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说《还乡》(The Return of the Native)发表于1878年,许多批评者认为《还乡》是哈代悲剧创作的真正开端,因为从这部小说开始,哈代一改先前那种歌颂田园生活、抒发田园理想的风格,转而去描写农民的悲剧命运,人与自然、社会之间的冲突和斗争,同时也开始对产生这种命运的因由倾注了大量的思考。然而先前的评论大都从当时社会的经济、政治、道德、风俗的变化对人物命运的影响这个角度来阐发这一问题,本文则试从另外一个角度———神与人的关系,对这部作品进行解读,以发现哈代浓厚的基督教情结。  相似文献   

2.
哈代的小说几乎都是恋爱与婚姻的悲剧,这些悲剧往往与社会道德观念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反映了作者对于道德价值的取向问题。哈代的最后两部杰作《德伯家的苔丝》和《无名的袭德》发表后,在舆论界引起了轩然大波,遭到评论家和社会道德家的猛烈抨击,因为在这两部书中,哈代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通过爱情和婚姻表现出来的思想和行为同世俗眼光中的道德观念是背道而驰的。"[1]在《苔丝》出版时,哈代"以挑战的姿态在书中加上一个副标题:一个纯洁的女性",难怪批评家莫布雷·莫里斯谴责其"情节上虚伪和道德上不健康"[2]。但另一方面,也有…  相似文献   

3.
小说《还乡》出版于1878年,是哈代自1871年发表第一部小说《计出无奈》以来的第六部小说。但许多评论家通常把它看成哈代的第二部重要小说,第一部他们认为是1874年出版的《远离尘嚣》。《远离尘嚣》是哈代的成名作,也代表他创作上的一个转折点:表现了作者创作上由喜剧向悲剧过渡的开始,《还乡》的间世基本上完成了这一过渡。“《还乡》是哈代持久的悲剧创作中的第一次全面尝试”。循着这条路线,在以后的十七年中,哈代为他的读者创造了一个独具特色的完整世界,一个充满着复杂矛  相似文献   

4.
小说家兼诗人托马斯·哈代(1840-1928)是促进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发展的卓越大师之一。他在维多利亚时代创作的一系列小说《还乡》、《卡斯特桥市长》、《德伯家的苔丝》、《无名的裘德》等构成了他的“性格和环境小说”悲剧系列。在这个悲剧系列中所展示出的悲剧性形象长廊中,《还乡》中的游苔莎与《德伯家的苔丝》中的苔丝是哈代着墨最多,刻意塑造的两个女性形象。哈代通过她们的遭遇充分揭示出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人物性格对人物命运的深刻影响,从而对资产阶级的宗教、法律和道德对劳动妇女的身心桎梏与残害作了深刻的揭…  相似文献   

5.
在古希腊悲剧和哈代悲剧小说的比较研究中,较常见的是以命运观和人物性格为中心进行对比。可是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古希腊悲剧的核心是情节;哈代也认为对小说而言,情节或者说结构的重要性胜于人物。因此,以情节为中心进行比较研究无疑是最好的选择。在亚里土多德看来,好的悲剧情节必须要有发现或突转,二者是引发观众怜悯或恐惧的关键要素。哈代的悲剧小说中众多的偶然或巧合与其说是古希腊悲剧中命运观的反映,不如说是哈代巧妙地运用了古希腊悲剧情节中的发现或突转。通过对哈代短篇小说《同乡人》的分析,可以印证此观点。  相似文献   

6.
《德伯家的苔丝》德伯家的苔丝(TessoftheD'Urbeviles)是十九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托马斯·哈代(ThomasHardy)的代表作,被认为命运小说的经典之作。这部作品反映了哈代极度悲观的态度,他的这种态度在他其它主要小说中也有所体...  相似文献   

7.
张谷若以研究翻译哈代著称于世,他翻译了哈代的三部小说:《德伯家的苔丝》、《还乡》和《无名的裘德》,被中外文学界誉为“哈代专家”,“哈代的东方知音”。文章从方言对译、注释和翻译目的三个方面对张谷若翻译的哈代作品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8.
试论哈代“性格与环境小说”的生命悲剧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尝试对哈代“性格与环境小说”的悲剧观,即生命悲剧意识,做新的分析。肯定哈代作品的生命悲剧意识源自他对生活的悲剧性感悟和叔本华悲观哲学的后期影响,通过文本分析,阐释哈代对生命个体和人类群体悲剧命运的哲学关照。  相似文献   

9.
《苔丝》原型解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苔丝》原型解码李明吉力一八九一年十一月,英国作家托马斯·哈代完成了他的划时代巨著《苔丝》。小说一经发表,便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尤其是对小说主人公——村少女苔丝的命运,人们议论纷纷,莫衷一是。“这部小说中的女主人公在主要活动展开之前,就经历了一个事件,...  相似文献   

