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是中国抗日战争期间设于昆明的一所综合性大学。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先迁至湖南长沙,组成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4月又西迁昆明,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对于梅贻琦来说,虽然之前已经出任清华大学的校长,但是西南联大却是其一生中最为关键的时期之一,代表着其教育思想之大成的《大学一解》,就是在西南联大时期完成的。  相似文献   

2.
张伟 《社区》2008,(2):10-10
吴宓(1894—1978),字雨僧,陕西泾阳人。诗人、文学批评家、副刊编辑,《学衡》主编。曾任教东南大学、西南联大,参与创办清华大学国学院。  相似文献   

3.
本文介绍了抗战时期西南联大、清华大学、燕京大学和云南大学等校社会学和人类学者在云南的学术研究工作及成就,表达了对年轻一代学者继承和发扬前辈的优良学术传统的殷切希望.  相似文献   

4.
肖涤非简介     
肖涤非,江西临川茶溪村人,生于一九○六年十一月。一九三○年清华大学中文系毕业,同年免试入该校研究院,一九三三年毕业。历任山东大学、四川大学、西南联大等校讲师、副教授、教授。抗战胜利后,回  相似文献   

5.
从思想自由到学术自由——西南联大的大学之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南联大的大学理念在继承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的传统的基础上,经过西南联大的创新得以形成,即经历了从思想自由到学术自由的转换.促成这一转换的外部原因是抗日战争所导致的民族主义精神的高涨,内部原因是中国传统文化对西方文化的整合.学术自由大学理念的确立,是近代西方大学理念中国化的成功实践,同时是东西方文化的对接、融合的范例.  相似文献   

6.
2018年1月15日下午,清华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成立大会在清华大学主楼接待厅召开。成立大会由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清华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管委会副主任邓卫教授主持。  相似文献   

7.
<正>这是一份由清华大学校史研究室整理出的清华地下党时期的党员名单,包括《抗日战争前清华地下党员名单》《抗日战争时期长沙临大地下党员名单》《抗日战争时期西南联大地下党员名单》《解放战争时期清华大学"南系"地下党员名单》《解放战争时期清华大学"北系"地下党员名单》等五个部分,共20页。从1926年11月清华第一个党支部成立,到1948年12月清华园解放,时间跨度22年,勾勒出革命战争时期党组织处于地下活动状态下的清华共产党人群像。  相似文献   

8.
李嘉言教授字泽民,又字慎予[注],1911年4月16日出生在河南省武陟县布庄村一个捉氏家庭中。自幼上学,1930年在河南中山大学(后改为河南大学)读完预科,考取北京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学习,1934年毕业后在河北保定育德中学教书一年,即被召回清华大学任教。1937年抗战事起,随校迁往长沙,又转徙昆明在西南联大中文系任教。1942年回河南探  相似文献   

9.
清华大学复建法律学系为适应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需要,为国家培养更多高质量的法律人才,清华大学于1995年9月8日隆重举行了法律学系复建大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汉斌亲临大会祝贺并发表了重要讲话,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政法委...  相似文献   

10.
西南联大与西南边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日战争时期,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3所学校在昆明组成了西南联合大学.在昆明的8年中,西南联大有关研究机构及学者们积极投身于西南边疆地区的调查研究,进行了包括西南边疆少数民族语言、少数民族历史文化、边疆经济地理、少数民族宗教习俗、地质地理矿产等方面的调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相似文献   

11.
清华大学早期的文艺社团和刊物很活跃 ,一群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 ,如曹禺、李健吾、吴组湘、林庚、曹葆华等都是从清华园走向文坛的 ,他们与广大师生共同创作了清华文艺的繁荣。此阶段是对清华学校时期 (1 91 1 - 1 92 4)文艺传统的继承 .也为下一个时期 (西南联大时期〕的文艺活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张鸣 《可乐》2008,(7):55-55
清华大学前校长梅贻琦有句名言:"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这句话现今已经被人们说滥,意思就是说大学关键是要有大师,而不在于有没有大楼。梅贻琦用实践证实了。当年西南联大的大师们,就是在草屋平房里,培养出中国迄今为止依然令国人骄傲的大师。  相似文献   

13.
抗日战争、反内战运动和云南社会是西南联大办学成功的三大环境。抗日战争使西南联大组成和解体,反内战使西南联大陷入困境,这两方面固然严重影响了教学,但又促使师生奋发努力,取得成果;云南社会为办学提供了必需的人文环境和生活条件,使西南联大的办学得以保证。  相似文献   

