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史学主体与历史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历史哲学的角度提出,史学主体的求真审美感知是联结史学主体与史实之间的桥梁,而在求真审美感知过程中起重大作用的是史学主体的认知结构和心理格局。本文认为,求真审美感知是史学主体历史认识的生长点。此外,本文还从历史本体论和认识论两个方面分析了史学主体对历史认识的制约而形成的历史认识的软化与硬化特征,并通过对传统史学研究中的两种认识倾向的剖析,提出历史认识是史学主体主观性与史实客观性辩证统一的产物。  相似文献   

2.
论史学评论的标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史学评论标准是史学评论的中心问题。由于史学成果所反映出来的历史内容广泛而复杂 ,从而决定了史学评论标准的多角度、多层次。史学评论的主要标准应体现为两个方面 :以对于史学自身及相关学科所具有的意义而形成的学术价值标准 ;以对于社会历史发展所具有的意义而形成的社会价值标准。学术价值标准应强调史学成果的求实与创新 ,而社会价值标准则侧重于史学成果对引导人们认识与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对精神的陶冶以及文化传承等方面所起的作用。运用这两个标准时 ,应注意评论标准的相对稳定性、可变性、客观性以及两个标准间的区别与联系  相似文献   

3.
论古希腊史学认识中的理性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锐 《求是学刊》2003,30(1):116-120
以希罗多德和修昔底德为代表的古希腊史学 ,一方面以理性的态度进行了史料批判 ,以弄清历史的真面目 ;另一方面对历史事件尽可能作出了合乎理性的解释。从这两个方面体现出的理性方法 ,奠定西方史学认识中的理性传统  相似文献   

4.
国际历史科学大会是史学界规模最大的学术会议 ,正常情况下每 5年举行一次。从 1 90 0年 7月 2 3~ 2 8日在巴黎举行的第一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起 ,至今已召开过 1 9届。第 2 0届历史科学国际大会将于 2 0 0 5年在澳大利亚悉尼举行。本届大会内容丰富 ,包括三大主题和数十个专题以及圆桌会议。大会三大主题是 :(1 )史学中的人类与自然 :经济史的新理论与新方法 ,自然灾害及其后果 ,自然科学、历史与人类 ;(2 )神话与历史 :史学中的神话 ,神话、权力与历史 ,史学家的责任 ,史学与乌托邦 ;(3 )史学中的战争、和平、社会与国际秩序 :战争与和平 …  相似文献   

5.
章益国 《求是学刊》2007,34(2):133-138
历史学有科学与艺术两重性,而我们一直仅以科学范式研究传统史学。中国传统史学是一种具有前科学性质的诗性史学,可以置之于艺术性的视角下进行研究。传统史学的几个重要理念都可以在这一前提下重新审视:“尚简”观念呈现了艺术观念对史学的结构性入侵及由此带来的问题;“史意”不仅是“意义”是“意味”,不是指可以陈说出来“史学理论或历史观”,而属于无法言说的默会知识;“圆神方智”这一“史体”分类也不是体例之分,而是体类之分,而且可以与“艺术科学”对译。  相似文献   

6.
试论当代史学发展中的通俗史学张晓校进入90年代以来,历史科学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无论学界对“史学危机”有什么样的阐释,危机总是客观的。客观地看,“史学危机”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市场文化的发达,社会中心价值的解体,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流行,市场经济...  相似文献   

7.
邓锐 《学习与探索》2012,(8):151-156
宋代《春秋》学与史学关系密切,相互影响。一方面,宋代《春秋》学重视《春秋》的史学性质,不仅注意从史学的角度阐发《春秋》,也重视用史学方法来探讨《春秋》;另一方面,宋代史家普遍以《春秋》大义为思想指导,不同程度上效仿《春秋》义例作史,使得宋代史学的正名观、尊王观、夷夏观以及正统观等诸多历史观念都与《春秋》学关系密切,又在史体、求真理念及史学批评等史学思想方面体现出《春秋》学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8.
王剑 《学习与探索》2008,(2):217-222
当代中国史学界,史学理论体系的构建以及在某种理论体系下对历史进行解释,都不可避免地受到国外史学界的影响.如何借鉴国外史学界的相关研究理论、概念或方法甚至是其他学科的相关理论解决中国史学研究的问题,如何注意借用的理论、模式等与所研究对象之间是否存在着理论的适应性问题,不仅是每个史学研究工作者必须注意的问题,也是史学研究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而对于中国历史发展道路独特性的探讨来说,它也是必须注意的.关注史学研究中的初始条件差异,就是这样的一个尝试.  相似文献   

