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国际减排压力要求必须发展低碳经济。基于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提供的中国(进口)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通过结构分解考察10种因素对中国1995—2009年碳排放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995—2009年我国碳排放出现大幅增长,从2721.51百万吨(Mt)CO2增至6213.38Mt CO2。在国内影响因素方面,能源密集型部门的碳排放强度下降在整个研究期间对碳减排的贡献最大,而国内最终需求规模扩张对碳排放增加的贡献最大,其他因素的影响相对较小。在贸易方面,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出口规模的扩张大幅增加了中国的碳排放,而出口结构、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进口替代效应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2.
基于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WIOD)1995—2009年投入产出表和能源账户数据,运用出口总额分解框架对总出口数据进行分解,得到中国出口增加值。运用投入产出分析法,测算得到中国出口贸易隐含碳。分别用增加值和隐含碳衡量光电设备制造业出口的经济利益和环境成本,并构建单位国内出口增加值的国内出口隐含碳指标,将其与美国进行比较,并对中美该差异因素进行分解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光电设备制造业出口的增加值总体呈增加趋势,美国该部门的增加值在波动中略有上升;中国光电设备制造业国内出口隐含碳在研究期呈现“下降—上升—下降”的波动趋势,美国呈现显著的下降趋势;中、美两国光电设备制造业单位国内出口增加值的国内出口隐含碳指标数值均呈下降趋势,且中国显著高于美国;中、美该行业单位国内出口增加值的国内出口隐含碳排放差异在研究期内下降,LMDI分解结果表明,这一差距主要是由碳排放系数效应、增加值系数效应和投入产出结构效应带来的,且后两项在2005年之后驱动效应增大。  相似文献   

3.
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是区域间气候变化谈判面临的重要问题。为了研究区域出口商品中隐含的碳排放及其增长的驱动因素,通过基于投入产出表的嵌套的结构分解分析(SDA)模型,测度能源消费结构等九个因素对出口贸易隐含碳变化的作用,并以江苏省为背景进行应用研究。结果表明:与1997—2002年相比较,江苏省在2002—2007年出口贸易隐含碳迅猛增长,出口结构变动、最终需求扩张及出口规模扩张是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增长的主要因素,而能源使用效率的改善则是减少隐含碳排放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垂直专业化是当前国际贸易发展的重要特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国家(地区)间的垂直专业化程度逐步提高。通过构建基于垂直专业化的对外贸易隐含碳测算模型,利用可比价全球投入产出表测算并分析中国1995—2009年的对外贸易隐含碳;考虑到各国的技术异质性,使用各进口国本国的碳排放系数测算中国的进口隐含碳,以求测算结果更加准确。研究结果表明: 1995—2009年,中国参与国际分工的垂直专业化程度逐渐增强,中国为生产出口产品排放了大量的CO2。中国对外贸易隐含碳在整体上逐渐增加,其中出口隐含碳从1995年的502.12百万吨增加到2009年的2 398.96百万吨;进口隐含碳从1995年的141.14百万吨增加到2009年的1 423.7百万吨,净出口隐含碳从1995年的360.96百万吨增加到2009年的975.26百万吨。从分行业的情况看,纺织业和光电设备制造业等部门是隐含碳的主要净出口部门;采掘业和建筑业等部门是隐含碳的净进口部门。中国的对外贸易隐含碳呈现失衡状态,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一方面,中国为对外贸易隐含碳的净输出国;另一方面,中国出口贸易隐含碳占出口产品总含碳量的比重一直高于中国出口产品中国内增加值的比重。  相似文献   

