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现实主义问题现实主义理论和“写本质”论有的论者认为,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就是“写本质”的要求。“写本质”的理论探讨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代,当人们在艺术创作上还停留在摹写现实的认识阶段时,正是“写本质”思想、理论的初级阶段。而“写本质”要求的发展“新阶段”则是以恩格斯提出“真实地描写现实的关系”“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  相似文献   

2.
文学应该是真实的领域,现实主义文艺的写真实传统必须恢复,这是文学艺术经过三十年艰难曲折的历程之后所得出的重要经验教训之一。然而,在强调“写真实”的同时,又应怎样对待“写本质”这个创作口号呢?文艺如何才能真实地反映社会主义现实生活的本质?就具体创作来说,又应怎样看待生活现象与生活本质的关系?毫无疑问,这些问题的解决对于繁荣社会主义的文学事业,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在我国的认识论研究中,出现了一种主体性倾向,即只是从主体方面考察认识论的倾向。在这种倾向的影响下,一些人主张用“选择论”、“建构论”代替唯物主义反映论。他们宣称,“反映”这一概念只是突出了认识的客观性,没有肯定认识的主体性。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是对唯物主义反映论的不同形态缺乏应有的认识,抹杀了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与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的本质区别。因此,有必要考察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历史发展,以澄清理论是非。  相似文献   

4.
关于“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的含义,国内学者有不同理解.“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不能按通常语义去理解,作为与旧唯物主义立脚点“市民社会”相对应的概念,它指一种特殊的社会形态,这种社会形态不是现实的而是未来的,反映了马克思心目中理想的社会,即以共产主义为标识的公有制社会.“立脚点”在这里不能理解为新唯物主义的理论基础或逻辑出发点,而应理解为新唯物主义的政治立场.马克思在《提纲》第1条中已经明确表达了他的理论立脚点——实践,他在第10条要表达的是这个理论的实践取向,由此引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的著名论断.  相似文献   

5.
近两年来对文艺的真实性展开讨论,提出了文艺要不要反映现实生活的本质的问题。持肯定意见的认为:“写本质”的要求是马克思主义“明确提出”来的,在整个文学艺术领域里“是一个有普遍意义的原则”。持否定见解的认为:“赤裸裸的‘本质’的概念,根本就不是美学范畴的东西;它不是文学艺术的对象,因此也无权进入文学描写的领域”,宣布应该“蔑视‘本质论’这面遮羞布”。对于理论上这种根本性的的分岐,探讨一下“文艺通过形象反映现实某些本质方面的要求”在世界观上究竟是否符合唯物辩证法,在艺术实践上是否符合艺术规律,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6.
刘军  杨辉 《北方论丛》2012,(6):129-134
近百年来,学术思潮正在由实体论走向关系论.实体论有两种观念即自一动观和互一动观,其基础是要素一集合观,该观念未能“真实地”描述现实世界;关系论来源于“交一互观”.关系论坚持交一互作用、过程优先、关系视角、去物化以及涌现性五个原则,其意义在于接弃实体论的思维方式,揭示“世界就是动态的关系网”.关系层次的划分以及深层“潜蕴性关系”的把握,是关系研究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7.
近几年在关于认识本质问题的讨论中,有一些论者对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提出批评或质疑,有人甚至提出用选择论、重构论、创造论、建构论取代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显然,这是由于不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反映范畴及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的科学内涵,把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混同于旧唯物主义反映论。因此,深入探讨马克思主义的反映范畴及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基本特点,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一、马克思主义反映范畴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是在克服了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的缺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一方面继承了旧唯物主义反映论坚持唯物主义的立场;另一方面又批判了旧唯物主  相似文献   

8.
有一种观点认为:“现代主义”的文学艺术,是物质生产现代化的必然产物和必然趋势。所以,中国要实现物质生产上的现代化,文学艺术就必须走现代派的道路。并强调指出,现代派文艺是“现代人”创造的“现代化”艺术,是“紧紧地随着时代、世事等不断变化,反映现代世界的观点和态度”的。甚至说,不管什么社会,只要出现了现代化的物质建设,就必然产生现代派的文学艺术——这是规律,西方如此,我们也如此,谁也抗拒不得。这种观点的立论基础,显然是把文艺创作看成生产力的直接的、对应的反映了,因而从根本上违逆了马克思主义文艺论的基本原理,违逆了文学艺术创作和发展的内在规律。  相似文献   

