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论鲁迅杂文的审美机制》从审美视角、审美核心、审美形态三个角度对鲁迅杂文进行了全新的评价。  相似文献   

2.
在女性创作中,充斥着大量变态心理描述,这种描述是一种极端边缘化陌生化的言说方式,必以其新奇强化着审美趋动;表现变态心理,通过对女性欲望、女性性心理的刻划或对男女两性性关系的描绘,突破禁忌,建构独特的个体精神世界;同时,突破由中国古典文化积淀而成的传统文学的美学规范——和谐与平衡,化丑为美,这便是对变态心理之审美效应的艺术解读。  相似文献   

3.
编辑活动是一种社会化的精神生产活动。它以出版物作为传播媒介,其社会职能:不仅要宣传思想,而且还要传播科学文化知识,满足人民群众精神生活中的多方面需要。因此,它不可能超越现实社会各种条件的制约。由于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乃至阶  相似文献   

4.
<正> 江泽民同志号召我们,要进一步“学习鲁迅,宣传鲁迅”,继承和发扬鲁迅精神。鉴于近年来,文艺界有些人单纯强调文艺的审美意义,而否定其功利性。本文就鲁迅审美的功利观,作一些研究和探讨,想必会对我们有所启示和教益。 鲁迅的美学思想博大精深,非常丰富。美的功利观,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5.
一、忆旧:鲁迅小说中的人生回视及自我评价忆旧情绪在许多文学作品中出现过.这一“回视现象”成了作家们对过去人生道路的缅怀.愈是人到中年,来自社会的和生活的压力愈让人记起未曾涉世的浪漫和涉世不深的豪放,细读鲁迅先生的作品,不难发现,鲁迅先生在深刻解剖社会的同时。对自己过往的人生道路也不时回顾.“年代久远常常使最寻常的物体也具有一种美。[1],浓厚的怀旧情绪在《故乡》、《社戏》、《在酒楼上》等许多个说中散发出来.很平常的物事,随时光的流逝,变得十分美好起来.浓郁的回忆感染着读者,使人不由自主地沉缅于往日…  相似文献   

6.
一审美属性在本质上是价值属性。作家或艺术家只有自己观照和体验审美对象的时候,才能获得自己的审美价值。而作者的“观照”与“体验”,都带有自己的理智,因此,审美价值无论如何离不开作者的审美趣味和审美理想。一个作者的审美趣味往往是根据自己的感情,在审视感知不同的对象或现象时,所发生喜爱或厌恶之情,从而确定它的审美价值。审美理想是比审美趣味更自觉的一种审美评价。一个作家或艺术家总是通过自己的审美理想来评价它的审美对象的。鲁迅的审美理想是“来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以“引起疗救的注意”。他的审美  相似文献   

7.
德国艺术家莱辛曾说,文艺家的创作“不是让人一看了事,还要让人玩索,而且长期地玩索。”①这就是说,任何艺术作品都要讲究含蓄、蕴藉。含蓄是一切文艺创作不可缺少的要素。绘画讲究画外之趣,音乐讲究弦外之音,小说讲究婉曲美就是这个道理。鲁迅是一位技艺高超的作家...  相似文献   

8.
审美是一种认识活动,是人对美的事物的反映,这是人所独有的。在审美活动中有感性认识、理性思维、情感活动,这三种认识和心理活动在审美过程中作用各异,缺一不可,三者的有机结合是审美活动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感性认识和理性思维有先行和后继、由浅入深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9.
鲁迅在20世纪20、30年代积极倡导现代版画艺术,并身体力行,编辑、整理了一系列为数不菲的版画集,其强调真实,重视美感,注重“有用”,显示了颇高的审美水准,这不仅给后人留下了极为丰厚的艺术遗产,而且影响和培育了一大批版画艺术家,使版画这一传统艺术样式得以复兴并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0.
鲁迅小说对人物心理尤其是变态心理作了令人惊叹的剖析。本文从独特的视角分析了鲁迅小说人物变态心理的类型和特点,试图阐释其形成原因、独特意义和审美价值。文章指出,社会——文化关系的失调、作家个性心理和审美追求是小说人物变态心理形成的主要因素,它的意义在于对国民劣根性作了深层次探讨,从而具有一种悲壮的崇高美和和谐的变态美。  相似文献   

