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卡夫卡《诉讼》中的一切都笼罩在"法"之中,但小说中的"法"又不是一个内涵单一确定的概念,它包含着三个层面含义首先,因为没有其他人控告约瑟夫·K,所以约瑟夫·K的原告就是他自己了.约瑟夫·K的自我控告了约瑟夫·K,正如卡夫卡的自我控告了卡夫卡.其次,卡夫卡作为一个熟悉法律,并以法律为职业的作者,在小说中描写司法黑幕、揭露法律问题,应当是十分自然的事情.再次,卡夫卡决不是无神论者,他有着非同寻常的宗教意识和宗教情怀,因此,从宗教意义解读《诉讼》是完全必要和不可或缺的.当然,小说中"法"的内外界限常常是不确定的、变化的,可以说,小说中的世界就是法门内外的世界,也就是卡夫卡自己的世界.  相似文献   

2.
卡夫卡与犹太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从犹太文化背景出发可以更好地理解他的《城堡》的深层意义。它讲述的是身处异乡的犹太人的"独特的感觉"。在欧洲,有着歧视和排斥犹太人的传统。卡夫卡生活的年代,反犹主义盛行,犹太人的生活艰难,加上父辈的影响,构成了卡夫卡或小说的主人公K被迫走上了通往"城堡"之路的社会、家庭背景。在这条漫长的道路上存有多种障碍,有他们自身的因素,即无法摆脱犹太精神格托世界对他们的影响,也有语言所引起的交流障碍等。究其各种障碍形成的深层原因,最主要的是宗教信仰问题。其次是历史原因。再次是经济原因。卡夫卡就是从他的犹太心灵出发叙述一个犹太人难以进入异域他乡的"城堡"的故事。  相似文献   

3.
对卡夫卡作品的研究是国内外学术界十分关注的问题。本文以卡夫卡的生平和人生经验作为出发点,对争论颇多且较为费解的《城堡》、《在流放地》和《判决》进行论析,意在探讨卡夫卡作品的本义,并对诸多学者分析卡夫卡作品的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4.
本文依据《饥饿艺术家》这个短篇小说 ,从艺术家与卡夫卡本人为艺术献身的精神 ,艺术家们对艺术所表现出的“不满意” ,艺术家形象的创意这三个基本角度出发 ,旨在剖析卡夫卡著名的自我投影式写作。通过对卡夫卡短篇《一场常见的混乱》的重新解读 ,探析卡夫卡作品中颇为独特的图像式象征性书写。揭示正是卡夫卡的独特的人生体验以及对此的自省和深沉思考 ,使他的作品真正成为了那把能击破我们心中冰海的利斧。  相似文献   

5.
《判决》是卡夫卡的创作进入成熟期的奠基之作。但论者一般是从卡夫卡惯常的艺术创作手法(如象征、隐喻)和其创作过程惯常的主体心理活动特征来谈论这个问题,而忽略了《判决》作为卡夫卡最为自我肯定的作品,它的创作指向也奠定卡夫卡小说创作的发展方向。许多批评家把《判决》与其后来写的著名长信《致父亲》相提并论,视之为卡夫卡审父情结的自白,实际上,小说中的人物更多则是表现为主人公格奥尔格·本德曼内心分裂的象征。  相似文献   

6.
卡夫卡创作的一个重要主题是"法的问题",这和他工伤事故保险公司的职业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他将日常工作中的风险和保险话题引入到文学创作当中,其小说《美国》探索了美国这块新大陆上的风险管理,《审判》中莫名其妙的被捕事件隐含着过错司法、个人权利与公共权利的融合等法律与规范问题。《城堡》中城堡当局就像现代社会中的保险,得到它的任命就等于进入了保险;同时,脱离群体就会被排除在社会安全和经济保障之外,这正是卡夫卡工作中力主扩大保险范围的体现。  相似文献   

7.
赵山奎 《东方论坛》2012,(3):75-80,96
卡夫卡的《日记》是进入其文学空间的重要路标,这与卡夫卡日记独特的综合形态密切相关。卡夫卡的日记具有"元日记"和"前日记"的特点,其"日记意识"与他的自我理解及对文学的理解不可分割。作为卡夫卡文学的"梯子"及"地面和墙壁",日记与他的文学构成了不确定的二元关系。《日记》也可以看做一个"大而完整的故事",在这一作品中卡夫卡对他的生活与文学的深层时空结构进行了揭示。  相似文献   

