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基于中国数字普惠金融指数描述安徽省数字金融发展现状及时空特征,并实证考察安徽数字金融发展的包容性增长效应.结果表明:长三角地区中,安徽省数字金融发展相对滞后,但发展势头良好;2011-2019年,安徽省包容性TFP年均增长1.93%,技术进步是安徽省经济包容性增长的主要来源;数字金融显著促进了安徽经济的包容性增长,这一促进效应不仅受到数字金融自身发展水平的影响,还存在人力资本的调节影响.为进一步加快安徽包容性增长,实现共同富裕,建议加快推动数字安徽建设、加强目标人群数字金融素质、注重防范数字金融创新风险.  相似文献   

2.
3.
本文首先对金融发展和经济发展建立指标体系,利用因子分析得出金融发展和经济发展综合得分,建立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协调度测度模型.基于江苏2000-2007年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江苏从2000-2007年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处于基本协调和协调水平线上,从2004年以后协调水平有逐步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4.
世界日益追求包容性发展,中国则再次打响了脱贫攻坚战。为了增强脱贫效果,必须进一步完善贫困治理路径。贫困成因多源性、类型差异性决定了政策诉求的多样性。金融是资源配置的重要媒介,为更好地响应多元化政策诉求,需要构建包容性金融体系。发展包容性金融,不仅有助于贫困分类治理,还可以更加充分地发挥政府、市场和社会部门的协同治理功用。这样,既有利于动员更多的社会资源,以多元化帮扶方式激发受助者的积极性、责任感,又能规避无偿给付型扶贫助困方式可能产生的道德风险等问题。针对现存问题,我们需要不断创新,积极借鉴国际经验,切实推进放管服综合改革,加快包容性金融发展,进而为贫困分类协同治理创造更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5.
6.
7.
本文利用2010-2016年中国内地省级面板数据,构建包容性金融发展指数,并运用面板门限模型,检验包容性金融发展对贫困减缓之间的非线性影响。实证结果表明,样本期间内包容性金融发展对贫困减缓始终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并表现出显著的双门槛特征:在包容性金融发展水平越过第一门槛值后,呈现出明显的加速减贫效应;在继续发展到越过第二门槛值后,减贫效应趋于收敛。结合我国实际,应从完善金融服务布局、强化资本市场融资功能、引导保险和小额贷款健康发展等方面入手,推动金融欠发达省份的包容性金融发展水平越过第一门槛值,以进入加速减贫阶段。  相似文献   

8.
我们从收入分配和贫困缓解的视角实证研究了湖北省金融发展与包容性增长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短期内,金融发展对包容性增长的积极影响不显著,即使控制了产权、政治质量等制度指标和人均GDP增长等经济指标,金融总量的增加扩大了湖北省的城乡收入差距;金融质量的提高,即金融机构配置给非国有部门的信贷越多,越有助于改善城乡收入差距和贫困率的下降。而金融发展在短期并未缓解湖北省的贫困率。长期内,金融总量对收入差距和贫困的影响与短期效应一致;金融质量带来了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和贫困的缓解;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对包容性增长的短期和长期影响都不显著。制度变量并未像以往的研究者认为的那样对湖北省的包容性增长产生了积极影响:产权的明晰固然有利于包容性增长,但是前者对后者的影响不显著;政府公共服务支出的增加会改善贫困,但是导致了湖北省收入差距扩大;教育水平的提高推动了湖北省的包容性增长;而对外开放没有降低贫困率,也没有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9.
利用来自河南2004-2011年8年的时间序列数据,计算出河南农村包容性金融发展指数,以此对河南包容性金融发展水平进行测度.与江苏、浙江的比较结果显示,河南农村包容性金融发展非常缓慢,在促进农户收入增长方面中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提出为提高河南金融包容发展水平,促进农户收入增长,可以采取增加农村地区的金融机构网点,创新农户抵押品替代机制,缓解农户贷款难问题,加大农村金融知识普及,提供多种多样的金融服务等措施.  相似文献   

10.
本文根据包容性发展的内涵构建了由机会平等、生产性就业和可持续发展三个维度构成的"包容发展三角"的理论框架.根据约束条件构建了包容性发展指标体系,并依据此体系对世界42个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包容性发展指数进行了测度.国际经验分析表明,包容性发展指数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存在正向相关关系,且两者的互相作用可划分为四个发展阶段.中国在当前发展阶段应从促进机会平等、提高生产效率和增强可持续性等方面提升经济发展的包容性.  相似文献   

