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供实验用)》第一次将“简易逻辑”列为高中数学的必修内容。在这一单元的教学过程中,不少师生为两个普遍性的难点问题所困惑:问题1p:平行四边形的两条对角钱相等;非p:平行四边形的两条对角线不相等。“p”与“非p”都是假命题,岂不与“非p”形式复合命题的真值表相矛盾吗?问题2p:被5整除的正整数的个位数是5;q:被5整除的正整数的个位数是0;p或q:被5整除的正整数的个位数是5或0。p与q都是假命题,而“p或矿却是真命题,岂木又与“P或寸’形式复合命题的真值表相矛盾吗?对于上述两个问题,…  相似文献   

2.
关于传统逻辑的公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逻辑的公理不是传统逻辑的三段论的公理,也不是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和充足理由律,还不是亚里士多德系统中第一格的两个全称式。传统逻辑的公理应具有自明性、不矛盾性和独立性。“并非p”、“p并且q”、“p或者q”、“如果p则q”、“当且仅当p才q”这5个基本命题形式是作为经典逻辑理论出发点的命题形式。它们之所以具有公理的性质,是因为人们在长期的经验中没有发现以它为前提衍生出假结论的事例。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有人根据自然语言表达的丰富性或己知前后件之间在事实上的条件关系,把“如果p,则q”看作是既可以表述充分条件的假言命题形式,也可以表述必要条件的假言命题形式。并且认为,在汉语中必要条件的假言联结词“只有……才……”和充分条件的假言联结词“如果……则……”都可以兼作充分必要条件的假言联结词等等。所以,  相似文献   

4.
本文所说的复杂语句是专指多重复合命题的自然语言表达式。目前国内对于多重复合命题的研究甚少,对于复杂语句的深层逻辑结构的研究尚未深入,下面仅抗几个风体问题报出不太成熟的看法,希望能有助于对问题的探讨。一、复杂语句的逻辑分析要反映复杂语句内部组合的层次性大家知道.复合命题是包含着其他命题的自题,被包含的命题叫支命题,支命题可以是简单个题,也可以是复合命题。多重复合命题的“重”即层次,多重复会命题就是指具有多个层次的复合命题.所谓多个层次.则指除去一个以外的,有两个以上的层次。比如:你是这么讲的,他是…  相似文献   

5.
一、断言逻辑的基本思想 “断言逻辑”的目的是要把关于断言者和他(们)所断言的命题之间的逻辑关系的理论系统化。这里所谓的“断言者”不必是一个人,可以是共同作出断言的一群人,也可以是一份文献,或一个抽象的演绎系统。当然,作出断言的最终还是人,因为文献是人拟就的,系统是人构造的。“被断言的命题”则是指用语句(陈述句)表达的意义实体。每一命题都是或真或假的。至于“断言”,不妨说,它是断言者与其所断言命题之间的一  相似文献   

6.
科技英语翻译的首要目标是准确 ,但也不可唯“信”而不“达”不“雅”。科技英语的文体特点决定了其“达”是行文严谨 ;而“雅”则是语句简练、通顺。本文就逻辑关系、汉语语言习惯和使用行话三个方面来探讨如何做到科技英语翻译的“达”和“雅”。  相似文献   

7.
论“简”、“达”、“雅”与科技翻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科技英语翻译的首要目标是准确 ,但也不可唯“信”而不“达”不“雅”。科技英语的文体特点决定了其“达”是行文严谨 ;而“雅”则是语句简练、通顺。逻辑关系、汉语语言习惯和使用行话是科技英语翻译臻至“达”、“雅”境界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8.
3 1 3 选言命题刚才的例子要得到最后的答案,必须掌握关于选言命题的逻辑知识,而解绝对值不等式| 3x + 5| >8,也同样要用到这部分知识。在这一段中,我们还将举出一些与选言命题有关的、在数学中经常遇到的例子,以说明选言命题的逻辑知识在数学中是不可忽视的。选言命题也含有两个支命题p、q它的结构形式是用联结词“或者”把两个支命题联结在一起,得到“p或者q”,这样就得到了选言命题。选言命题所表达的内容就是反映对象可能出现的两种情况,其中每一种可能的情况是由它的一个支命题来反映的。比如“动点P在⊙O上或者在⊙O内”就是个选…  相似文献   

9.
一、界说 1.1 受事主语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受事主语句指凡是主语是其后面的谓语动词的受事的句子,其中包括带“被”字的受事主语句(如“他被领导批评了一顿”)和不带“被”字的受事主语句(如“杯子打碎了”),狭义的受事主语句则仅指不带“被”字的受事主语句。我们要研究的是狭义的受事主语句,下文所讲“受事主语句”即指狭义的。 1.2 带“被”字的受事主语句应该说与西方语言(如英语)中的被动态是同样的句子类型,只不过汉语用一个表示被动的介词“被”来表达这种浯法意义,而西方语言则  相似文献   

10.
什么是文学史或文学史是什么,即“p是q”的命题是难以回答的,甚至是不可能回答的:这一方面是由于文学史具有一个永远只可接近而不可穷尽的本质,另一方面,每一个文学史家总是以各不相同的兴趣,理想,愿望乃至偏见在谈论文学史。尽管如此,我们却不可能摒弃这种命题形式,否则,我们将对“历史是文献”或“历史是事实”之  相似文献   

11.
真和假两个概念在逻辑学中有不同的含义:一是在命题的特征中它们表达主体对客体的认识是否和客观实际情况相一致的问题;二是在同素材的四种性质命题A、E、I、O之间的真假制约关系中,它们表达主体对任何一个性质命题的赞成或反对从而相应的就是对其他三种命题的反对或赞成;三是在复合命题中,复合命题的真假是指肢命题的真假是否反映了由于逻辑联结项的不同所形成的不同逻辑关系的正误。  相似文献   

