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体论的主体间性与美学建构   总被引:22,自引:3,他引:19  
主体间性涉及不同的领域,包括社会学的主体间性、认识论的主体间性和本体论(存在论和解释学)的主体间性。本体论的主体间性关涉到自我与世界的关系,这种关系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共在关系。本体论的主体间性导致哲学的根本变革,对于现代美学建构具有根本的意义,它解决了认识何以可能、自由何以可能也就是审美何以可能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揭示了人类发展经历了由物我不分到主体性凸显的历史过程。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这种主体性哲学思维模式下的道德人格教育内蕴的一些难以解决的矛盾和问题逐渐显现出来。主体间性道德人格教育具有交互性、平等性、共识性、崇高性、和谐性等特质,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的主体间性转向是必然和可能的。  相似文献   

3.
主流话语权威的建构具有重要的意义,但话语间性的存在使这种建构面临多种困境:话语阶层多样性,主流话语整合权威弱化;话语符号互弈性,主流话语引导权威淡化;话语语境复杂性,主流话语感召权威减化。因此,宣传思想工作者必须通过创建话语主体间性模式,提升主流话语整合权威;规制话语符号叙事范式,加强主流话语引导权威;做好话语语境动态适应,巩固主流话语感召权威。  相似文献   

4.
增强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说服力,提高其在大学生中的认同度,是一个重要的理论和实践课题。目前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模式存在教育内容枯燥、教育方式陈旧、教育关系不平等的弊端。建构主体间性视域下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新模式,教育内容上要从政治话语向文化话语、生活话语转化;教育方式上要从"独白式"教育向"对话式"教育转变;教育关系上要从"我—它"型向"我—你"型嬗变。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英语专业教学模式的探索,焦点往往落在教学法、教学内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与保持等方面,并未从教育本质的认知入手,也没有充分认识"教师启发引导、学生实质参与、师生平等互动"的教育活动模式才是确立学生在教育过程中主体地位的关键所在。本文以师生主体间性建构的理论为指导,以颠覆传统教育理念为突破口,变革师生关系,深入探索英语专业模式的完善。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学术界对于翻译主体性和主体间性多有关注,但对同属于多主体参与的翻译批评活动的主体性和主体间性却鲜有提及,文章在论述翻译研究范式转变以及翻译研究主体间性转向的基础上,从翻译批评主体的多样性、翻译批评主体性、翻译批评主体的身份间性三个方面论述了翻译批评主体间性研究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7.
近代以来,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看法历经了三种变化,相应地,公民生态道德养成也经历了三个彼此勾连的逻辑阶段:自启蒙运动之后,人类对自身"主体性"的过分追捧使得"人为中心"理念成为诠释人与自然关系的指导理念,国家与公民围绕这一理念形成了不同的道德规范条例以及具体执行模式;随着生态危机的日益加重以及越治越乱的现实情状,人类开始重估自身价值,一些学者通过确立"他者"在交往过程中的优先性而赋予了自然以核心地位,由此,国家与公民形成了与此理念相应的"生态乌托邦"式的道德规范条例以及具体执行模式;而在以"主体间性"为特征的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的理论阶段,公民生态道德养成则需要通过教育、训练和反省等方式来增强,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相似文献   

8.
王仁宇 《南都学坛》2001,21(2):75-78
主体间性是现代西方哲学中主要概念之一 ,国内在对此问题进行讨论时存在着泛化的倾向 ,把它等同于交往关系。其实 ,主体间性是讲主体间的作用与沟通。而交往是指人与人与之间的交流与交换 ,后者较为宽泛。在交往活动中 ,人作为主体参与程度不同 ,只有交往活动中达到互为主体时才有主体间性 ,这种交往一般是精神性的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开展,高中历史教师主体身份建构问题凸显重要。但是由于我国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落后于课程改革、积重难返的学科等级惯习和教师自身提高意识的不足等因素影响,现实中高中历史教师主体身份建构在我的价值是什么、我该怎么做等方面却出现危机。现阶段,应加快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建立有效的教师培训制度;加强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推广,加速向素质教育模式转变;建立健全奖励和惩罚措施,激励高中历史教师成长进步等,以建构清晰、明确、稳定的身份感。  相似文献   

10.
翻译的主体性与主体间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从哲学角度探讨了主体性与主体间性内涵的基础上,阐述了哈贝马斯的主体间性理论及其对翻译研究的影响,强调翻译研究中个体主体向社会主体的转向,并指出不同文化之间应建立平等对话的主体间性关系,才能真正体现翻译的桥梁与媒介作用。  相似文献   

