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6 毫秒
1.
雷蒙德·威廉斯是文化研究在媒介文化美学问题研究方面的主要代表之一。他围绕大众媒介、现代主义和“感觉结构”共同体展开的谨慎思考形成了媒介文化美学研究的现代批判形态。威廉斯认为,真正的传播是建立在共同体基础上的传播,作为对大众公式的功能阐释,现代大众传播不是建立共同体的方式而是对共同体的一种瓦解。因此,大众传播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传播。要解决大众传播的问题不能从技术层面上而应该从观念机制层面上进行,通过打造并建立文化共同体的观念及其机制来扭转大众传播。对雷蒙德·威廉斯而言,文化共同体的关键是“感觉结构”的共同体,因此对文化共同体的打造必须诉诸“感觉结构”,而艺术则是“感觉结构”存在的最好证据。尽管现代主义两面性的产生表明艺术面对着从社会整体中分离出来的现实,但“感觉结构”的存在也同时表明艺术仍有力量弥合社会区分,能够成为营造共同体的助力。通过参与文化共同体的营造,艺术可以成为大众传播的批判力量。这是继阿多诺提出系统的现代媒介美学批判理论之后,西方媒介美学在英国文化研究中产生的一种与法兰克福学派既有联系又存在区别的理论形态。  相似文献   

2.
文化一词从产生起就包含了复杂的含义,发生着从自然到人类社会,从自足的领域到社会系统的不断转变。威廉斯作为英国文化研究的开创者,他脱胎于英国的文化传统,然而却又一改他的前辈老师的观念。他将文化从精英主义立场和形式主义立场中解救出来,还原了其经济、政治的社会面貌,建构起了自成一家的文化唯物主义。在威廉斯的整个思想体系中,文化观念发挥着基点性的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3.
20世纪英国马克思主义美学在密切关注工人阶级文化经验与大众文化转向的理论迈进中,形成了“文化唯物主义”的理论范式.从“文化唯物主义”概念的提出,到后来在20世纪马克思主义美学中产生广泛影响,雷蒙·威廉斯都作出了卓越的理论贡献.在“文化唯物主义”的理论基础上,20世纪英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开始面向整个社会过程,开始从整个社会的组织形式、结构方式的角度面对各种现实的文化关系与文化经验,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威廉斯的“文化唯物主义”其实已经超出了理论观念与研究方法层面的意义,而成了一种明确而复杂的理论范式,它的实践影响和示范性意义在于它开始将马克思主义美学真正带入了社会实践领域,不但对威廉斯以后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影响了包括“伯明翰学派”在内的20世纪英国文化研究的实践过程和基本精神.  相似文献   

4.
功能研究是大众传播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部分。研究大众传播的功能必须要分清大众传播的功能与传播的功能、大众传播媒介的功能及大众传播效果的不同。在具体研究大众传播的众多功能时要注意大众传播功能的层次,大众传播的功能包括"地球村"的基本功能,监视环境、协调社会、传承文化和提供娱乐的具体功能,还有授予地位、议程设置、舆论功能等派生功能。  相似文献   

5.
威廉斯以其文化唯物主义的整体论研究范式对整个现代社会与整体生活方式这一大型“文本”进行了“解码”,从文化批判走向社会批判,构建了整体论的文化观,“中介论”的认识论、文化唯物主义的方法论、以及“技术即文化”的技术研究的本体论思想体系.以现代传媒为载体创造性地建构了一整套独到的技术解释学思想.  相似文献   

6.
雷蒙.威廉斯的“情感结构”理论析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情感结构”是威廉斯讨论最多的核心概念,指一种当下的、现实性的、不断变化的和具有某种建构意义的社会或个人的共同经验,具有总体性、多义性、主体性、建构性的特点。每一代人都会以自己的方式对所继承的那个独一无二的世界做出反应,并把自己的创造性反应塑造成一种新的情感结构。一个时期的“情感结构”,实际上就是这个时期的文化。“情感结构”是威廉斯文化唯物主义理论的“关键词”。研究这一概念,对于威廉斯文化哲学的理解和评价及一般文化研究、文化哲学研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随着传媒技术的发展,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呈现出融合互动的趋势,人际传播大众化,大众传播人际化。与大众传播相比,人际传播具有直接性、互动性、亲和力强等优势,人际传播可以弥补大众传播的劣势。大众传媒对人际传播的运用,不仅表现在制作手段和节目样式上,更为重要的是要树立一种新的传播理念,真正体现以人为本,将人际传播的相关原则贯穿于大众传媒活动的始终,更好地发挥大众传媒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8.
Masscommunication在我国被译为“大众传播” ,Mass对译为“大众”。事实上 ,Mass的本义为“乌合之众” ,来源于工业社会的早期大众社会理论。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大众传播研究的推进 ,mass的涵义愈发接近大众本身即people(民众 ) ,体现了一种更为平民化和人性化的受众观。本文的创新之处 ,正在于对mass与 people本义的重新清理 ,以及对大众传播受众观的转变过程的梳理与探索。  相似文献   

9.
英国文化学家威廉斯赋予文化以新的含义,开辟了从社会大视角和多语境角度诠释文化的新领域,创造了感觉结构,建构了文化唯物主义理论体系,发展了文化霸权理论。随着文化研究在当今全球化语境下的发展,威廉斯所做出的独特贡献越来越显得重要。  相似文献   