8.
《南都学坛》2015,(5):52-55
卡夫卡一生充满着悖论和矛盾,他将写作看作是自己的生命价值所在,卡夫卡的很多作品都是他内心世界的折射投影,即他的内心精神世界的形象化。从《美国》《变形记》到《审判》《城堡》《饥饿艺术家》再到《地洞》,这些作品的共同特点是里面的主人公都有一个半开放或封闭的空间,在这些空间里,他们拒绝与外在世界的交流,他们孤独地生存、绝望地存活。从而这些空间场景共同构成了一个巨大的象征网络:即卡夫卡的精神世界,从这些空间场景的一系列变化:开放—半开放—封闭—消失,可以勾勒出卡夫卡精神世界和心灵图景的嬗变:《美国》为我们展现卡夫卡广阔的心灵图景,《变形记》隐约透露出卡夫卡对人性不灭的希望和积极的向往;《审判》《城堡》《饥饿艺术家》等作品中展现了卡夫卡精神世界的无奈追求,他的精神世界在逐渐放逐与坍塌;《地洞》则表现了卡夫卡精神世界的毁灭与关闭,至此,卡夫卡永远合上了他的精神世界的大门——他用写作燃尽了最后一缕希望,他的生命旅程也至此走到了尽头。  相似文献   

9.
奥地利小说家弗兰茨·卡夫卡(Franz Kafka 1883—1924)是西方现代派文学的重要奠基者之一.他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天才.现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矛盾,被他以独特的艺术方式表现出来.卡夫卡的世界是一个梦魇般的世界——“一个合乎理性又反常的世界”.“对于一个天真的读者,第一眼看到的就是令人不安的奇闻”.而卡夫卡正是借助他作品的荒诞性和象征性,来表现他对资本主义社会现实关系的深刻认识和批判的.卡夫卡作品的基本主题就是:人与现实世界的对立.个人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危机感、异化感以及个人对自我价值的无望追求等等,是他的作品经常展示的内容.正如奥斯卡.包姆斯说的:  相似文献   

10.
在《论犹太人问题》中,马克思把"犹太人问题"从神学问题转变为社会历史问题,从考察"安息日的犹太人"转向考察"日常的犹太人",从宗教批判进入市民社会批判。他提出,"犹太精神"是现代人自我异化的最高境界体现,只有把市民社会从"犹太精神"的控制下解放出来才能扬弃人的自我异化;只有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才能重塑社会关系,最终实现人类解放。  相似文献   

11.
卡夫卡生前向人们谈起他全部创作中“最值得一读”的几部作品时,曾把短篇《判决》列在第一位,足见这篇小说被作者重视的程度。《判决》写于1912年,与写于同年的另一部小说《变形记》相比,作品的主题更加深刻尖锐:它流露出对“父亲的恐惧”,和对父亲粗暴、专断、冷酷、自私自利,以我为中心的性格产生的社会根源的深究与剖析,进而达到对专制政体的抨击和对自由民主幸福生活的向往。卡夫卡的这种反抗情绪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在当时具有普遍的社会现实意义。这里有两点值得重视:一是卡夫卡生活的社会环境;二是作者成长的家庭环境。卡夫卡生活在奥匈帝国统治之下,而这个政府素以专制而名垂青史。他的家庭是个犹太人之家。在当时的布拉格,他是民族中的“少数”,又讲德语,困而又不能与其他犹太人沟通,他成了孤独者。他的父亲是个白手起家的捷克犹太商人,精力充沛,性情无常;由于事业的成功,为人傲慢,对儿子管教颇严,尤其对儿子不切实际的幻想和志趣经常加以嘲笑。卡夫卡一生都生活在他  相似文献   

12.
卡夫卡的孤独意识与漂泊感,使得他的作品中的主人公往往与传统作品不同,以往的高等级优越的人不再是主角,怪诞甚至是丑陋的动物成了与人平等对话、甚至能击败并反讽人类的主角。本文将用苏联文论家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来解读卡夫卡变形题材的作品,并主要以《变形记》和《为某科学院写的一份告》这两篇作品为例来分析了其狂欢化的艺术原则,以便加深对卡夫卡作品的理解。  相似文献   

