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苏童是中国当代文坛上一位十分引人注目的作家,他的小说既有先锋文学实验性、开拓性,又有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典雅之美,二者相辅相成,互为体用,成就苏童在当代文坛上与众不同的文风。这种独一无二的苏童美学理念和哲学思考在他创作的一系列少年小说中得到了很好的诠释。苏童笔下的少年既独树一帜,同时又十分具有典型意义。文章试图从苏童小说中少年形象的特征、性格形成原因等方面入手,对苏童小说中的少年形象进行分析,意图从中窥探苏童蕴藏其中的审美理想和生命思考。  相似文献   

2.
叙事模式的突破与超越 ——论苏童长篇小说《河岸》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苏童长篇小说《河岸》以一条河流为切入点,讲述了“文革”时期河上与岸上各类人物的生存状态。与其前期创作的先锋小说相比,苏童有意把历史对人的摧残和挤压呈现到读者面前,直接揭示历史对人物成长的影响;在其它作品中反复出现的那条河流,在这部小说中也构成了其潜在性象征;作品中少年成长的处事方式被注入了更多的理性因素;同时,作者把历史融入了人物的生活,给河流和人性注入了新的元素,人物命运得到了成功的救赎。《河岸》是苏童对其原来小说叙事模式的一次成功突破和超越。  相似文献   

3.
一、向历史传奇小说的总体倾斜我把我国历史题材的小说分为历史小说和历史传奇小说两个系列.历史小说,是在博考有关历史资料的基础上,以如实演述历史事件的始末和历史人物的行踪为主,以虚构的事件和人物为辅的作品.历史传奇小说则不同.它或仅取历史因由点染铺写,或取材于神话、传说、琐闻、轶事损益扩充,是以虚构的事件为主,史实为次的作品.  相似文献   

4.
自我意识是元小说基本特征之一,表明了作者从对外部世界和心理世界的"真实"再现转向对小说自身的虚构性和文本创作的揭示和反思.元小说的自我意识主要集中在框架分析、游戏意识、现实的人为建构性三个层面上.然而,元小说并非全然地追求语言虚构,还有一类"编史元小说",既有自我指涉,又有对现实、历史的向外指涉,从而兼具了自我意识和历史、现实意识.这类元小说是一种根植于历史、社会、现实等外部世界的自反模式,既强调自我意识又悖论地彰显了历史和现实的维度.  相似文献   

5.
苏童小说以对历史的不断挖掘和想象,营造了一种悖论式存在的历史记忆,在其生命体验和故乡情结的反复呈现中,实现了对历史记忆的颠覆和重建,从而完成了一个具有更深刻意蕴的悲剧性主题。  相似文献   

6.
苏童的小说所具有的艺术魅力,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中独特艺术空间的营造,无论是江南景致的描写,还是叙事氛围的营造,均服务于这一艺术空间.小说中所描绘的许多事物除了具有构成故事情节的作用之外,还有强烈的意象色彩,这一点是外在于故事情节的,但它却指向故事的精神本质.在苏童的小说里,艺术空间的存在划定了现实世界与小说世界的界限,成就了这些小说作为"虚构"之艺术的实质.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小说创作大多恪守"小道可观"的"史补"观念,不可避免地落入了"劝善惩恶"的"实录"窠臼。这种先入为主的道德评价致使叙事成为了一种图解,如武则天的形象就徒然成为一种符号。不仅仅历史题材,包括其他题材的小说都这样附庸于史书传统,把自己的价值定位在"一言可采"的道德选择,很少具有自觉的本体意识。只有少数杰作能够对世事人生作复杂的观照,主张虚构的"事体情理",走向观念的成熟。  相似文献   

8.
<血与铁>是一部追朔文革记忆的小说,作品真实地记录了那一代人在那个时代的心路历程,小说以一个少年的视觉,描写了从那个时代中走出来的孩子是怎样经历了心灵的洗礼,如何在与朦胧的性觉醒的搏斗之中,如何在饥饿的煎熬之中艰难地成长故事.  相似文献   

9.
从明代中叶到清末,印刷业飞速发展,民间书坊迅速兴起.在此背景下,以家族为中心描写家将英雄及其后代的家将小说日渐繁多,虽屡遭禁毁却形成独树一帜的通俗小说类型.从"虚实关系"理论溯源出发,可以结合家将小说具体作品,从崇尚实录、虚实相生、虚构为主三个方面探讨"虚实关系"理论在家将小说中的运用和发展.明清家将小说分为前、中、后三个时期.前期明清家将小说有虚构的成分,但大多数内容是"依傍正史".中期明清家将小说出现了虚实关系处理不当的情形.后期明清家将小说只在叙事过程中大体上不离开历史背景,强调故事的传奇性,使读者超越历史直接感受小说中精彩曲折的故事和具有传奇色彩的英雄形象.  相似文献   

10.
《三国演义》是我国文学史上成就最高的历史演义小说,尽管其题材有历史的依据,但作为一部小说,其本质品格则是虚构的,是作家想象与虚构的产物.这在构成小说基本要素的结构框架的安排、人物形象的描写、情节走向的设置以及兴衰存亡的溯源等方面都得到了鲜明的体现.  相似文献   