9.
祁志祥 《人文杂志》2007,(2):98-103
本文从古代文论中的“真幻”关系说入手,结合具体实例,系统总结、剖析了中国古代文学的艺术真实观。与西方文学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懂得自觉地运用想象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进行虚构创造不同,中国古代文学作为外延极为宽泛的杂文学,其艺术真实则呈现出比较复杂的情况。在书籍谱录之类的应用文、策论奏议之类的论说文以及历史著作中,基本不存在艺术虚构问题。古代文学的艺术虚构和夸张及其产生的艺术真实问题,集中体现在诗歌辞赋和小说戏剧中。本文在中国古代诗歌辞赋和小说戏剧艺术真实观的历史行程中分析其内涵和意义,对于认识中西文学艺术真实论的异同,建构当下的文学艺术真实论不无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正> “写本质”这一文学创作理论,五十年代初期,在我国就开始流行。近几年,文艺界又开展了热烈的讨论。这的确是文学创作和批评中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正确地认识和对待这个问题,会有力地促进和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繁荣和发展。在学习过程中,有点零星的想法,谈出来希望能得到有关同志和专家的指正。文学要不要“写本质”?应写什么样的“本质”? 在“写本质”问题的讨论中,有人提出这样一种意见:“作为艺术范畴和艺术描写对象的只能是‘人的本质’即社会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感性的有机整体,而不是什么‘社会本质’的概念。”“社会本质”是“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这便是说,文艺只能写“人的本质”,不能去写人的“社会本质”。理由是“人的本质”是具体的,而“社会本质”则是抽象的。我以为这种说法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1.
本位、西化与1935年文化论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位文化”与“全盘西化”是 1935年文化论战中各执一端的两种思潮。“本位文化”论的官方意识形态背景十分明显,但并不能脱离思想界整体西化的现实;而“全盘西化”论反映了自由知识分子与官方思想统制的疏远和背离,却并未丧失民族主义立场。因此这一论战更多地显示出“西化背景下的本位”和“民族立场上的西化”的复杂矛盾。  相似文献   

12.
论中国人"比德"的审美情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彤 《人文杂志》2002,(5):122-125
“比德”是中国人重要的审美情趣 ,它体现在历代的文学艺术作品中 ,推动了中国历代文学艺术始终沿着一条健康的道路发展 ,这也正是“比德”作为中国人一种重要的审美情趣历经几千年沧桑变迁却未发生质的变化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13.
社会为文学艺术家提供创作素材,文学艺术家为社会塑造典范。文学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又给生活以积极影响。 文学艺术是客观现实生活在作家头脑中的反映。文学艺术是一种社会现象,又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可是,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的文学艺术和客观社会生活的关系问题,却历来众说纷纭。文学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反映这一命题,几十年来已经成了左右我国社会主义文坛的定论。然而,前几年,又有人“犹抱琵琶半遮面”地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所谓的“新探索”,  相似文献   

14.
冯毓云 《北方论丛》2022,(3):94-105
21世纪文学理论重新兴起,但它不是重拾18世纪确立的、19世纪占据主导地位的美学所奠基的文学艺术原则,而是要建构一种能够反映当代文学艺术发展诉求的文学理论,这就面临着文学理论改造的历史使命。文学理论的改造要破除理论的绝对性,建构相对性,实现由“文学价值”的语义阐释转换为“文学价值的判断”;借鉴微观政治学和法国年鉴学派的学术成果,实现大理论与小理论并存互补的态势;在文学理论概念的塑形与重组上,要破除单一性、精确性和恒定性,注重概念的历史性、反思性和生成性,回应社会现实和理论现实涌现出的新问题。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日本社会出现了一股“新民族主义”思潮,它鼓吹民族优越论、美化侵略战争、追求政治大国的目标,力图修改和平宪法,并不断地推动着日本的政策走向右倾,危害着亚太地区的安全。究其产生原因不外乎四点:独特的日本文化是其产生的历史根源;长期的泡沫经济、日趋右倾的政党政治、国际形势的变化是其形成的现实原因。我们必须采取措施抑制其泛滥,警防日本偏离“和平与发展”的航向,向前越走越远。  相似文献   

16.
论新旧唯物主义与市民社会和人类社会的关系邓建宏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中,马克思通过对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旧唯物主义的批判,建立了自己的新唯物主义。他对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称为“直观的唯物主义,即不是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①...  相似文献   

17.
1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立足于批判的、革命的实践活动,从总体上反映了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根本特征的唯物主义哲学,是对唯心主义和旧的直观的唯物主义实现了超越的崭新的哲学,即实践的唯物主义哲学。 马克思在1845年春天所写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实际上就是一个关于实践的唯物主义哲学的基本纲领。恩格斯把这个提纲看作是“作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我们认为,所谓新世界观,实际上也就是实践的唯物主义。在这个提纲中,马克思明确地把“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同旧的直观的唯物主义对立起来,突出强调了“革命的”、  相似文献   

18.
王夫之代表了中国古代哲学中佛教批判的最高水平,他系统、全面而又比较深入仔细地分析批判了佛教的空论、缘起论、心性论和认识论等内容。这种批判,一方面反映了唯物主义哲学的战斗性和理论敏锐性,但另一方面也暴露了旧唯物主义在理论思维方面的某些不足。因而分析这种批判,比较中国古代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种哲学的理论差异和思维方式差异,可以很好地总结理论思维的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19.
于茀 《北方论丛》2010,(4):41-43
在西方美学史上,继柏拉图的艺术否定论之后,黑格尔的艺术解体论又是一桩令人费解的公案.一般认为,黑格尔的艺术解体论是黑格尔体系的结果.但是,事实上,在黑格尔<美学>中,还指出了更具体更深刻的现实原因,那就是"偏重理智"的时代不利于文学艺术的发展,在这样的时代里,文学艺术也沾染上"抽象思考"的风气,文学艺术与科学争夺同一块领地,是文学艺术衰退的重要根源.  相似文献   

20.
我们的哲学教科书一直采用的真理定义,是从苏联引进的两个明确概念的系列:“真理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们意识中的正确反映”。近年来,学术界曾不断有文对这一真理定义提出质疑,但都不是对“正确反映”这种明确概念的形式逻辑提出意见。实质上“正确反映”论并未脱出旧唯物主义的形而上学巢臼,是从亚里士多德的“每一事物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