10.
直面惨淡的人生——鲁迅与哈代共、异性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与哈代这两位伟大的文学家与思想家最大的相似之处在于清醒的悲观与深刻的怀疑精神,这在其各自的代表作《阿Q 正传》与《德伯家的苔丝》中有着深刻的体现.当然,鲁迅的悲观更多是现实的、历史的,哈代则更多是哲学上的;鲁迅的笔法是内热外冷的极简约的反语风格,激发读者对现实强烈否定和激烈反抗,而哈代的笔法则是外热内冷的细腻的诗化风格,激发读者对生命保有深广的关怀和理解.  相似文献   

11.
该文就英国小说家哈代的著名小说《德伯家的苔丝》的诗化倾向进行评析。文章从小说的形象创造、景象描写、爱情故事和情节结构四个方面所表现出来的诗意特点逐一辩析论述,从而揭示了该部小说所具有的无穷魑力  相似文献   

12.
哈代的小说,在形态上存在着对其他门类艺术的借鉴、兼容乃至潜移倾向。本文以威廉·阿契尔的"戏剧"理论为根据,着重探讨戏剧艺术在哈代小说结构中的运用。本文作者认为,哈代的小说在结构上存在着对戏剧艺术的借鉴,他的小说结构富有戏剧结构特点。哈代在创作小说的过程中,大量使用了戏剧艺术中的"冲突"、"激变"等技巧,以增加小说的可读性和趣味性,使读者由此获得视觉、听觉和感觉的多重效应。  相似文献   

13.
哈代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的文学巨匠,其小说以其浓郁的悲剧色彩和对现实、伦理、道德、宗教等的抨击而成为批判现实主义的力作。本文从哈代的生活经历对其作品的影响着手,结合当时英国社会背景对其作品的影响,分析了哈代作品的基调和哈代小说的三大特色。  相似文献   

14.
有一种观点认为,哈代的思想与基督教观念格格不入,其立论的依据主要来自《德伯家的苔丝》和《无名的裘德》这两部哈代的力作。其实,这是对上述作品的误读。本文通过对这两部小说的分析,着重阐明:哈代之所以能使维多利亚时代基督教会奉为神圣的道德观、婚姻观露出“吃人”的狰狞面目,恰恰在于他自觉运用了基督教的两面明亮的镜鉴──动机论道德观和“爱人如己”这一最基本的教义。  相似文献   

15.
发表于一八七四年的《远离尘嚣》是英国现实主义小说家哈代的成名作,它不仅代表着哈代早期小说思想和艺术方面的主要特征,而且还同他后来创作的小说有着一定的联系,是我们探索啥代作品的主题、人物、艺术成就等问题不可忽视的一部作品。(1)《远离尘嚣》是哈代“性格与环境小说”的第二部,描绘了这样一个故事:趋向于赤贫的农民加布里埃尔·奥克成了韦瑟伯利农场女农场主巴丝谢芭·埃弗登小姐的佃户。他非常衷心地爱她。可是,巴丝谢芭却醉心于乡村中唐璜式的人物——骑兵中士特罗  相似文献   

16.
哈代的作品中大部分是通过对婚姻、宗教、道德、教育以及妇女解放等问题来对资本主义工业背景下的社会进行批判。《贝坦的婚姻》中讲述了贝妲为了自己的婚姻从与权贵斗争再到妥协的历程,通过小说人物的心理变化,可以让人们感受到贝妲的无奈,同时也体现了哈代的向善思想的发展,让我们对作品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把《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看做是《新小说》杂志的一部分,以民族主义想像入手,并将它与其他"新小说"作互文对读后,认为在小说结构上渗透了吴趼人的道德关怀,以及在对伦理体系崩溃的叙述中隐含了一定的道德批判;并且指出了小说的遁世倾向,这是因为作者暂时觅寻不到正路。  相似文献   

18.
为了深刻探讨哈代创作的悲剧意识,采用了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分析了《裘德》中人物的悲剧命运、情节安排上体现的唯意志论以及悲观的自然意象的悲剧内涵,揭示了作家对残酷社会制度的无奈,希望该研究能够加深对哈代作品内涵的理解。  相似文献   

19.
哈代发表于1895年的长篇小说《无名的裘德》是其最后一部长篇经典之作。通过对此力作的仔细分析和研究,人们可以透过作品看到某种希望、某种精神力量。这种希望和精神力量体现在作家哈代及其小说主人公裘德对事业孜孜不倦地追求的精神上。这种希望和力量也鼓舞读者去寻求一种在逆境中自我拯救、自我解脱的方法;去创造人类未来最美好的生活和幸福。这也是裘德和哈代的精神永生之所在。裘德和哈代都是生活的强者,都是永不言败的勇士,都是对生活充满希望的乐观主义者。  相似文献   

20.
从托马斯·哈代的代表性小说《德伯家的苔丝》中主要人物苔丝的悲剧人生 ,进而可以认识哈代小说中强烈的悲剧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