5.
利用MRIO模型对我国大陆地区31个省(市、区)在2002-2011年间的农产品贸易隐含碳排放进行了测算,结果发现:我国农产品出口、进口隐含碳排放量总体均处于增长态势,且后者增速较之前者更快;农产品净出口隐含碳排放逐年降低,自2003年开始成为碳排放污染转出国;我国农产品隐含碳排放与净出口隐含碳排放较大的省份大多位于东部地区,而中西部地区的隐含碳排放量相对较小。继而采用LMDI因素分解方法,进一步分解农产品出口隐含碳排放的影响因素有结构效应、技术效应和规模效应。最后提出优化农产品的进出口结构;全方位监管“隐性”碳排放的国际转移;设定区域农产品生产环境规制级差,实施区域碳转移补偿制度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对于在国际贸易中产生的隐含碳的相关研究正日益受到关注.运用投入产出法测算了天津市1991-2011年的工业出口隐含碳,为了考察天津市工业出口隐含碳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选取了天津市1991-2011年GDP、能源消耗、出口额相关数据与工业出口隐含碳排放进行了协整检验与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结果表明:随着经济的增长,天津市工业出口隐含碳呈逐年增长趋势;天津市GDP、能源消耗、出口额之间存在协整关系;能源消耗、出口额是隐含碳排放的Granger原因,经济增长GDP不是隐含碳排放的Granger原因,出口额是经济增长GDP的Granger原因.最后针对以上分析结论,提出天津市工业低碳转型升级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通过构建环境投入产出模型,采用WIOD数据计算1995—2011年中国农业贸易净出口隐含碳与碳减排指数,考察中国农业贸易的碳减排效应,并基于贸易逆差的视角分析未来农业贸易的碳减排趋势。研究表明:中国农业贸易从隐含碳净出口地位转向净进口地位,表明农业贸易有利于降低国内碳排放水平;与不存在贸易往来相比,中国在1995—2011年通过开展农业贸易可以降低农业29.14%的CO2排放量,但减排效应呈现减弱趋势;中国农业贸易未来仍将存在碳减排效应,且减排作用也将保持在较高水平,有利于缓解工业贸易增长带来的污染加剧问题。  相似文献   

8.
利用改进了的投入产出模型,在"生产-消费"双重负责制视域下分别计算2002、2005和2007年我国贸易隐含碳排放量及其差额即碳损失值,并计算具体部门的碳损失情况。结果表明,两种角度下我国隐含碳排放都有了明显的增长,碳损失值也变化巨大:由2002年的1.75亿吨增加到2007年的5.41亿吨,增长了3倍之多,其中,2007年高耗能行业和出口制造业所产生的碳损失占总碳损失的75.8%。因而建议从消费者负责制视角重新界定碳排放的责任,为我国在国际气候谈判中争取更多的主动权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全球价值链为气候谈判与国际贸易提供了新的视角。文章从最终需求角度对我国碳排放的部门和国别结构进行追溯,结果表明:我国生产碳排放从1995年的2664百万吨(M t )增加到2009年的5907 M t。从部门结构来看,我国国内消费和出口碳排放主要集中在“S17电力、燃气和水生产和供应业”等高耗能高排放部门,但随着我国出口结构的改善,高排放部门隐含碳出口比重有所下降。从国别结构来看,欧盟和美国对我国进出口隐含碳的影响在下降,印度、巴西等新兴经济体的影响在上升。虽然目前我国隐含碳进口远远少于隐含碳出口,但增长幅度却大于隐含碳出口。从长期趋势来看,如果在国际气候谈判中过分强调国外消费的增加是我国碳排放增长的一大主要原因,可能对中国不利。  相似文献   

10.
利用非竞争型投入产出模型,根据2000年与2005年的分行业数据,测算出我国出口和进口产品中的隐含碳排放量,显示我国碳排放净输出国的地位。利用贸易隐含碳排放数据,构建"生产者和消费者共同负责"的碳排放核算框架。结果表明,从总体上看,"生产者和消费者共同负责"下核算的我国碳排放总量小于"生产者负责"原则的碳排量,大于"消费者负责"的核算值,且更接近于"消费者负责"原则下的碳排放量。从行业部门看,各行业在三种核算原则下的碳排放量变化规律存在差异。因此,根据"生产者和消费者共同负责"原则下测算的碳排放量制定我国减排目标,对我国更加公平,也为贸易隐含碳的责任分配和实现节能减排目标提供了新思路和新途径。  相似文献   

