生金融工具对传统财务的会计要素、会计确认、会计计量、会计披露都具有一定的影响,该影响反映出衍生金融工具与旧会计准则的矛盾。迎接衍生金融工具挑战的对策:重塑会计准则,迎接信息披露;重构财务会计要素;会计确认标准的重新制定;采用多重计价基础;改造会计报表。  相似文献   

3.
虽然衍生金融工具已经在表内确认了,但我们仍需十分重视衍生金融工具在财务报表下的披露问题。因为这些更详实的信息不仅是对表内列报的补充,而且还包括一些具有独立价值的战略性和政策性的重要资料。虽然目前对衍生金融工具会计表外披露的范围和内容进行了详细的规定,会计披露的信息含量越来越高,但在很多方面离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求仍然相距甚远。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和手段上,会计披露都应当进一步的创新。  相似文献   

4.
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监管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开始逐步开展衍生金融工具交易,金融衍生工具成为规避金融自由化过程中金融价格风险的主要工具,其促进了金融风险管理手段的创新与发展.现阶段,为加快我国金融业发展,我们需要进一步深刻理解衍生金融工具的内涵,认识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监管的意义,了解我国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监管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完善我国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监管的对策,这对促进我国金融衍生工具的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衍生金融工具作为规避风险的有效工具深受金融市场交易者的青睐。本文详细讨论了几种主要衍生金融工具及其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阐述了我国发展衍生金融工具的方向。  相似文献   

6.
王琪 《理论界》2007,(11):228-229
计量在整个会计理论和方法中占有重要地位,因为会计信息是一种量化信息,所有会计要素都要经过计量才能在会计中得到反映。现代财务会计主要采用决策有用计量观,它要求会计计量必须尽可能客观、公允地反映被计量对象的价值,以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就衍生金融工具而言,由于其价值总是随着金融市场的行情波动而不断变化,因此,相对于历史成本,公允价值计量似乎更符合衍生金融工具的本质。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衍生金融工具蓬勃兴起,并取得快速发展。衍生金融工具为企业降低筹资成本,加强外汇风险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提供了良好的契机;然而,衍生金融工具就像一把双刃剑,其收益的不确定性和巨大的风险性,使得在会计上对其进行反映和监督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因此,衍生金融工具的信息披露问题是会计处理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从衍生金融工具的特点以及相关规定出发,通过分析我国11家商业银行衍生工具的信息披露,发现我国现阶段衍生金融工具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的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国内外衍生金融工具发展迅猛,但接连发生的多起衍生金融工具交易巨亏事件,给世界经济以重创.尚未结束的全球金融危机也是源于衍生金融工具的监管失控.按照西方经济学的观点,会计监管主要是为了弥补市场竞争的先天性缺陷--个体利益膨胀导致整体利益无法实现最优而建立的一种让利益各方进行有效博弈的制度.会计监管的实质就是博弈双方斗智斗勇、讨价还价的过程.因此,本文运用博弈理论,建立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监管博弈模型,通过对该模型的纯策略和混合策略NASH均衡的分析,综合地提出要加强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监管的效率必须从会计监管的制度安排、机制设计和环境优化等方面来采取对策,使违规者不敢为、不必为和不愿为.  相似文献   

9.
居民的高消费是当代美国经济的突出特征,这是以发达的金融消费信贷网络体系为背景的。本文介绍了美国支付卡行业的诞生与成长过程。揭示了国民消费观念与制度创新和技术进步的密切相关性,进而给出了我国消费信贷的起步与发展的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10.
衍生金融工具对传统会计理论所产生的冲击 ,主要表现在 :一是对会计要素定义的冲击 ;二是对会计确认的冲击 ;三是对会计计量的冲击 ;四是对财务报告、信息披露的冲击。为了应对衍生金融工具的冲击 ,要从发挥政府的积极作用、设计科学合理的制度框架和创造必要的外部条件三个方面制定相关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1.
金融危机的爆发,验证了衍生金融工具的高风险特征,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制度的供求不均衡,势必导致衍生金融交易成本的增加,进而影响衍生金融工具的创新和可持续发展.构建基于科学发展观的衍生金融I具会计制度供求机制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衍生金融工具是一把双刃剑,其发展既推动金融市场的繁荣,同时也引起金融市场的动荡。在后危机时代,衍生金融工具的发展正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以盈利预测偏差衡量管理者的过度自信,探究过度自信对管理者衍生金融工具运用动机的强度的影响。实证研究表明随着过度自信水平的增加,管理者衍生金融工具运用动机的强度存在上升的趋势,同时,公司成长性、管理者薪酬以及管理者持股比率也不同程度的增强了管理者衍生金融工具运用动机的强度,而自由现金流的增加会降低管理者衍生金融工具运用动机的强度。  相似文献   

