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我国传统乡村治理实践中,位于国家与社会之间的中介型载体发挥着支撑性功用,其在当下的呈现形式是党的村级组织。基于"国家—政党—社会"的分析框架可以发现,当前制约乡村振兴的基本问题均位于村域之内,具体表现为村级党组织涣散与村庄社会关联断裂。这使得强化村级党建与推动社会治理重心下移成为乡村振兴背景下改善乡村治理状况的必经之途。从Y村党员"包片联户"制度的实施经验看,两者的互动过程呈现出耦合与并进的状态:社会治理重心下移驱动村级党建面向乡村社会,进行社会构建,引领集体行动;村级党建则支撑社会治理重心寓于农村基层,再造乡土自性,重塑治理格局。基于此,简约治理以新的样态呈现出来,不但形成了以村级党组织为中介,国家与社会均衡互动的局面,而且还为乡村振兴中治理有效的实现提供了可行机制。 相似文献
2.
3.
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乡村治理转型与乡村振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也是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背景下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路径。传统乡村管理模式显现出基层政权“悬浮化”、乡村管理“单一化”、自治组织“行政化”、村支“两委”“不在场”与农民态度“冷漠化”,使得城乡二元制的结构性矛盾难以消解,也导致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的局面。因此,应通过乡村治理转型来推动乡村振兴:基层政府下沉衔接乡村治理事务;构建“三治合一”的乡村治理体系;增强自治组织的乡村治理主体责任意识;提升“第一书记”的乡村治理水平;积极培育“新乡贤”来激活内生型乡村治理力量,由此形成政府治理、社会参与和群众自治的合作共治格局。 相似文献
4.
5.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我国愈发重视农村的经济建设和教育环境,从而推行了以推动乡村文化建设为主实现乡村振兴的基本方针。如今实现乡村振兴成为国家干部的首要任务,国家干部要加强对农村社会治理建设的研究,真正落实乡村振兴政策。要整改治理方式,改变治理观念,解决农村社会治理在建设时出现的问题,促进农村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本文分析了乡村社会治理现状,为促进农村社会健康发展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周云冉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1(5):41-46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指明了新时代实现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方向,而社会资本则为这一战略的实施提供了支撑.通过回顾当前学术界关于社会资本与乡村治理的研究现状,梳理社会资本参与乡村治理的历史脉络,展现出鲜明的时代缩影和政治特色;同时,依据罗伯特·D·帕特南关于社会资本的概念界定,从信任、网络和规范三重维度出发,阐明了社会资本参与乡村治理的理论逻辑、现实逻辑及实践逻辑,为助推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最终实现乡村振兴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完善乡村治理结构,实现乡村振兴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晓毅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5(3):82-88
乡村振兴既不是重新回到乡土社会,也不是重复原有的工业和城市化发展道路。 乡村振兴要探索一条中国特有的农村发展之路。 在乡村振兴中,需要强有力的顶层设计才能推动中国探索城乡共同发展;实现乡村经济与市场充分融合;并且有农民高度参与。 因此在村庄层面的国家弱化、市场缺位和农民参与不足的问题亟待克服。 本文建议推动行政权力向村级延伸、培育多样化的市场机制和市场主体,强化村委会的村民自组织性质,从而通过国家、市场和农民在村庄层面上的协同努力,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相似文献
8.
中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高度重视因大规模劳动力外流所导致的农村集体行动能力下降问题。基于国际集体行动理论和社会生态系统(SES)框架,以农村灌溉集体行动为例,实证分析了劳动力外流影响农村集体行动的深层机制,研究发现:劳动力外流经由抽离村庄领导力、破坏村民积累社会资本、削弱农民的村庄归属感,以及降低农民对农业资源的依赖性等中介机制,对农村集体行动能力产生综合性负面影响;但是,劳动力外流对村庄的领导力、村民间的社会资本、村民对村庄的归属感,以及农民对农业资源的依赖性所产生的负面影响,理论上可以通过政策调节来缓解甚至扭转。研究结论为制定乡村振兴的公共政策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政策参考。 相似文献
9.
周大鸣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14,(6):19-25
社神和庙宇都在乡村社会的整合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二者之间既存在一定差别又紧密联系.在对潮州饶平所城乡和中山小榄永宁社区进行田野考察的基础上,归纳出社、庙之间的三种关系类型,并进一步讨论了社、庙对社区认同和排他的影响.文章指出,社神认同仅限于“社”这种最小的聚落单位,因此社神的主要功能表现为社会区分;而庙宇的祭祀圈范围则依所奉祀神祗的神格大小而定,神格较高的庙宇社会整合能力也较强.只有将社、庙结合起来分析,才能洞悉乡村社会的整合机制. 相似文献
10.
消除农村绝对贫困问题并不意味着收入差距、社会保障差距、基本公共服务差距完全消除,如何发展和完善乡村社会政策体系既是稳固脱贫攻坚的基础问题,又是接续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机制问题。立足于此,从贫困治理政策间关系视角去探究农村扶贫政策与乡村社会政策的演变动态、发展动力与未来方向。以G省L县进行历史制度分析发现:(1)贫困政治化是扶贫政策吸纳乡村社会政策的前提,作为政治任务的扶贫运动可以调动经济政策、社会政策以及行政手段等各种资源,从而呈现扶贫政策与社会政策的悖论共存;(2)党建扶贫实践中的社会政策发展体现了兼顾经济发展和社会公平正义的双重推进道路,其本质是中央的贫困治理政治势能转化为乡村社会治理效能的过程;(3)该过程通过价值宣传路径、组织嵌入路径与资源输入路径体现了乡村社会政策发展的思想动力、权威动力与利益整合动力,并且为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奠定了结构性基础。创新之处可能在于抓住了巩固脱贫成果、推进乡村振兴的基础问题,从社会政策视角进行了回应。 相似文献
11.