11.
采用环境投入产出模型,测算了2002、2005和2007年我国进出口隐含碳排放量并对相应的贸易结构进行了优化分析。我国是国际贸易中的碳污染转入国,且隐含碳排放主要集中在机械设备和金属产品制造业等少数几个高隐含碳排放产业,而这样的贸易结构不利于降低碳排放。为改善现有的贸易结构,给出以下建议:鼓励发展碳污染转出产业以及因贸易而存在少量碳污染转入但顺差额较高产业的贸易;限制因贸易而导致大量碳污染转入且顺差额较低甚至是逆差产业的贸易。  相似文献   

12.
以2002、2007和2012年投入产出数据为依据,计算了我国木质林产品行业的隐含碳排放,并应用LMDI分解法对木质林产品行业的隐含碳排放变化影响因素进行了动态分析。结果显示,我国隐含碳排放量呈上升趋势,木质林产品行业的隐含碳排放主要用于出口产品使用,中间产品消耗的碳排放水平比较高,在碳减排方面存在较大的空间。木质林产品行业隐含碳排放的拉动因素按其促进效应的大小依次为:经济产出、人口规模和能源结构,能源强度则是抑制木质林产品行业隐含碳排放增长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陕西省碳排放因素分解与碳峰值预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采用基于投入产出法的结构分解模型(IO-SDA)分产业、分时间段从整体状况研究了陕西省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并分别分离出每个因素对碳排放所做出的贡献。研究结果表明,1997-2012年流出扩张效应、投资扩张效应和投入产出系数变动效应是碳排放量增加的最主要因素。流入替代效应、能源消费强度变动效应是减少碳排放量的最主要因素。工业是碳排放量增加的主要部门,占整个碳排放量的93.6%。情景分析法以及蒙特卡洛模拟法对陕西省的碳峰值进行预测表明,碳峰值大约出现在2030年。最后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利用Eora多区域投入产出数据库,在增加值贸易核算框架下测算全球189个国家(地区)之间的贸易隐含碳进出口情况,重点讨论发展中国家(地区)和发达国家(地区)增加值贸易隐含碳排放的流动趋势与行业特征.研究发现:1)发达国家(地区)是全球主要的增加值贸易隐含碳净进口地,而发展中国家(地区)则是主要的增加值贸易隐含碳净出口地,2000—2015年发展中国家(地区)增加值贸易隐含碳净出口量不断增长,2015年发展中国家(地区)的增加值贸易隐含碳净出口量占全球增加值贸易隐含碳净出口总量的95%左右.2)中国、印度、俄罗斯、南非、阿尔及利亚、哈萨克斯坦等发展中国家(地区)对美国、日本、德国、英国、新加坡、法国等发达国家(地区)的隐含碳净出口比重在50%至90%以上.3)从行业上看,发展中国家(地区)对发达国家(地区)的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增加值贸易隐含碳净出口均主要集中于电、煤气和水,石油、化工和非金属矿物产品,运输业,采矿和采石,电气机械等行业,主要行业的中间产品增加值贸易隐含碳净流动多数高于最终产品.发展中国家(地区)替发达国家(地区)承担着全球主要的碳排放生产者责任,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隐含碳流出国,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低碳发展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5.
准确识别与评估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对确立正确的减排方向十分重要,而地处民族地区的贵州,集欠发达与生态脆弱于一体,影响碳排放的因素更为复杂,这为其坚守生态与发展两条底线带来巨大挑战.因此,本文基于1997年、2002年、2007年和2012年贵州投入产出表,构建起LMDI模型,把影响贵州产业部门隐含碳排放的因素分解为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强度效应.实证结果得出如下结论.从总体上来看,规模效应对隐含碳排放增长起着明显的正向作用,碳排放强度和产业结构对隐含碳排放的影响不是特别明显.从27个产业部门来看,所有部门规模效应的贡献值均为正值,结构效应和强度效应的贡献值有正有负.从三次产业来看,规模效应的贡献值始终为正,结构效应的贡献值有正有负,除在1997—2002年所对应的碳排放强度效应为正外,其余时间段均为负.  相似文献   

