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正> 民间借贷按照自愿、互利、公平、合法的原则,制订有关的借贷法律。主要依据有: 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90条规定:“合法的借贷关系受法律保护”。第108条规定:“债务应当偿还,暂时无力偿还的,经债权人同意或者人民法院  相似文献   

2.
中国的民间借贷市场说白了,不过是一场庞式骗局。为了吸引更多的人入局,借贷的利息水涨船高,直至难以偿还。民间借贷的盛宴在疯狂中戛然而止,全民放贷变为全民讨债  相似文献   

3.
来自人民银行杭州中心支行和温州市中心支行的分析材料显示,2003年三季度,温州300个民间借贷监测点共发生民间借贷金额20068万元,比一、二季度分别增加借贷金额2130万元、845万元.民间借贷月均规模在6500万元左右,而同期金融机构贷款金额基本在4000万元左右.……  相似文献   

4.
民家资本借贷也成民间金融,是与国家正规金融相对而言的。它主要指非金融机构的社会个人、企业以及其他经济主体之间进行的以货币资金为标的的货币资金让渡及本息支付;是指公民之间、公民与法人之间、公民与其它组织之间借贷。民间资本借贷近年来在我国的发展极快,它具有融资快、资金来源广泛、灵活性高等优势,因此在我国金融市场尤其是在中小企业版块的借贷业务中有了越来越大的影响力。2012年温家宝总理在答记者问的指出:规范民间资本借贷,重塑金融机制,引导金融轨制的正确发展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5.
民间借贷作为近两年来最热门的话题之一,每逢地方、全国"两会"期间,都有代表、委员向"两会"递交议案、提案,建议将民间融资借贷入法,以规范化操作规避金融风险。因此,民间借贷得到了政府和社会的极大关注,有关民间借贷的案件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但是,民间借贷作为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资金来源,作为对我国正规金融的补充,规范其健康有序的发展显得至关重要。本文通过对当前民间借贷的现状进行解读,合理分析造成目前状况的原因,从法律、监管、信用、教育等多方面提出规范民间借贷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民间借贷作为社会融资的一个重要渠道,对吸收社会闲散资金、弥补金融机构信贷资金不足、以及缓解部分企业和个人临时性资金困难,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然而近年来,在高额利益的诱惑下,民间借贷发展过热,由其引发的矛盾纠纷和社会问题越来越多。因此,如何应对民间借贷案件的审理,规范、引导民间借贷行为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2016年和2021年陕西富县两个行政村414户的追踪调查数据为基础,将收入渴望引入农户农业生产性借贷行为的分析框架中,运用双栏模型探讨家庭决策者的收入渴望对其农业生产性借贷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收入渴望指数每提高一个标准差,农户农业生产性借贷金额就会提高23.3%,该结论经过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收入渴望对低年龄组农户、高家庭资产农户和低教育程度农户的农业生产性借贷行为具有更显著的促进作用。机制分析结果表明,收入渴望对农户农业生产性借贷行为的影响受到风险偏好的正向调节作用。此外,对于借贷资金主要用于农业生产性投资的农户而言,与向正规金融机构借贷相比,收入渴望越高的家庭决策者更倾向于同时向正规和非正规金融机构借贷。  相似文献   

8.
中国农村金融市场供给和需求——以传统农区为例   总被引:58,自引:1,他引:58  
作为重要的要素市场 ,农村金融市场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近年来 ,随着国家农村金融政策调整 ,特别是农业银行商业化和合作基金会整顿 ,农村信用社成为农村金融市场上唯一正规金融机构。这种变化必然对农户借贷渠道和行为带来很大影响。为进一步了解传统农区农户借贷行为 ,笔者一行分别在安徽亳州和阜阳的6个县对18个村217个农户进行了问卷调查 ,对农户借贷的来源渠道、资金用途、行为方式进行了研究。一、农户借贷行为研究述评从现有资料看 ,近年来国内学者对农户借贷行为作了较多的研究 ,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1.农户借贷行为…  相似文献   

9.
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开展小额信贷以来,微型金融得到了广泛的发展,但由于我国微型金融机构发展较晚,其组织形式、资金来源、风险控制能力存在相应的问题,影响长期的可持续发展,从而影响到农村金融的供给。本文从我国微型金融机构的发展历程、存在的问题分析实现我国微型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并对微型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0.
所谓信用,从经济学上讲,是专指以延期偿还并支付利息为条件实现货币或商品让渡的借贷行为。一般说来,它只包括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两类,是信用的狭义概念。此处所说的信用是广义上的信用,是指在生产、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