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扶贫移民作为一种发展性移民,是政府开展扶贫工作的一种有效方式。只有通过移民过程中的活动分析,清楚辨识并切实保障其所享有的政治权益、经济权益、发展权益与和谐权益,才能维护社会的公平与公正,提高移民脱贫致富的能力。从移民权益保障的视角,政府作为公权力的代表对于扶贫移民保障负有服务提供、利益协调、整合资源、后续扶持等方面的责任。  相似文献   

2.
在综述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分析农民权益保护的现实状况,认为农民权益存在3个维度的缺失,即经济权益缺失、政治权益缺失、社会权益缺失.探讨我国农民权益缺失的成因,指出制度、市场、政府三重失灵的困境致使农民权益缺失.对“第三部门”理论进行反思,从公民主体性社会和社会治理二者之间的相会关系出发,构建新型的农村社区保障模式,保障农民权益,促进农村社区经济快速发展,并将农村社区治理结构进行优化,以公民社会与社会治理相互间的依存关系为出发点,提出构建社区保障模式,加强农民权益保护,加快农村社区经济发展,优化农村社区治理结构,以发展促规范,以发展促保障的路径.  相似文献   

3.
“坚持共享发展,增进人民福祉”是我国“十三五”时期的发展理念之一.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农民的根本利益是我国乡村旅游开发的根本目的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研究乡村旅游开发中农民权益保障满意度是解决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农民权益受损问题的重要依据.本文从保障农民权益的视角,建立乡村旅游开发中农民满意度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重庆市8个区县595份农民的调查问卷数据,采用模糊评价与层次分析法考察乡村旅游开发区农民权益保障的情况,并对农民权益保障满意度的影响因素进行相关分析和聚类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农民对乡村旅游开发中权益保障的情况“不满意”,乡村旅游开发中存在利益分配不均的现象,而且不同背景农民权益保障情况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4.
基于员工权益的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企业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应该主动成为承担社会责任的载体,依据我国国情借鉴SA8000标准建立一套基于员工权益保障的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是现实的需要.本体系应从劳工权益和人权保障两方面评价企业对员工权益的保障程度;企业也要不断完善自身文化、规章制度并充分利用非正式组织等提升对员工权益的保障.  相似文献   

5.
平衡死刑案件中被告人与被害人的诉讼权益保障、科学设置死刑诉讼制度,是刑事诉讼制度设计中的重要环节。从立法现状、平衡保障二者诉讼权益的原则、相关制度设计等三个方面,就如何平衡保障被告人与被害人在死刑案件进入起诉阶段后的诉讼权益进行探讨,认为这些诉讼权益的原则和制度设计,对维护社会稳定,建设和谐社会,保障人权都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从古至今,农民问题始终是中国的重要问题,而农民问题的根本则在于其权益能否得到彻底的保障。进城务工的农民是先进农民的代表,对他们权益的保障是党和政府不容推卸的责任。当前,民工权益保障立法缺憾,执法乏力,司法不公的状况制约着民工权益的顺利实现。运用国家力量、发挥社会力量、增强个人力量对民工权益实施保障是突破制约民工权益实现瓶颈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7.
修改《妇女权益保障法》的基本思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妇女权益的充分实现,需要国家保障、社会维护、个人努力三方面的有机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的修改要体现"保障妇女人权、适当倾斜立法"的精神,既要保障妇女的特殊权益又要对妇女权益给予特殊保护.  相似文献   