10.
雷蒙德.威廉斯是英国文化研究的开拓者之一,在文学、文化与社会等研究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他在传播领域所进行的革命性探索却很容易为人们所忽视,这种探索也并没有为后来的英国文化研究者所继承。在传播媒介无孔不入的今天,如何建构一种真正健康的大众文化,从而建构一个文化民主的共同体,是我们要面对的问题。重新审视威廉斯的传播思想会让我们有所收获。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30年代胡适的国家统一主张是其政治思想的重要内容.胡适强调国家统一的重要意义,坚持政治统一,反对武力统一.他提出以国会制度和均权方式维系国家的团结,反对国民党奉行的"剿共"政策,主张通过内政改革消弭政敌,造就国家统一.  相似文献   

12.
章开沅教授是国内著名、国际知名的历史学家。他在辛亥革命史、近代社会群体、教会大学史和南京大屠杀等领域都取得了极大的成就。章开沅教授强调研究方法的更新和研究领域的拓展这两者之间的互动,注重国际学术交流和学术后备人才的培养,并由此极大推动了近代史学科的发展。章开沅教授还建立了自己的史学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13.
王珂 《南都学坛》2009,29(4):54-60
菲律宾华侨云鹤是著名的华文诗人,一生致力于新诗创作,他的诗路上既有鲜花,也有荆棘。他是一位具有较好的语言智能、较自觉的诗体意识和较强烈的现代意识的优秀诗人。他的语言智能、诗体意识和现代意识使他创作出了《蓝尘》、《野生植物》等优秀诗作。他也是一个自我意识较强的诗人,重视诗体的独创性。随着年龄的增加,他的语言智能有些减弱,影响了诗作的艺术性。考察云鹤的新诗创作,特别是从语言智能、诗体意识和现代意识三个关键词角度评析他的新诗创作,有助于思考新诗的出路等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4.
罗曼·英伽登是波兰文版《纯粹理性批判》的译者,基于这一翻译经历以及对语言问题的关注,他围绕翻译实践中常见的忠实之难,提出“双层”忠实翻译观。区别于传统的忠实翻译标准,英伽登在语义忠实的基础上,结合文学作品的层次结构,着重强调了语音忠实翻译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他对各类“语言—发音”造体,如“节奏质”“乐调”等典型语音形象质进行现象学式的描述分析,视其为影响文学作品“复调和谐”的重要审美相关质,在此基础上探讨语音层在文学作品语言转换中的重要性。他的作品本体论以及语言学思想在其翻译观中得到了更为具体、清晰的展现,英伽登的语音翻译思想为文学作品的跨文化传播、文学和翻译之间的跨学科沟通提供可供参考的“交叉策略”。  相似文献   

15.
水彩画家张小纲从观念到技术都对中国水墨画进行了成功的借鉴。张小纲在水彩画艺术创作中非常重视“意境”的创造,强调审美主体虚静的心胸对于审美观照的重要性,虚实结合营造意境;吸收水墨写意画技术因素,对造型进行简化,注重用笔法度。张小纲对中国画观念与水墨写意技法的借鉴,深化了作品内涵,拓展了水彩艺术的表现力,因之其作品具有独特的时代地位与民族性。  相似文献   

16.
以《文化与人生》为例,多维解读贺麟的文化观,即:从整体上认识和把握现代化,重视文化现代化;强调文化发展自身的独立性,同时重视经济建设;反对学术与政治脱节,主张将学术作为政治的基础;主张全面学习西方文化,反对割断文化传统,提出“儒化西学”的新主张;主张对传统文化进行重新检视,通过“推陈出新”,实现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米契尔在满足延宕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取得了一些富有创新性的成果,成为这方面的头号代表人物。他在批判传统人格理论的基础上,强调个体与情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提出了五种认知社会学习个体变量,来解释个体间行为的差异,和坎特一起探讨了个体对人和情境进行分类的认知原型方法。1995年,米契尔等人扩展了社会认知方法,提出了认知-情感人格系统理论,做出了整合人格心理学的尝试。  相似文献   

18.
朱熹的文章学是其文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由作家修养论、认题立意论、结构论、行文论、文章风格论与文道观等几个方面组成。受其理学家身份的影响,他的文章学与古文家的理论明显不同,带有鲜明的理学色彩。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将作家修养与心性论相联系,强调作家只有通过心性涵养来提高自己修养,才能创作出平易自然之文;二是为了文章所言之义理切于日用,强调创作平易自然的文章;三是将明理与文章写作联系起来,认为道是根本,文是枝叶,根于义理而创作的文章必然词气高妙。  相似文献   

19.
郭沫若关于文化的基本观点和主张是独具特色的。从纵向的角度 ,郭沫若把文化内部的矛盾和斗争看成是文化变迁的动力 ,认为文化的变迁类似于生物细胞的分裂 ,是呈波浪起伏的状态向前发展的 ;从横向的角度 ,他把文化看成是民族性和时代性的统一。他主张文化的综合创造 ,企图超越古今中外的对立 ,强调民族精神对于文化建构的重要意义 ,强调生活实践对于文化创造的本体作用  相似文献   

20.
痛苦的求索--20世纪30年代末何其芳的创作转型现象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30年代末,何其芳的创作危机阶段性来临,《画梦录》模式濒于枯竭,何必须寻找新路;不久,他变得像鲁迅一样激越,开始"叽叽喳喳"发议论,新的话语模式来得如此强烈,震惊了国统区的话语环境,他成了一个不受欢迎者,他感到孤独,他需要换个环境--一个全新的适合他创作的环境,他选择奔向北方.何其芳的延安之行,并不全是政治原因,文学因素同样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