刘表来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1(5):175-179
村党组织是农村各类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能否充分发挥村党组织核心作用直接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成败.但是,目前一些村级党组织存在诸多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相适应的地方.因此,村党组织必须在组织建设、党员队伍、核心作用三个方面下功夫,确保新农村建设顺利推进. 相似文献
12.
纪芳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9(5):70-79
当前农村社会日益严重的阶层分化与农民经济分化有关,但高度的经济分化并不必然产生阶层分化。发生在熟人社会场域中的农民分化受到村庄社会整合机制的作用,形成了村庄社会的低度分化。村庄社会整合机制体现为:基于血缘地缘关系形成的宗族结构,为村民提供情感认同与价值规范;以集体经济为表现形式的经济基础,强化村庄治理的公共性与村民的利益关联;以公共生活为载体的媒介机制,为村民提供价值再生产空间,形塑互助合作的阶层关系;以村规民约为主要形式的制度基础,通过对个体的行为约束维护村庄公共秩序。村庄社会整合的四重机制通过维护村庄公共性弱化了不同阶层之间的分化与区别,重塑了一个稳定有序且有活力的熟人社会秩序。 相似文献
13.
村庄非农化、社会资本与农民家庭收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建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8(2):71-83
聚焦于社会资本影响农民收入的微观和宏观机制,利用中国家庭动态追踪调查数据构建“家庭—村庄”两个层次的交互模型,考察了不同生产情景下社会资本效用的差异性以及村庄非农化过程对其产生的影响。研究表明:在微观层面,家庭社会网络规模的扩张能够同时提高农业收入和非农收入,而社会网络结构异质性的提高只有利于非农收入的增长;并且随着村庄非农化程度的提高,社会网络的效应对于农业收入逐步减弱,而对于非农收入的影响则逐步增强。在宏观层面,村庄社会融合程度的提高仅有利于农民农业收入的增长,但随着非农化进程的推进,村庄集体社会资本在农业生产中所凸显的优势将会逐渐削弱。这预示着,中国农村非农经济的迅猛发展正逐步改变乡村社会资本的经济意涵。 相似文献
14.
李全利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226-231
农村社区医疗保障是整个公共卫生服务系统的基础性工程,在农民的基本卫生保健、疾病防治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新医改背景下,城镇社区医疗服务机制已经建立,绝大部分城镇社区医疗机构都被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或城镇职工医疗保险覆盖。而农村乡镇社区医疗服务虽然有了新农合制度覆盖,但微型的自然村社区医疗却逐步退出历史舞台。农民的社区医疗服务需求与供给体系的矛盾对于农村社会质量的提升造成了巨大威胁。社会融入是研究个体能否融入社会制度和社会关系的指标,在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时期,用社会融入的价值诉求来引导农村社区医疗保障体系建设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15.
社会资本是"现实或潜在资源的集合体,这些资源与大家共同熟悉和认可的、已形成体制化的关系网络有关"。因此,社会资本与和谐村庄建设之间有密切关系。通过对四县市农村居民面临冲突的情况的调查,结果表明:性别、年龄等个人社会特征以及社团参与、信任、社会网络等社会资本因素对村民与本村其他村民之间的冲突有着显著影响。透过社会资本等因素关注村庄冲突状况,有利于了解冲突发生的内生机制,帮助寻求化解冲突的方法,从而促进和谐社会的建构。 相似文献
16.
秦兴洪 《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7(4):1-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农村,是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农村党建理念的重大转折;面对新形势下的农村社会矛盾,农村党建必须确立一种新的理念:坚持"以人为本",从斗争转向和谐。 相似文献
17.
黄乔松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3):38-42,51
乡镇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能否对乡村社会和广大农民的需求做出积极、敏感、负责任的回应,直接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成效。提升乡镇政府回应能力的思路主要有:继承和发展党的优良传统作风,树立群众观念;改革压力型行政体制,合理划分各级政府的事权;把握好回应指向;建立健全乡镇政府回应机制等。 相似文献
18.
黔中屯堡村寨的抬舆仪式与社会统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原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30(9)
本文通过对一个黔中屯堡村寨的地方信仰与抬舆仪式进行历史人类学的考察,分析了屯堡村寨中不同移民背景的人群如何借用神灵所隐喻的地域认同符号与国家权威象征,来形塑一种地方认同模式和社区整合机制.论文指出,透过屯堡村寨的信仰与仪式能观察到一种在社区横向的平行竞争关系中所蕴含的社会纵向的等级统合机制,这对理解西南边陲基层汉人社区的地方历史与社会形态极为关键. 相似文献
19.
黄火明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3):27-32
乡村是城镇的发源地,在当今城市化迅速发展的同时,乡村社会也在寻找发展的机遇,而乡村集市这一促进城镇化发展的古老文化形态对于农村社会实现经济、文化、政治全面发展具有巨大作用。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必须要加强挖掘和发挥乡村集市的文化功能,实现新农村文化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20.
进城农民工:社会支持与城市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社会支持的视角,分析农民工城市融合与社会支持间的关系,提出了社会支持影响城市融合的四因素因果结构模型:配偶支持、家人支持、朋辈支持和邻里支持。基于河北省272名城市农民工的调查,使用结构方程模型对样本数据进行拟合,结果发现,除了配偶支持的作用未得到证实外,家人支持、朋辈支持和邻里支持的影响均具有显著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