12.
对于复合命题直接推理问题,传统形式逻辑虽然作过一些研究,但未能形成类似三段论那样一个完整的推理系统。现代数理逻辑所构建的命题演算公理系统虽然可以涵盖复合命题直接推理的一切有效式,但也未能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复合命题直接推理的完整系统,而且,对于初学者来说,命题演算系统的公式、公理、推演规则远离自然语言,缺乏直观性,推演过程也过于顼琐复杂,难以迅速准确地推导出所需的结论。笔者曾在《复合命题之间的真值关系及其直接推理系统初探》一文中对此作了初步的探讨。现在看来,原文所列的公式系统不够完全,且过于顼琐,难记难用。本文采用新的思路,尝试构建一个与自然语言相近的,直观简便,具有一致性和相对完全性的复合命题直接推理图式化系统(以下简称ZT系统),就教于同行专家。 一、ZT系统内容的基本规定 ㈠、初始符号 1、命题变项:p,q,p_1,q_1,p_2,…; 2、联结词:┌,∧,∨,→,←,←→,∨; 3、左右括号:(,)。 ㈡、公式的形成规则 1、一命题变项是一公式;  相似文献   

13.
当代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怎样用有限的格式去说明繁简多方,变化无尽的语句,这应该是语法分析的最终目的,也应该是对于学习的人更为有用的工作。”[1]吕老这里说的“格式”,当然是泛指语言中所有的语句结构模式——包括一般的语句结构模式,也包括在一般语法规则之外,通过特殊手段形成的语句结构模式。汉语是世界上最丰富的语言之一,汉语语句结构的模式可以说是复杂多变的。除了一般语法规则下形成的语句结构模式外,汉语还有一些在一般语法规则的基础上,通过变通或创造的手段形成的特殊的语句结构模式,它们共同形成了汉语…  相似文献   

14.
留学生在使用“不但不p,反而q”时常常出现偏误。本文在前人的基础上,结合实例,从句式义、P与q之间的关系、句子的主语三个方面对“不但不P,反而q”进行分析,讨论了留学生产生偏误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以下网络可靠性综合问题:对给定的p和q,以及边失效率(或点失效率)p,构造具有p个点和q条边的图,使其在仅考虑边失效率(或点失效率)为p时,所成网络的可靠性最高。特别讨论了p=1/2的情况。  相似文献   

16.
“不A不B”这种否定结构在汉语中很常见,可以表达多种否定意义。从“不A不B”所表达的否定意义及材料的语法性质等方面来进行讨论,可得出该结构在特定语义环境中英译的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7.
现代逻辑引入符号“(?)~x”和“(?)~x”分别表达全称量词和存在量词,以分析命题的形式,这是数理逻辑发展的一个突破口.量词在谓词逻辑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极为显著和重要的,因而,有的逻辑学家干脆把谓词逻辑称为“量词理论”.传统逻辑曾按“量”把直言命题分为全称命题和特称的命题,也想研究量词的逻辑性质,但是,由于传统逻辑只局限于研究直言命题,不研究关系命题,即使对复合命题及其推理的分析,也仅着眼于构成复合命题的逻辑联结词,只根据联结词的逻辑性质进行推演,而根本忽视对量词的分析;更由于传统逻辑没有“(个体)变元”和命题函项的概念,以致对于量词的研究十分肤浅.本文的主要任务,在于探索复合命题中量词的性质及其作用,以澄清对复  相似文献   

18.
反递句式是复句系统中一类特殊的递进句式,以“不但不 p,反而 q”句式为典型,表示反转的递进关系。通过以反递句式的代表形式“不但不 p,反而 q”句式作为讨论对象,先后从句法形式、语义关系、语用功能三个方面探析句式的用法,包括关系标记、句式扩展、前后项关系、语义构成、篇章语境价值以及主观情感态度等。  相似文献   

19.
1、本文所谈的“无论p,都q”句式,指的是现代汉语中条件复句里的一种句式。用“无论……都”构成的单句,如“无论谁,都不能不学习”,不在本文讨论的范围之内。 2、对“无论p,都q”句式,有的语法著作是这样表述的:“偏句排除一切条件,正句说明在任何条件下都会产生的结果”。(注)这一表述给我们带来了如下两个困难。 (1)这一表述的前面说“偏句排除一切条件”,后面又说“正句说明在任何条件下都会产生的结果”,这里就存在着这样一个问题:这个“任何条件”是从哪里来的?是正句自身固有的呢,是外加的呢,还是由偏句提供的?是正句自身固有的,那是不可能的;是外加的,那是不存在的;它只能由偏句来提供。如果是这样,那么,我们就能得出这样的结论:偏句不排除一切条件。如果是这样,那么,我们就会发现,它与“偏句排除一切条件”是相悖的。  相似文献   

20.
副词“并”和“又”在语言分布上都可以加在否定词“不/没有”之前,但能不能加和该加哪一个都不是没有制约的。对这些制约因素的研究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对汉语作为二语的语言学习也有指导意义。我们的研究表明:“又”和“并”两者的功用都在于增强语篇的衔接性,但启用的逻辑推理机制和所表达的否定拒绝都不一样。“并”的语法意义相当于“事实上”,启用的是负命题推理机制,表达的是直接否定拒绝。然而,“又”的语法意义相当于“但是……就……”,启用的是假言甚或等值命题推理机制,表达的是间接否定拒绝。通过分析我们发现“又”的语法意义涵盖了“并”的语法意义,而这一观察正好解释了“又”和“并”唯一共现的组合形式“又并+不/没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