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每个人在生活中,都多多少少得到过别人的帮助,接受过他人的恩惠,可我们是不是都记住了这些,并为此多了一份感激之情呢?有感恩之心,会让我们更加珍惜与敬重周遭的一切:自然、社会、父母,乃至自己的生命。学会了感恩,也就是学会了爱自然、爱别人和爱自己。感恩的心其实源于爱心,“心盲”的人不会感恩!感恩之心是一颗美好的种子,我们不光要懂得收藏,还要懂得播种。  相似文献   

2.
正【案例背景】俄罗斯民间有句谚语:"漂亮的孩子人人爱,爱难看的小孩才是真正的爱"。这句话同样可用于教育范畴。在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评价一个学生优劣的标准并不公正,自然好恶往往会让他们轻易放弃对这些所谓"顽劣"生的关心和帮助。其实,野蛮产生野蛮,仁爱产生仁爱,爱是唯一公正的原则。每个孩子都是一朵含苞待放的花儿,只要我们用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和一颗"爱无等差,一视同仁"的心去呵护他们,  相似文献   

3.
里仁为美     
朋友串门,说他那个宿舍楼上楼下有几户经常为乱抛垃圾等小事闹矛盾,甚至大打出手。在强化公民道德建设的今天,这现象真让人不可思议。邻里之间,当以仁爱为本。中国有句古话,就叫“里仁为美”,意思是说:居于仁者之里,互相亲爱,是为美。要做到这点,说容易亦容易,说难其实也不十分难。关键是居户持家人要有一颗“仁爱”之心,践之于行就是仁厚之道,一事当前,先替别人想一想。比如楼上住户,当你欲将菜根果壳、废纸破鞋往下扔的时候,就应立即想到:楼下也有人家,这破坏公共卫生的缺德事不可为。楼下人家见此也应从邻里友好的愿望…  相似文献   

4.
兵哥 《社区》2012,(30):42-42
每个人身上都有优点与缺点,爱看到优点的人比总看到别人缺点的人会更快乐,也更受欢迎一些。所以,我们鼓励每个人多去看别人的优点,多去欣赏别人,它带给别人自信的同时也愉悦了自己。  相似文献   

5.
《大学》引用孔子的言论,论述品德的修养是本,处理具体的外在事物是末,先修养品德,再用美德感化百姓,这才是当务之急。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一个从小到大,从客观到主观的历练、成长。可以说,儒家思想的意义在于它强调了个体的心灵光辉和精神价值。《大学》认为君子只有在道德上做到推己及人才可以治理好国家、平定天下,指明君子要有仁爱宽容之心,而不应该嫉妒贤能。常怀公正之心,大道才能得以推行,天下才能得以平定。三纲八目的的目的是为了约束君子品行,使其逐渐完善人格并对社会做出贡献。"大学之道"是一个人的成年的仪式,成人之礼,"大学"让他掌握一整套社会话语、社会伦理并获得一颗谦让、礼让、仁爱之心。  相似文献   

6.
自信与谦虚     
自信是现代人应当具有的一种生活态度,反过来说就是信自,即相信自己。我们应当相信自己,假使你连自己都不相信,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值得你信任的呢?只有相信自己,才会建立起成功的信心,才会取得成功。很多人不自信是因为自卑心理,自己认为自己不行,自己都放弃了希望,那么又能期望从别人那儿获得希望吗?所以我认为相信自己是取得成功的基石,但这并不代表我们可以拒绝听取别人的意见。“走你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听起来固然十分潇洒,但并不没有人能够真正做到。  相似文献   

7.
学会倾听     
正学会倾听是对于每个人都非常重要的。学会倾听,你可以得到很多很多。当别人在说话时,学会倾听是对别人的尊重。只有学会倾听,你才会懂得尊重他人;只有学会倾听,你才会得到更多的哲理及经典语言;只有学会倾听,你才能有一颗积极向上的心;只有学会倾听,你才能觉得任何  相似文献   

8.
生命的礼物     
《阅读与作文》2008,(10):4-7
我没有回报过社会。父亲时常教导我和姐姐,仁爱始于家庭。因而,我慷慨地给予家人和朋友关爱,但没为别人做过什么。我一直很钦佩那些人——他们自愿花时间和金钱救助身处困境的人们。当然,我也富有同情心,当看到报道红十字会拯救遭飓风袭击的灾民时,我的心都碎了,  相似文献   

9.
袁枚于乾隆七年至十三年出任江苏溧水、江浦、沭阳、江宁等地县令,显示出仁爱之心与非凡的吏才;但亦饱尝"俗吏"之苦,并因"风流"遭人非议,从而导致日后辞官.  相似文献   

10.
《金陵瞭望》2007,(4):33-33
我一生中这是第一次写忏悔书.的确是内心的忏悔.自己做了有愧于党、有愧于国家、有愧于人民的事。悔之晚矣!到了这里。才感觉到自由多好、蓝天多好、平平淡淡多好:到了这里,才感觉到亲情多么的珍贵、友情多么的可贵、爱情多么的幸福:到了这里.才感到孝敬老人是一种愉悦.帮助他人是一种惬意。做点好事是一种满足。我盼望有一天重新获得自由,重新见到蓝天,去过平平淡淡的生活:我盼有一天重新去拥抱亲情.重新去呵护友情:我盼有一天重新去孝敬老人,重新去帮助他人.盼望自己早日成为一个新人,一个好人.一个只做好事的人。我的行为将自己送进铁窗之中.我自己给自己送了一条不归路。怨不得别人,怨不得社会,更怨不得组织。我贪婪、我蒙羞,我将为之付出沉重而又沉重的代价。我将带着罪在高墙内忏悔.在铁窗下换骨。  相似文献   