8.
选取正确的发展模式对当前农村社会正经历的变迁及未来发展至关重要。借鉴斯密框架,将农村发展模式分为内生整合与外部嵌入两大类,通过对我国典型农村发展模式分析,提出“政策、贸易可达性、资本、乡村精英”等是农村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内生整合是乡村社会发展的理想选择。但当前农村的发展缺乏直接进行内生整合的条件及能力,分析认为,我国大多数农村的发展需要在政府、市场的共同作用下,进行“政策、资本、贸易可达性”的外部嵌入,并在乡村精英的主导下进行整合。为保证农村发展模式的顺利实施,研究分别从土地、农民权益、村民自治的角度进行分析,最后提出相应的措施及政策保障,为我国农村发展提供模式选择及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9.
尊重和保障人权被写入刑事诉讼法典,尊重和保障人权绝不意味着只是尊重和保障被告人的权益,尊重和保障被害人的权益应是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应有之意,尊重和保障被害人的权益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和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我国被害人权益保障的发展,是伴随着刑事诉讼法典的修订而逐步完善的,同样我国被害人权益保障方面也存在有不尽完善之处,有待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0.
促进公共利益最大化是政府和非政府组织的共同追求,也是二者协同开展水库移民安置工作的基础。非政府组织以其特有的组织结构及其运作方式,在水库移民安置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基于协同治理理论,非政府组织在水库移民安置的体制设计、制度供给、技术咨询、管理监督和权益维护等方面施加影响,从而实现社会风险减缓、社会整合引导、移民权益保障和后续发展扶持的协同功能。  相似文献   

11.
文章通过对东部Q市的个案分析,指出近年来农村稳定形势的变化主要是刑事案件特别是暴力性案件上升,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改革发展与保障农民权益之间的矛盾日愈显性化,困难群体增多社会动荡面在逐步扩张.今后一段时期内,农村社会保障"空心化"、失业群体的蔓延、乡村债务的加重、三峡移民的"融合"、传统利益格局与现代化的冲突等社会矛盾加剧,将会严重影响到农村社会稳定.只有转变治理理念、保障农民权益、统筹城乡发展,才能真正实现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12.
城镇化是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结果,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市场带动的产业发展是城镇化的基础。城镇化过程中失地农民权益的保障应该基于公平交易的市场规则,即农民出让土地,换取其生存和发展的各种权益。失地农民的权益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权益,要把这些权益当作一个整体来看待。经济权益的核心是生存和发展;政治权益的核心是村民自治权;文化权益的核心是社会主义公民意识的培育;社会权益的核心是各种社会保障;生态权益的核心是生态安全。只有对失地农民的权益给以整体性保障,才能推动城镇化的健康发展,实现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13.
社会福利视野下流动人口的权益保障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我国长期以来的城乡二元结构以及户籍管理制度的限制,流动人口无法享受到城市户籍人口的待遇.流动人口作为社会弱势群体的构成部分之一,其权益保障状况是关系到社会和谐的一个重要问题.现阶段流动人口权益保障的缺陷主要表现为保障权利主体责任不明晰、保障内容缺失以及保障提供形式单一.无论是为了维护社会和谐,还是促进城市化发展,抑或是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流动人口权益保障的现状都亟待改善.从现实和可操作性的角度出发,流动人口权益保障增进的路径包括构建流动人口权益保障责任主体的多元协调机制、内容多元化的流动人口社会保险体系以及形式多元化的流动人口社会支持网络.  相似文献   

14.
作为我国转型时期的弱势群体,矿工的社会经济地位低下,平等缔约权、劳动报酬权、休息休假权、职业培训权等劳动权益受到不同程度的侵害。而西方各国在经历大工业的初步发展以后,纷纷将法律保障的重心由发展经济转向劳动者权益保障。我国应该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逐步调整立法价值取向,完善法律体系,健全监管制度,并且提升矿工的组织化水平。  相似文献   