11.
媒介作为社会结构的重要子系统,在传播信息与协调社会各组成部分正常运转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面临日益复杂多元的社会环境,发展中国主流媒体的服务功能,对赋能社会治理十分必要.基于结构功能主义的视角,从6家中央、省级、县级媒体案例入手,就其在政务服务、党务服务和民生服务三方面功能建构的现状进行分析,发现在民生服务领域目前县级融媒体的相关内容建设走在前列,中央媒体仍注重内容建设,而省级媒体的服务目前没有找准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2.
以农民工流入的代表性城市——东莞为主,考察了当地主流媒体的农民工报道,并分析农民工的社会认同与城市融入的话题;认为政府、政策主导、自上而下是东莞主流媒体的基本叙事逻辑,其中《东莞日报》《东莞时报》中的农民工更多呈现"被代言"的沉默者和"受惠"的弱势者形象;让农民工回归城市主体是大众媒体消除农民工与市民群体之间隔阂进而形成互相认同的关键,还原农民工为城市主体应是大众媒体报道的基本逻辑;农民工的媒介近用是赋权的过程,传播赋权对于农民工个体而言,是个人身份与社会角色之间的调适。  相似文献   

13.
纯洁性问题不仅事关党的生存和发展,而且民众大都是通过党的纯洁性形象来感知、接受和认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真理魅力和实践力量的。保持党的纯洁性能够巩固和强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性地位,是主流意识形态社会认同建构的一个关键维度,要深刻理解和把握二者的内在统一性。当前,党的纯洁性出现的流失和下降现象严重腐蚀着广大民众对党的信任基础,对主流意识形态社会认同建构带来严峻挑战。探索和寻求保持党的纯洁性的机制和路径,是主流意识形态社会认同建构的本质要求和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在网络文化空间出现的“政治萌化”景观,体现了主流话语与青年亚文化之间的互动与互构关系。在新媒介语境下,亚文化群体秉持“万物皆可萌”的理念,将政治议题纳入“萌文化”体系之中。官方政治主体则将“萌化”作为一项重要的生产与传播策略,将其运用于主流话语的内容生产与形式制作之中。政治的“萌化”潜藏着消解主流意识形态的风险。只有立足建构多元协商共治的政治文化生态、强化主流话语的价值引领功能,推进主流话语的创新性表达,才能在新媒介语境下有效实现主流话语建设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发展。  相似文献   

15.
建立在以自上而下的强制性政治权威为主导的社会共同体之上的传统道德共识,在维系社会稳定、实现社会生活各领域有效整合的同时,逐渐成为一种阻碍社会进步和压抑人性的反动力量。然而现代社会结构的变迁最终导致了传统道德共识的分化,社会从"人的依赖关系"中解放出来,进入了理性反思和个性高扬的快速发展时代。与此同时,现代社会却陷入了道德相对主义和道德危机的困境。构建一种建立在现实基础之上、尊重多元化与个体理性的现代道德共识,是走出困境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6.
在身份认同的相关理论中,有一种关键的认同理论尚未引起学界重视,即身份认同的叙事建构论。叙事建构论认为,身份认同实际上是一种叙事身份的获得。新媒体时代的身份认同,则无法脱离新媒体叙事中的身份认同。新媒体的主要特征是交互性,与此类似,交互性同样是新媒体叙事的主要特征。新媒体叙事的交互性主要涉及三重交互,即用户与创作者的交互、用户与作品(媒介)的交互和用户与用户的交互。而这三重交互的新媒体叙事均在逐步强化对虚拟身份的认同,以致用这种虚拟身份取代甚至消除现实身份。新媒体交互叙事中的身份认同便是虚拟身份对现实身份僭越,并最终成为"现实身份"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18.
在当今社会中存在着两种舆论:一个是主流媒体营造的"主流媒体舆论";一个是人民群众议论纷纷的"公众舆论"。只有充分发挥主流媒体舆论的主导作用,促进公众舆论的良性态势,让两种舆论最大化的重叠与互补,才能使主流媒体引导社会舆论有更大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更强吸引力和感染力;才能影响人民群众的思想和观念,并与人民群众的认识产生共鸣,进而构建两种舆论良好的和谐关系。  相似文献   

19.
5G、大数据、云计算及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深度介入,对传媒生态产生了全面而深刻的影响;去中心化的传播方式,使传播理念与模式发生巨变。在新的媒介生态下,主流媒体要不断呈现和扩散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就必须进一步转型优化传播流程。在传播主体上,体现从一元到多元的传播赋权;在传播内容上,聚焦从聚合到分发的精准服务;在传播渠道上,深化从“相加”到“相融”的跨界耦合;在传播对象上,适应从受众到用户的定位质变;在传播效果上,实现从接受到认知的“黑洞”烫平,为建构主流媒体主导的新传播景观服务。  相似文献   

20.
探讨主流媒体的特征和内涵,以及在中国语境下的发展条件和发展状况.由于"主流媒体"一词最初即来自报业,近来虽然也出现用来指代广电媒体的现象,但是考虑到广电媒体的历史远远短于平面媒体,且电视业的经营情况较为复杂,所以对主流媒体的分析主要集中在平面媒体范围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