11.
正淮阴是有2300余年历史的千年古县,是汉初三杰之一的淮阴侯韩信故里,演绎了漂母"一饭千金"的千古佳话。近年来,淮阴区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以漂母仁爱文化和韩信感恩文化为核心,建设"爱心淮阴"、打造"母爱之都"传统特色文化品牌。号召全区人民按照"干部有忠诚热爱之心、群众有互助仁爱之心、社会有包容关爱之心"总体要求,大力弘扬"诚信、仁爱、包容、进  相似文献   

12.
交际处世     
●希望别人怎样对待自己,自己就要怎样对待别人,自己怎样对待别人,别人也会怎样对待自己。给人一束玫瑰花,会留下一缕芬芳。其实,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即使不是直接地帮助自己,也是间接地帮助自己。●不要奢望有“许多人”喜欢你,有“一些人”喜欢你就不错了。●与敌手谈话,要  相似文献   

13.
晚年之悟     
翻阅《辞海》,"悟",即为懂得、明白、领会、觉醒。人到了晚年,才开始悟出一些浅显的道理。人到晚年,开始懂得:老年人最大的财富是经验,最大的资本是健康,最大的特点是成熟。几十年的时光换来的是一颗闲雅、闲情、闲趣、闲适之心,把沉重的欲望化为轻松,学会了知足常乐;懂得了多看别人的长处,多记别人的好处,多想别人的难处。人到晚年,开始明白:看人看事不能那么简单,不能光听别人嘴上说,更要看别人怎么做。头上  相似文献   

14.
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应当用责备别人的心责备自己,用宽恕(shù)自己的心宽恕别人。恕:宽恕、原谅。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是做人应有的品德和修养。注解评析守口如瓶,防意如城。宁可人负我,切莫我负人。再三须重事,第一莫欺(qī)心。虎身犹(yóu)可近,人毒不堪(kān)亲。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闭紧嘴巴不乱讲话就像塞紧的瓶口,克制私心杂念就像坚守城堡防备敌人。宁肯让别人辜负我,决不让自己辜负别人。做事要再三考虑,慎重对待。做人第一条准则是不要欺骗自己的良心。活的老虎还可以靠近,刻毒的人千万不可亲近。前来对你议论别人是…  相似文献   

15.
仁爱是儒家最核心的思想道德品质,主张仁者爱人,人人爱人,世界就会充满爱,社会就会和谐。杜甫用他一生的行为实践来丰富并充实着儒家的道德内涵。杜甫诗歌创作始终践行仁爱精神,更重要的是,杜甫又能将自己的仁爱之情推己及人。他在诗歌中寓寄着深厚的爱国之志、忧生之思、民本之心、平叛之愿、怀乡之情,堪称诗人一生政治理想和善良人性的总结。千百年来,杜甫与杜诗得到了后人的无限尊敬与崇拜。杜甫高尚的人格、伟大的理想、博爱的胸怀,使其诗歌充溢着感念天下苍生的仁者精神,笔者试从仁者品性、心怀赤诚、情系家国三方面管窥杜甫的仁者之爱。  相似文献   

16.
爱是一盏灯     
人常说爱是一盏灯,能照亮别人,也能温暖自己。这话说得一点不错,只有心中有爱的人,才会去爱别人。山西省芮城县邮电局局长李杭杭就是这样的人。他对职工非常关爱,从生活上、工作上处处为职工着想办事,因此在职工中享有很高的声誉。对于离退休职工,他同样关心、爱护和照顾。有病  相似文献   

17.
寒青 《社区》2014,(2):25-25
生活中,我们常常打败别人,却很难战胜自己,也就是说,自己的那颗心像一匹脱缰的野马,去了不该去、不能去的草原。心丢了,“我”也就不复存在了,成了形同虚设的行尸走肉。  相似文献   

18.
当年以一曲撼人心魄的《重整河山待后生》而轰动全国的著名曲艺表演艺术家骆玉笙,现在已是86岁的老人。骆老说,他的养生之道是三个字:忍、宽、乐。“凡事不要冲动,心胸要宽大,尽量找些生活乐趣,别跟自己犯别扭。”生活中骆老乐于助人,社会上搞赈灾、助学、兴办公益事业,她总是积极参加演出,慷慨解囊,捐资扶助。她说:“一个人只有帮助别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关爱。每一个人多一份爱心,整个社会风气也就会好起来。”由于她遇事忍让,不怕吃亏,待人宽厚诚恳,所以赢得了周围人们的尊敬。骆老说:“人只有活在这样的氛围里,才会活…  相似文献   

19.
正有很多种痛苦,是人自己找来的,喜欢和别人作比较,就是一种自己找来的痛苦。自己是自己,别人是别人,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把自己和别人来作比较呢?本来是全然没有关系的两个个体,一比较,事情就多了起来,种种困扰痛苦,也就应运而生。在比较的过程中,很多人都会发现,别人比自己生活得开心、快乐;也会发现,别人的事业顺利、爱情称心,而自己仿佛什么也没有。在比较的过程中,在发现别人比自己强的情形下,愤懑之心,油然而生;为什么?自己好像在任何地方,条件都不比他差,何以在  相似文献   

20.
李开复 《21世纪》2009,(9):12-15
1972年我就踏入美国留学了,那时我才11岁,当时还没有“小留学生”这个词。有很多人问我,如果你不去美国,还会取得一样的成功吗?在你的成长历程中,留学经历对你有什么样的帮助,有什么感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