14.
正直为人、刻苦为学、认真为师的语言学家:伍铁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0(1):F0002-F0002,F0003
伍铁平教授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1928年出生,湖南湘潭人。他曾就读于西南联大(1945~1946)、清华大学(1946~1947)、哈尔滨外国语学院(1948~1950)。1950~1962在哈尔滨外国语学院(后扩充为黑龙江大学)历任助教、讲师、学报主编;1962~1985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任国外语言学研究室主任、《国外语言学》杂志主编、副教授,1985年调入北京师范大学,1987年1月至今在该校任教授。  相似文献   

15.
西南联大抗战文学是西南联大文学的一部分。由于西南联大与抗日战争相始终,西南联大文学往往投射着抗日战争的影子,因此,研究西南联大抗战文学不能局限于“抗战”内容,而应顾及西南联大的全部文学。为了叙述的方便,本文把西南联大直接描写抗战和投射着战争影子的作品都称为西南联大抗战文学。西南联大抗战文学的特点是以人为本,表现为关注战争中的人,揭示人与战争的关系,描写人性在战争中的状况、地位和作用,从而形成了这样三种内容:一、描写战争中人的生存状况;二、寻求救国的力量——人性;三、揭露军队中的人性状况。笔力所至,战争对于中国人生存的影响,对于人性的摧残和扭曲被深刻地描绘了出来。这与通常叙写战争过程,鼓舞战斗情绪,歌颂胜利功绩,宣扬英雄主义的抗战文学不同,呈现出抗战文学的别一种风姿。这种风姿的形成与西南联大作家的人道主义思想、平等自由意识和文化创造觉悟等精神特质大有关系。  相似文献   

16.
西南联大诗人群诞生于西南联大这个特殊的大学校园。在战争的残酷环境中,西南联大保持了一个相对自足的学院空间。这学院空间所蕴含的丰厚的精神、文化资源孕育、滋养了西南联大诗人群的成长与成熟。其诗歌创作也显示出超越时代抗战文学潮流的学院色彩,具有鲜明的学院文化背景。这种学院文化精神要素在诸多方面构成了西南联大诗人群的独特存在,使其成为1940年代的一个特殊的诗人群体。  相似文献   

17.
西南联大举世瞩目,已成为教师、学生追逐的家园。社团和壁报的活动是认识西南联大的一个窗口。在众多的社团、壁报活动中,文学创作已成为西南联大的一个重要活动形式。在诸文学活动中,以学生社团创作的抗战文学已然成为西南联大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主题。本文就西南联大文学社团活动进行研究,主要有专业社团、综合社团和壁报等。在这些活动中,涉及诗歌、小说、散文和戏剧创作体裁,抗战内容的创作一直贯穿活动始终。通过研究,西南联大的抗战文学创作蔚为大观,数量巨大、艺术水平较高。这与联大学生、教授合作不无关系。学生社团文学创作取得的成就,或许可为如今文学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在当前的西南联大文学研究中,"战争"与"现代性"是研究的两个主要切入口,这自然有其必要的合理性,但也对回答"西南联大文学之所以是西南联大文学"带来了一定程度的遮蔽,在这种遮蔽之下,云南文化与西南联大文学之间的关系长期被忽视。西南联大文学是在云南的文化天地中形成并发展的,思考西南联大文学的独特性,云南文化成为必须给予考量的因素。当下研究中对云南文化遮蔽的形成,既反映了学术研究资源的不均,也是研究中一味追求现代性模式所导致的。在现代性的研究模式下,研究者热衷于寻求西南联大作品中的现代性,用时间的差异性遮蔽了空间的文化差异性,这是云南文化缺席西南联大文学研究的根本原因。返回西南联大文学本身的历史境遇,激发研究者的"主体性"是改变这一局面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西南联大教育思想的简要总结 ,对西南联大鲜明的办学特色和办学思想有了较深刻的了解 ,从而揭示出西南联大教育思想对当代中国高等教育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0.
孟祥海 《可乐》2010,(4):29-29
汪曾祺当年考西南联大,是为了潇洒地生活,因为他听说西南联大学风很自由,学生上课、考试都很随便,可以吊儿郎当地学习。汪曾祺的这种个性,在西南联大的老师跟里,有的吃得开,有的不太吃得开。教宋诗的朱自清,一向对学生要求严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