11.
鲁迅写酒     
鲁迅本人长期饮酒,其对酒的认识也比别人深刻,付之笔端,便形成不少对酒的描写和论述。介绍鲁迅在其诗歌、小说、散文中有关酒的描写。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认为,审美认识过程(实际包括审美创造和审美欣赏两个并立的过程),可分为准备、实施、反馈三个阶段。审美认识的动力,就是主体的审美情感需要,这种需要是在长期的审美实践活动中产生和发展起来。文章对审美认识三个阶段的动力机制,分别作了较详具的分析论证。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认为庄子审美心理机制表现为一个由低到高的连续运动过程,它起始于审美主体以“虚静”为中心的审美心理准备,经过审美主体以“坐忘”为特征的精神追求,归于审美主体与“道”合一后以“若化”为表现的最高审美体验。庄子审美心理机制对中国文化有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4.
研究审美对象的发生机制,首先要阐明审美对象发生的三个重要环节,即:人的主体地位的确立,人的感性的解放以及物作为形象的显现。其中,人的主体地位的确立是审美对象发生的前提,人的感性的解放是审美对象发生的中介,而物作为形象的显现则标志着审美对象的完成。  相似文献   

15.
论审美对象的发生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审美对象的发生机制,首先要阐明审美对象发生的三个重要环节,即:人的主体地位的确立,人的感性的解放以及物作为形象的显现。其中,人的主体地位的确立是审美对象发生的前提,人的感性的解放是审美对象发生的中介,而物作为形象的显现则标志着审美对象的完成。  相似文献   

16.
建筑审美活动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和文化背景中进行的, 建筑审美活动的这种历史具体性决定了建筑审美标准的历史具体性。在审美文化学的视野中, 建筑审美标准的辩证法包含在审美冲突、审美分化、审美整合、审美调适等四个机制作用之中。  相似文献   

17.
通过考察变态心理在女性创作中的表现,发现无论弑父、自恋还是同性恋都表现了女性对男性的失望和抗拒.由于女性作家历史上就没有自由书写的权利,当她们用文学来反观自身时,更容易通过变态心理的揭示,对压抑女性的男性中心话语方式予以反抗,因而,女性创作中充斥着大量恋父-弑父情结、自恋-同性之恋等深层心理经验,形成独特的潜意识的书写模式,这为研究者观察女性文本、触摸女性思维提供了独特视觉.  相似文献   

18.
(一) 在近代中国文学史上,还不能找到第二位与鲁迅那样一反传统的审美趣味的文学家。西湖上面的雷峰塔,“映掩于湖光山色之间”,是有名的西湖十景之一,叫做“雷峰夕照”,然而在鲁迅看来,一片“破破烂烂”,唯一的希望就是它快快倒掉。柔媚的小猫,玲珑的叭儿狗,预报吉祥的喜鹊,唧唧啾啾地叫、轻飘飘地跳的小雀  相似文献   

19.
金圣叹在他的小说评点中认为创作真实性格的根据就在于通过对性格发生条件的模拟内省来求得真切体验。这种以体验为关捩的审美心理机制强调人物个性化的思想,重视人物行为主观动机与态度。这种侧重微观、感性的性格理论尽管避免了把人物的生动性化为一堆社会学标签,但是,它也给他的人物性格理论带来明显的唯心论缺陷与不足。  相似文献   

20.
鲁迅的诗歌同他的杂文一样,是匕首和投枪。鲜明的政治主题,特殊的社会效应,除了缘于作品的思想因素外,从美学意义上说,鲁迅诗歌融和了清峻刚健的风骨美、朴质炽烈的情感美、精幽致雅的文采美三种重要的审美特征,产生了极高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