11.
苏童的小说为我们解读苏童的灵魂提供了一种可能。在他的小说里,我们总可以看到一个少年革命者在时间之河里漫游,进行着一场艰苦卓绝的的精神还乡,并在心灵深处留下一道道擦痕。  相似文献   

12.
"公案"辨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案"一词的含义,从官府摆放和处理文书的几案,被引申为官文书,再进一步引申为案牍.宋人正式把讲述官府断案故事的"说公案"归入"小说"类,使"公案小说"作为一种题材类型得到正式确立.此后,公素小说经历了重要的演变.明公案小说集标志着公案小说文体的初步形成,清代的章回体长篇公案小说体现了公案小说的成熟,而晚清的长篇公案小说则反映出借鉴翻译侦探小说的趋势.  相似文献   

13.
苏童过去的文本今天已很少有人提及,重读苏童也许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长久以来,他文本中的女性一直是文艺批评家、影视导演所关注的对象,而其中的男性却很少有人提及.其实,苏童文本中的男性对物质都有一种强烈的攫取欲望,但由于时代的逆转,人性的丑恶,他们无一例外地走向没落.这样的结局源于苏童少年的记忆与青年时代的文学库存.  相似文献   

14.
诗性的本质就是真善美,就是雅。诗性的苏童为了逃离庸俗的现实世界,以小说创作来营构自己精神的"世外桃源",从童年的记忆到历史的想象,从现实到神话,为我们奉上了一道道诗性的小说大餐。  相似文献   

15.
本文借用"互文性"这一西方理论,将不同历史题材小说内部相互关联的隐性内容提取出来,让它们之间进行充分地对话,以达到彰显"现代性"的目的.首先,本文分析了新时期历史题材小说的"史诗性"与"反史诗性",展现了一种现代性的宏大叙事意图;其次,通过对新时期历史题材小说"螺旋上升"中的必然与"循环往复"中的偶然的形式的分析,彰显了现代性的进化论与传统型的循环论;再次,利用新时期历史题材小说人物形象的类比,表达了其"向内转"的现代性思考;最终将新时期历史题材小说的隐性联系归结到"现代性"上来.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当代历史题材和革命历史题材的小说创作中,"史诗性"是个极为重要的概念,但在80~90年代的文学中,反史诗性是先锋文学和新历史小说解构宏大叙事的基本策略之一,它构成了中国当代文学转型中别一种历史叙述.本文论述了反史诗性的三个主要表现质疑客观真实、颠覆英雄神话和消解庄重风格;主要结合新历史小说,论析了文学转型中小说家的历史观念和审美观念的转变.  相似文献   

17.
美国后现代主义小说家罗伯特·库弗在他的小说《公众的怒火》中,将事实与虚构有机地交织在一起,将历史神话化,编造了一个当代神话,以虚构的文本揭示了历史的真实;运用后现代主义元小说戏仿小说这一形式和叙事本身,把历史事件转变为被称之为小说的语言体系,在构筑小说幻象的同时又揭露这种幻象,使读者意识到它远不是现实生活的摹本,而只是作家编撰的故事,从而导致了传统小说及其叙事在形式上和语言上的解体。这两种艺术形式揭示:像虚构的小说文本一样,历史与现实也是虚构的,也是人工制成品。  相似文献   

18.
苏童作为当代重要作家,他特有的"南方叙事"吸引读者对其持续关注。他的小说还有一种神秘、鬼魅般的吸引力,读之使人兴味盎然,充满快感,深究其源不难发现苏童小说的审美核心是"恐惧"。文章从恐惧色彩这一特质入手,将苏童作品中营造的恐惧感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现象来研究,同时结合作家的文本与改编的影视作品,挖掘小说中的恐惧色彩是如何多角度展现的、它形成的重要因素及其艺术魅力,同时与其他先锋作家的"死亡、恐惧"书写作比较,旨在分析苏童小说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19.
五四时期创造社推出的"寄托小说"有不少问题至今仍待澄清,例如它的本质特征、跟现代历史小说的关系,以及其与中外文学是否存在某种传承关系等.可以尝试以创造社领袖人物郭沫若的历史题材小说为例,从小说创作方法论的角度对"寄托小说"进行梳理和定位.  相似文献   

20.
恩古吉一直是有关非洲身份、文化在政治中的作用、后殖民社会的危机、语言及历史记忆的性质和意义等问题的重要论者。20世纪80年代,他回望新独立后的肯尼亚社会,创作了第二部吉库尤语小说《马蒂加里》。小说通过三组悖论反讽性地刻画了新殖民统治阶级为巩固统治如何通过萨义德所谓的“虚构传统”混淆民众有关社会真实历史的记忆。小说描绘了新殖民政府如何抹黑独立战争,虚构非洲人拥有土地及“茅茅”战士的历史,旨在探索统治当局“虚构历史”背后的真相,解构西方的话语权威,继而为非洲的历史发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