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当前"文化研究"的兴起,与我们正经历的消费社会转型密切相关,而消费社会的转型正在对传统意识形态、价值观等产生重要影响,"文化研究"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但是,目前"文化研究"中存在着现实感和本土意识不强、价值观倾斜等问题,有鉴于此,进一步推进"文化研究"的良性发展,在理论上就要重视"文化研究"的马克思主义化、中国化;在实践中要重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文化功能的新变化,正确对待消费活动中的文化需求,摆正文化消费的位置;在价值观上对在全球日益泛滥的极端消费主义保持足够警醒,重视"文化研究"对推动"创新型国家"、"节约型国家"建设的积极作用;此外还要重视对新一轮的学科分化与重组的研究等。  相似文献   

2.
2007年中国的日本社会文化研究发展平稳,基础理论和现实对策研究不断扩展和深化,取得了一批可加圈点的成果.  相似文献   

3.
林昶 《日本学刊》2007,(3):143-156
2006年可谓中国的日本社会文化研究丰收之年。不仅研究成果数量繁多,而且论题开阔并具深度。无论是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还是在现实动态研究方面,都取得了喜人的成绩,一批具有新颖观点和前沿水平的优秀著述相继面世。“日本学术文库”、“人文日本新书”、“中日文化研究文库”、“南开日本研究丛书”等丛书,荟萃了日本社会文化研  相似文献   

4.
文化研究派的大众文化理论的重要贡献在于它以双重理论范式把握和切入大众文化的双重结构,即积极性的大众文化理论和批判性的大众媒介理论。这两种理论范式对以往经典的单一性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既有继承也有超越。它对大众文化理论的探索和建构使大众文化理论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作为范式之一的积极性的大众文化理论采取与悲观主义和精英主义不同甚至对立的文化立场,从平民主义和大众立场出发,发掘民间社会对大众文化的积极反应,发现大众参与和对话所具有的能动解码实践,从微观和差异层面来探索其中的权力关系,从而彰显了作为反权力话语的文化研究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5.
林昶 《日本学刊》2006,(5):149-160
2005年的中国日本社会文化研究,在注重基础理论研究的同时,亦关注现实研究,一批反映日本社会现实、具有前沿水平的著述面世。“人文日本新书”、“中日文化研究文库”、“日本对中国的文化侵略研究丛书”、“日本社会学名著译丛”等一系列丛书、书系,在研究深度和  相似文献   

6.
风险社会理论相关研究文献概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恩明 《探求》2008,(1):25-28
贝克的风险社会理论引发学术界广泛的研究兴趣。国内学者就西方风险社会理论核心问题及风险社会理论,对中国社会管理实践的指导作用和理论意义等相关方向进行研究,重点运用风险社会理论指导研究我国转型期社会风险问题;并基于风险社会理论提出解决我国当前改革转型期的社会风险问题的相应策略。  相似文献   

7.
《社科纵横》2019,(3):31-36
鲍德里亚揭示了消费社会中商品使用价值的消解、人与物主客关系的颠倒以及符号差异性对整个社会的奴役与控制,对消费异化现象进行了深度解读。无疑,其消费异化思想是对马克思劳动异化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然而,鲍德里亚却把自己对马克思异化思想的改造——这个改造既包括对马克思异化思想的外在补充,也涵盖对马克思劳动异化内涵的误读以及对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歪批——看作是自己对马克思的空前超越。殊不知,他已在对马克思实践哲学的悖离中落入了形而上学的陷阱。因此,鲍德里亚最终只能退回到人类社会的最初形态,在象征性交换的虚无之中来寻求真实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汪文甫 《探求》2007,(1):17-18
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全过程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及将来由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等整个历史过程是完全同一的。当前,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中,要从七个方面做好“和谐”工作。  相似文献   

9.
蒋建国 《探求》2003,(5):40-47
消费文化史是经济史和文化史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而清代广州作为西方文化和消费品输入中国的桥头堡,是清代城市消费文化史研究的一个范本。本文从对外贸易、中西关系、经济发展、社会文化等角度审视清代广州的消费文化,考察清代广州在对外开放过程中消费文化的历史变迁,认为它是在西洋人、西洋货和西洋文明与广州的商业文化结合中逐步生成的,并带有强烈的开放性、世俗性、享乐性、时尚性和实用性。这对研究清代广州社会转型过程中的城市文化特征,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于霞 《唐都学刊》2004,20(1):75-79
杨朱的“为我思想”是与战国的社会现实紧密相连的一种政治思想。其出发点是贵生爱身 ,落脚点却在于治理天下。这一理论的提出是针对当时社会混乱的现实 ,从“为我”的角度出发 ,力图解决纵欲无度 ,仁义之治 ,追名逐利和生死丧葬等几个重要的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