13.
以犹太文化为切入点,着重探讨卡夫卡作品与犹太文化记忆的关系,进而认为,卡夫卡的作品是他的民族的梦呓,是一些古老的象征.  相似文献   

14.
《法律门前》是弗兰茨.卡夫卡未完成的小说《审判》中的一部分。寓言情节以守门人和乡下人为主线层层展开,通过二者对话及行为的精彩的描写,引出了笔者对一系列相关法律问题的思考。哲学家阿尔弗雷德.诺思.怀特海德曾经说过,所有西方哲学只不过是柏拉图的注脚;同样可以说所有西方法律的论述不过是弗兰茨.卡夫卡的注脚①。那么,《法律门前》所反映的法律问题则是广泛而深远的。  相似文献   

15.
卡夫卡在其短篇<寻常的困惑>中,把自己的创作视为"我梦幻般的内在生活的表现",他的每部作品都是对他内心生活的形象写照与诠释,是他自己的"象形文字".卡夫卡的作品带有明显的自传性,它是卡夫卡作品最重要的特征,也是区别于其他现代派作家的重要标志.卡夫卡这些装载在文本中的个人生命体验又成功地与无数个人的不同认知发生碰撞与共鸣,这也正是天才的卡夫卡自传性创作能流芳百世的缘由.  相似文献   

16.
卡夫卡以其独特的生存方式"生命即创作,创作即生命"言说着一个孤独而倔强的生命个体灵魂的自我求证。他以独特的"审查世界"的方式审视人类的真实生存境况,包括自我的存在、犹太人的存在乃至人类的存在;以文学作品的形式,表现自我及人类存在的荒诞感、孤独感、恐惧感、负罪感及无归宿感,言说着西方现代人"存在的困境"。  相似文献   

17.
源自《巴比伦塔木德》的著名法律箴言——"王国之法便是法",经过许多拉比的讨论辩驳,逐渐发展成为散居犹太人处理与非犹太人关系的基本准则之一。一方面,它明确了散居犹太人对于居住国的义务,作为所在地域的居民,应当像本地人一样尊重属地权威、承担纳税职责;另一方面,所在国的权威又是有限的,一旦超出某种限度或与犹太律法相冲突,它便不再是法。这种准则的实质,是为维持犹太社团而向外邦权威作必要的妥协。与其说它是一项法律准则,毋宁说是一种生存策略。  相似文献   

18.
绝对性是卡夫卡现代性体验和文本实践的方式,它为我们重新发现卡夫卡文本的肯定性力量提供了一个独特的阐释视角。绝对性的维度决定着卡夫卡的生活实践,并大于其书写实践的全部;它不仅照亮了卡夫卡书写的隐秘起源,也见证了其犹太性的内部变异。绝对性解释了卡夫卡作品中世俗性悖论产生的原因,从而将卡夫卡的解读从流行的文化政治阐释中脱离开来。卡夫卡文本中的绝对性维度以一种积极的方式批判现代性。在表面的荒诞性中呈现出背后深层的肯定性色彩。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论述了索克尔研究卡夫卡作品的两个重要特点 :虚幻的模拟和解梦的功能主义。本文按照索克尔批评在五十年间的演进 ,强调了卡夫卡作品内在因素对其研究所具有的重要意义。从亚里士多德的模拟学说到托多洛夫的虚幻艺术 ,从弗洛伊德的解梦理论到新批评派的作品固有论 ,这些可以解释卡夫卡作品的学说皆为索克尔吸收利用 ,同时说明了卡夫卡作品所具备的纷繁魅力。索克尔以读者为首 ,从作品内在要素入手的方法为后现代主义的文学研究提供了样本  相似文献   

20.
卡夫卡的中国想象——解读《中国长城建造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卡夫卡的《中国长城建造时》的细读分析,试图解答卡夫卡为何及如何想象中国以及异域想象在其作品中发挥的叙事功能问题。指出卡夫卡的中国想象不是关于中国的想象,而是关于现代官僚体制如何自我复制、自我衍生的一则寓言,是关于自身文化身份焦虑的一种表征,也是关于此在与存在的关系的一种想象性反思。古老的中华帝国及其建造的万里长城只不过给他提供了展开这种想象的支点。借助这种想象和表述,他成功地解决了自我与他者、主体与客体、真实与虚构、逼真与仿真、叙事与反讽之间的矛盾和悖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