16.
基于投入产出分析方法,分析欧盟对我国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征收碳关税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碳关税的征收将会对我国出口贸易造成严重的影响,部门出口贸易额大、碳排放强度高是负担碳关税比较大的主要原因,被征收的碳关税主要集中于少数部门,碳关税的征收会直接影响这些出口部门企业的生存。因此我国应加快转变出口拉动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到消费拉动型,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增加一次能源消费中清洁能源的比例,以及限制关键高排放部门的出口来应对可能出现的"碳关税"。  相似文献   

17.
【目的/意义】“双碳”目标下准确测算我国内资和外资企业的碳排放及其驱动因素,有助于合理界定我国的碳排放责任和实现外资与环境的共赢发展。【设计/方法】基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发布的跨国企业活动数据库,运用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及结构分解法对中国内资与外资企业碳排放进行了测算和分解。【结论/发现】研究期间我国10%~15%碳排放来源于外资企业,生产责任原则高估了中国的碳排放责任;外资进入对我国内资企业碳排放的拉动效应不显著;高碳行业煤炭消耗碳排系数下降显著抑制了内外资企业碳排放的增加;国内内资最终品需求和外资最终品出口显著促进了内外资企业碳排放的上升。总之,清晰界定我国的碳排放责任,促进内资与外资企业碳减排合作和降低煤炭为主的化石能源消耗是实现“双碳”目标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利用改进的环境投入产出模型,对1998-2007年我国对外贸易中的碳排放成本进行定量核算。研究表明,我国进出口贸易引起大量的隐含碳排放,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隐含碳排放量大幅度增加,贸易碳成本急剧增加。对2002年和2007年的21个部门的贸易净出口隐含碳分析,可知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化学工业等部门是造成我国隐含碳顺差的主要部门。针对我国贸易碳成本问题,应从能源结构及贸易结构两个层面制定相关节能减排的政策。  相似文献   

19.
在碳中和目标下,实现经济增长与节能减排的双赢至关重要。本文利用2000—2014年中国47个行业的数据探究全球价值链升级对中国出口隐含碳排放的影响,并进行异质性分析及规模、技术和结构效应的调节机制检验。结果表明,全球价值链升级能够显著降低出口隐含碳排放。全球价值链地位的提高有助于减少出口隐含碳排放。相比后向参与度,全球价值链前向参与度提高对出口隐含碳排放的促进作用更弱。上述结论在考虑内生性问题及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异质性分析表明,相比服务业和非污染密集型行业,制造业和污染密集型行业参与全球价值链活动对出口隐含碳排放的促进作用更强,但全球价值链升级能够更加明显地抑制其出口隐含碳排放,对冲参与全球价值链促进碳排放的消极影响。此外,规模效应和结构效应会显著增加出口隐含碳排放,但不会明显抑制全球价值链升级的减排作用。技术进步对出口隐含碳排放的作用不仅体现在降低碳排放的直接影响,而且能够产生放大全球价值链升级减排作用的调节机制。本文的研究结论为促进全球价值链升级、加快实现减排目标提供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20.
经济贸易的低碳化发展趋势为福建省外贸结构优化提出了新的课题。利用单区域的投入产出模型,估算福建省各对外贸易产业的完全碳排放系数及隐含碳排放量;并基于福建外贸结构中少数贸易部门占据了大部分的隐含碳排放、对外贸易偏向于隐含碳高排放产业的实证结果,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