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表示排除关系,现代汉语只用介词“除”引进被排除对象,古代汉语还允许用“谓词语块 被排除对象”的隐性形式。同时,在词层面,被排除对象活用为谓词语块时也可以构成排除关系。通过对这种隐括用法的分类例释,可以揭示其隐显变换的对应规律,进而证实排除关系与强调关系及对立统一的内因。  相似文献   

2.
关系问题一直是重要的哲学问题.亚里士多德是关系理论的奠基者,他将关系纳入到他的范畴体系中,初步确立了关系在整个范畴体系中的地位.在亚里士多德的范畴体系中,关系词在主谓判断的命题中只能作谓词,而不能做主词,谓词所表达的偶性只能存在于主词所表示的实体中.亚里士多德奠定了关系理论的基础,斯多葛派哲学则将其体系化了.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古代哲学文献中,对哲学范畴陈述的方式多种多样,其中有一种较为常见的陈述方式是:先是一个"主词",接着是一个"谓词","谓词"可能是一个名词,一个动词,一个词组,或是一个句式,不管形式如何,它们都是对"主词"的陈述.不过,由于"谓词"是随在"主词"之后的,因而如果"谓词"是对"主词"意涵的陈述和说明,那么,这种解释在方向上就有"逆向"的性质,即是由后面的"谓词"的意涵"逆转"推出前面"主词"的意涵,这就是所谓"逆转理解"法.根据我们的观察,这种理解法相当普遍.如下选择数个案例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4.
从义素与语素义的对应关系看义素的分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义素一般被认为是有义无形的纯意义单住.但是,我们认为不是如此,义素的语表形式是语素,与语素义存在着对应关系.根据义素与语素义的时应关系,可以把义素分为三组六个小类:显性义素和隐性义素、范畴义素和特征义素、基本义素和复合义素.  相似文献   

5.
在两种语体形谓句中,副词状语和介宾状语都存在差异.科技语体的副词较为单一,没有出现时间副词,且多为表示肯定性程度确定的副词.在介宾状语中,差异集中在"比"字状语和"对"字状语上.状语差异对形容词的语义指向产生影响,在"比"字状语且甲乙非同质条件下,文艺语体形容词的语义指向乙类,表示乙类是对甲类事物的衬托,甲乙是一种衬托关系;在"对"字状语条件下,科技语体形容词的语义还可以指向介宾短语中的谓词性成分,主语和谓词性成分是一种条件关系.  相似文献   

6.
"望"之本义是"远望、眺望",为及物动词,可带宾语.元代以前,处所词语前面的"望"基本上是动词,与处所词语构成动宾结构.元代以后处所词语前的"望"部分逐渐虚化,"望+处所词"逐渐由动宾结构变为"介宾结构",成为后面动词的状语.这种变化产生的条件是一、处所词语的出现;二、连谓结构"望+处所词+动词"的出现;三、语义重心指向后面的动词."望"与"往"的介词功能在元代以后重叠,到了现代汉语中"往"取代了"望","望"的介词用法仅仅以语音形式保留在"往"的用法当中.  相似文献   

7.
在<论语>思想体系当中,"己"是"仁"的逻辑起点,"敬"、"信"等构成了逻辑过渡性的范畴.目前存在的对<论语>当中的"己"的解释,带有主客体思维和对象思维的倾向,"己"进一步被分裂为"公心"和"私心",并成为一个需要加以限制或否定的对象.这一对<论语>中"己"的解释具有一定的创造性,补充了<论语>未曾明确说明的哲学内容,揭示了"己"包含的深层的哲学义理.但在另一个方面也忽视了"己"所包含的超越他人和自我二元对立性的规定性.孔子追求一种超越主体问矛盾的主体性道路.  相似文献   

8.
语言是高度系统化、有规则控制的人类行为,语言是由语法化的词汇和大量的语块构成.语言既有创造性又有习用性.语块即语言习用性的具体表现.人类任何语言中都存在着大量的语块.本文从语块理论的来源及其重要性、语块的分类来论述语块对于第一语言、第二语言习得、语言结构的理解、计算机信息处理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通过句法分布、语义变化、语篇功能及范畴转移等方面考察,数词在非范畴化过程中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句法分布特征的扩展;语义丧失、转指、抽象泛化;语义、语篇功能被强化.非范畴化的结果必然带来范畴转移,而以词汇化或语法化为手段在词汇层面所遗留的痕迹成了这种"转移"最有力的佐证.  相似文献   

10.
Being一词兼有多种含义,但作为本体论研究对象的being指的就是存在.英美分析哲学对"存在"意义问题进行过大量的、值得深入挖掘的探讨.弗雷格对谓词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与以往哲学家们的看法不同,他认为:"存在"不是一阶属性,而是二阶属性或谓词.由他的谓词理论所引发的对"存在"、"实存"等词语性质的探讨,成为后来分析哲学切入本体论研究的主要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