13.
论我国外商投资创业投资企业法制的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引进外资创立外商投资创业企业是推动我国风险投资事业发展的重要手段。而现行外商投资创业投资企业法制不够完善,制约了该项事业的顺利开展,主要表现在风险投资基本法缺乏、专门立法层次太低且内容不够合理、缺乏税收优惠鼓励、相关法规之间多有冲突、金融监管法制不完善等。我们必须加快制定《风险投资法》和设计内容比较合理的《外商投资创业投资企业法》,颁布对内外资统一实行的《鼓励高新技术风险投资条例》,协调相关法规,完善金融监管法制。  相似文献   

14.
风险投资体系:面向新世纪的金融支持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过去单纯以信贷和信贷担保方式支持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不能适应风险投资“股权投资、资本经营”的本质要求。现存的“准”风险投资体系 ,缺乏产权流动机制是其根本缺陷。建立中国风险投资机制的核心是要为风险投资提供一套有效的市场退出机制。  相似文献   

15.
创业投资企业的经营风险管理机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创业投资企业是一种主要以高新技术产业为投资对象的非银行性金融组织 ,其经营具有极大的风险性。创业投资企业的经营风险由投资项目的风险、创业企业的技术与营销能力风险和创业投资企业的资本运营能力风险三个方面构成 ,应建立经营保证机制、风险评估机制、风险控制机制和资本退出机制等四个方面的经营风险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16.
集群导向的科技园区发展: 逻辑、演化与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导向的科技园区发展是一种园区与集群耦合的机制,其逻辑支撑在于:耦合能使科技园区成为具有更强竞争优势的区域经济组织形态,并且更能保证园区规划功能的实现和超越.目前我国集群导向的科技园区发展呈现出一种良好的演化态势,但也面临着诸多现实困境.因此,要进一步推动集群导向的科技园区发展,应该在马歇尔式发展路径、轮轴式发展路径和卫星平台式发展路径中进行优化选择,并强化集群发展的五个关键节点.  相似文献   

17.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 ,天津已经形成了若干个高新技术产业群 ,但产业竞争力却停留在一个平台上徘徊 ,使得经济总量虽有增长而企业质量并没有多大提高。如何摆脱这种困境 ,培育出天津本土的跨国公司 ,这涉及国际分工和产业未来战略。为此 ,我们在深层调研的基础上 ,提出了“产业集成化”的观点 ,试图从产业结构新本质和企业竞争新状态来阐述信息时代高新技术产业的未来战略 ,实施产业“再造” ,注重产业质的提高 ,走产业集成化发展道路 ,以此来带动和提升高新技术产业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18.
虚拟研发企业与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虚拟研发企业是管理模式中的一个新概念 ,它对于我国高新技术发展的作用在于 :①有利于弥补研发经费的不足 ,提高效率 ;②有利于优化产业内的竞争结构 ;③有利于人才的培养 ;④有利于加快产业技术进步 ;⑤有利于促进技术扩散。  相似文献   

19.
论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创新的模式提升:集群创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技术创新作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源泉,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而集群式创新作为高新技术企业创新成功的新模式,也已经得到理论和经验的证实.我国高新技术企业集群创新主要路径是:政府应重视政策引导;完善投融资体系;重视利用集群的社会资本.  相似文献   

20.
结合实际,我市应大力发展非油接续产业。发展接续产业要突出重点,抓主要矛盾,有一个明确的思路。当前,我市应积极培育能够替代原油、石化的产业支柱。应继续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石油装备制造等接续产业,同时应把握机遇大力发展航空航天、新能源、生物工程等规模大、牵动力强、市场前景广阔的产业。发展接续产业应转变发展方式;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解决体制机制问题,进一步优化有利于接续产业发展的软硬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