11.
本文运用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研究项目数据,构建了影响农村金融资源需求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利用Tobit模型对中部省份的农村金融资源需求的影响因素作回归分析。分析表明,中国中部八省农户选择金融资源主要受到户主的年龄、性别及所经营的主业的影响,而家庭赡养老人与供养孩子上学的负担、家庭金融资源存量、从事副业的情况并不是影响金融资源选择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我们在对新疆12地(州)288个农户进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采用Probit模型对欠发达地区农户金融资源需求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计量分析.分析表明:农户文化程度越低,越倾向于向亲戚朋友借钱;文化程度越高,越倾向于向银行贷款.从事种植业与外出务工的农户更倾向于向亲戚朋友、信用社借钱;而从事非农业生产的农户更倾向于向银行贷款.我们认为,信用社与银行借款难度大的农户更倾向于向亲戚朋友借钱,而觉得贷款容易的农户多向农村信用社贷款,没有贷款经历的农户初次贷款多去银行.  相似文献   

13.
在当前经济进入“新常态”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落实关系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结构的调整。为了厘清创新驱动发展的内在决定因素,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模型实证检验了制度性因素对地区经济创新驱动发展的影响效应。实证结果表明:作为制度性因素的法律制度正向影响地区经济创新驱动发展水平;即使控制各种因素对地区经济创新驱动发展的影响,上述结论仍成立;并且各种稳健性检验均得出了一致的研究结论。研究结论对激励企业创新行为的出现具有重要的理论与政策含义。  相似文献   

14.
该文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依据,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中国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实证分析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10—2018年间,中国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水平总体呈现持续上升趋势,且在"十三五"时期呈现快速发展趋势。在影响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水平的因素中,人力资本和对外开放对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的影响作用显著,技术进步、农业发展水平和环境水平次之,基础设施水平对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的影响较弱。  相似文献   

15.
集聚人口与吸纳人才是兵团发展壮大、向南发展、维稳戍边的关键。该文利用分层非线性模型从时间、师域及个体层面实证分析了2014年至2018年兵团流入人口居留意愿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流入人口居留意愿呈上升态势,但师域间差异较大;居留意愿与师域社会保障水平正相关;居留意愿随个体受教育程度提高而提升,研究生层次不具有统计上的显著性,随个体收入水平的提高而降低,兵团对高收入群体的承载力不足,户籍性质差异造成的影响仍十分显著。基于此,该文提出简化落户程序,积极发展产业,加强低学历人群职业培训,提高社会保障,促进社会融合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西部地区产业集聚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利用空间基尼系数的一般原理和测算方法,对中国西部地区产业集聚程度进行了测度。结果发现:西部地区产业集聚类型受要素禀赋的影响较大,产业集聚形成所需要的适宜制度环境比较缺乏;同时,西部很多产业集聚程度正在增加,产业集聚的发展空间较大。  相似文献   

17.
青年教师是高校教师队伍的主力军和生力军。借鉴社会认知职业理论,基于对甘肃11所普通本科高校青年教师工作满意度的问卷调查数据,采用结构方程模型估计方法探讨分析高校青年教师工作满意度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人格特质、资源支持、自我效能、工作条件、目标进展共同影响高校青年教师工作满意度;资源支持、自我效能对目标进展具有显著正向作用;人格特质、资源支持与自我效能存在显著同向关系;自我效能、资源支持均对工作条件具有正向作用;人格特质对资源支持具有正向作用。认为高校应该从培育积极人格特质、营造良好人际环境、加强目标进展监控、推进薪酬制度改革等方面完善工作,推进新时代高素质创新型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18.
应用因子分析方法构建了城乡统筹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使用该评价指标体系对江苏省1990~2009年城乡统筹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并通过计量分析方法揭示了影响城乡统筹发展水平的主要因素,最后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的具体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双循环"背景下,努力实现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是新发展格局的核心内容,而数字普惠金融作为传统金融的有力补充,对区域创新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影响。鉴于此,本文系统梳理了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影响区域创新水平的内在机理,并运用2011-2018年中国内地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对其机理进行了实证检验。实证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业务发展有助于缓解融资约束问题,进而直接促进区域创新水平提升;中介机制分析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可通过提高人力资本供给以及促进产业升级产生外部需求间接促进区域创新水平的提升;异质性分析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在高校以及中西部地区的创新溢出效应更为明显,同时在作用机制上,东部地区数字普惠金融主要通过促进产业升级产生外部需求促进区域创新水平的提升,中西部地区数字普惠金融则主要通过提高人力资本供给促进区域创新水平的提升。  相似文献   

20.
家庭养老在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学界对家庭养老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子女养老和自我养老的效果方面,但在现代化观念、家庭结构转变、自我保障意识等因素的影响下,需要进一步分析"子女养老和自我养老的地位如何""两种养老形式对老年人的影响程度"等诸多问题。通过整合利用Charls2013的数据,利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对先前设定的自变量和因变量进行分析,发现子女养老的作用正在逐步减弱、老年人自我养老的影响正在扩大、新兴的养老方式需要不断完善等结论。并以之为出发,提出采取灵活化服务形式、实行家庭养老和社会保险相结合方式、推进商业性养老保险实施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