15.
对妇女权益保障的婚姻司法六十年可分为改革开放前、后两个阶段,各时期的婚姻司法在保障妇女权益方面具有不同的特点。六十年的婚姻司法实践,反映出保障妇女合法权益是法院审理离婚案件一贯秉承的原则,裁判结果和执行效果也较好地维护了妇女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6.
论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权益保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被侵害表现在社会权益、劳动权益、受教育权益、经济权益、安全权益等方面,权益保障滞后的原因主要是法律法规缺失与效力低下、保障主体工作不力、保障意识缺失等,建议通过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强化多层面保障主体的保障功能、建立心理咨询中心与法律救助中心等措施来保障其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7.
在当前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法律作为维护社会信任的主要力量在当代中国社会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建立健全具有中国特色的、符合当前社会需要的法律信任体系是维护社会秩序稳定、保持经济持续发展、保障人民权益的必然要求。分析中国传统信任模式下传统信任观存在的理论基础及实践价值,结合西方社会信用体系的主要理论,对我国当前社会转型时期法律信任体系建立的必然性及其模式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8.
依法保护农民权益是党和国家三农工作的出发点和价值归宿。依法保护农民权益的前提是党、人大和政府等主体对农民民生需求进行全面识别,依法保护农民权益的关键是政治、法律和行政三个表达维度对农民民生需求进行准确表达。当前中国农民权益法律保护陷入保守化、碎片化和非均衡化困境。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应当以农民“美好生活需求”为目标,拓展农民权益法律保障范围,确立农民“乡村振兴主体”的法律地位,激发主体性,同时优化保护路径,实现政治、法律与行政三个表达维度的系统整合。  相似文献   

19.
拓展检察公益诉讼受案范围不仅是十九届四中全会的决议内容,也是公益诉讼检察部门近几年工作的重点。《行政诉讼法》《民事诉讼法》规定的检察公益诉讼受案范围集中在涉及国家利益和分散性公共利益的"四大"领域,特定群体权益保障领域不在其列。特定群体权益多属个人利益,常借助行政执法与私益诉讼进行维护。近年来,检察机关办理了大量特定群体权益保障领域内的公益诉讼案件。通过实证分析得知,这类检察公益诉讼多在行政公益诉讼"诉前程序"中或者以制发社会治理检察建议方式结案,即便提起民事公益诉讼也多属代位诉讼而非典型公益诉讼。2021年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了"未成年人保护领域的检察公益诉讼条款"。2021年12月提交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二次会议审议的《妇女权益保障法(修订草案)》也增加了"妇女权益保障领域的检察公益诉讼条款"。为解释特定群体权益保障类检察公益诉讼实践与理论之间的巨大分歧,文章分析了妇女权益在个人权益属性基础之外,对其进行保障还具有社会性、公共性和秩序性的特征。传统法律倾向用已婚妇女、孕期和哺乳期妇女、未婚妇女等以社会属性为标准来划分妇女权益的种类,致使妇女权益必然深植于家庭秩序和社会秩序之中,很难得到充分保障。积极保障妇女权益符合社会主义法治的"社会"属性。当妇女的个体权益受损时往往也存在系统性妇女权益受损的情形,因此对妇女权益保护具有"公共"属性。我国妇女权益保障体系独具特色,相关立法体系较完备,但立法内容的滞后和疏漏在所难免;多元执法体系中的执法协同机制不健全、偏向于预防机制、处置手段缺乏强制性;保障妇女权益的刑事、民事救济机制还需提高质效。综上,文章指出妇女权益保障领域内检察公益诉讼机制嵌入现行多元执法、救济机制具有可行性与必要性。鉴于司法力量的有限性,行政检察(包括公益诉讼检察)力量介入妇女权益保障可分为三种形式。通过研判相关刑事案件,剖析潜在的或已存在的行政违法行为,并采取行政违法行为检察手段进行监督。在刑事手段、行政违法行为检察监督手段、公益诉讼手段之间,应当遵循"刑事优先原则";已造成妇女权益受侵害而未导致社会公共利益受损的案件可以采取行政违法行为检察监督手段;但案件符合公益诉讼成案标准的,方可提起公益诉讼。  相似文献   

20.
工伤保险制度对于保障职工权益、促进安全生产、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作用。《工伤保险条例》的颁布和实施,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和国务院对劳动者权益保障、对困难群体生活、对工伤保险制度改革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