9.
江湄 《学习与探索》2007,(4):216-219
长期以来,学术界有一种说法认为中国古代史学没有理论,相对于西方史学的解释性特征而言,中国古代史学只是以叙事见长。显然,这是并不十分了解和熟悉中国史学遗产所致。事实上,仅在历史理论方面,如天人关系、大一统思想、古今之变、历代兴亡之论、多民族国家的历史认识、英雄与时势关系等诸多方面,中国古代史学都有着丰富的理论遗产。因此,研究和总结中国古代历史理论,不仅可以极大地丰富中国史学的思想内涵和历史底蕴,而且可以使中国史学从不同的方面更多地展现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本期刊发的这组笔谈,从中国历史发展演变进程这一维度,阐释和揭示了中国古代历史理论的基本问题,期望能对进一步提高中国史学的自身品格有所启迪、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学术界有一种说法认为中国古代史学没有理论,相对于西方史学的解释性特征而言,中国古代史学只是以叙事见长。显然,这是并不十分了解和熟悉中国史学遗产所致。事实上,仅在历史理论方面,如天人关系、大一统思想、古今之变、历代兴亡之论、多民族国家的历史认识、英雄与时势关系等诸多方面,中国古代史学都有着丰富的理论遗产。因此,研究和总结中国古代历史理论,不仅可以极大地丰富中国史学的思想内涵和历史底蕴,而且可以使中国史学从不同的方面更多地展现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本期刊发的这组笔谈,从中国历史发展演变进程这一维度,阐释和揭示了中国古代历史理论的基本问题,期望能对进一步提高中国史学的自身品格有所启迪、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1.
张润静 《学术交流》2002,(6):131-133
指陈利病 ,议论纵横 ,是杜牧咏史怀古诗最突出的特色 ,也是他对唐代咏史怀古诗的重要发展。他的议论超越了传统的以讽喻为目的的道德定性与伦理评价 ,而以思辨的方式对历史事件进行态势分析 ,具有兵家战略眼光和纵横家的意气。其立论颖异 ,表达俊快 ,于晚唐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90年代,西部新起的具有"良克之忧"的小说作家,因历史真实观的不同,对西部历史讲述是不一样的.既有对历史战争景观和江山改朝换代的"宏叙事",对历史本质、历史规律的探寻,对爱国主义英雄主义和人性的张扬;也有对家族、和个人日常性存在"微型叙事",对历史偶然性和神秘宿使的皈依,对现实历史走向的焦虑的叩问.这些叙事努力,使这一时期西部的历史小说创作呈现出多元并存的历史潮流文学景观.  相似文献   

13.
略论孙中山的民生史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耿明俊 《学术交流》2007,34(7):176-178
孙中山的民生史观,是与以进化论为核心的唯物主义自然观紧密相连的,包含着十分可贵的唯物主义因素。与朴素的唯物主义因素相对立,唯心主义历史观也在其民生史观中留有深刻的印记。孙中山所处的时代是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伟大时代。他的民生史观自然也反映了新旧时代交替的矛盾,是一个复杂矛盾的思想体系。如同在中国革命史上孙中山具有继往开来的历史地位一样,在中国哲学发展史上孙中山也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张祖 《阅江学刊》2009,(3):107-113
黄郛早年系“同盟会”成员,后留学日本结识蒋介石,并与其结为盟兄弟,关系非比寻常。20世纪20年代中期,迅速崛起的蒋介石曾多次邀请黄郛担任政府职务以作襄助,但黄郛始终游离于政府边缘。然而,是否具有政府官员的正式身份,并不减弱黄郛作为蒋介石“高级幕僚和咨政”的作用。蒋、黄之间的关系却在“请”、“辞”互动中得到了进一步维系。黄郛是蒋政治棋局中一颗关键的“棋子”,更是对日妥协外交中的同盟。  相似文献   

15.
清华大学教授刘桂生先生一直关心北京文化的研究工作。日前应本刊之邀 ,他就北京文化研究如何创新等问题 ,谈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并对本刊提出了中肯的建议。刘先生所谈内容的特点在于透过具体的史实来分析北京文化研究的真谛。他通过宣南文化研究和北大、清华校史研究的一些问题 ,说明应扩展研究思路 ,从更深入和更广阔的背景入手 ,提高北京文化研究的水平。现将谈话整理成文 ,以飨读者 ,希望能够对加强北京文化研究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6.
倪玉珍 《社会》2019,39(1):184-210
法国大革命遭遇的挫折促成了19世纪初法国思想界对自然权利学说的反思。这一反思的重要成果是社会范畴受到关注和社会学说的兴盛。圣西门接续了孔多塞和观念学派创立“社会科学”的努力,探索“社会生理学”。他摒弃了启蒙时代盛行的抽象个体观,揭示了人的社会属性。他把社会视为有机体,认为社会的各个部分应相互协作,构成和谐的统一体。他还强调了欧洲社会历史演进的动力机制。在此基础上,圣西门提出了“组织”社会的初步设想。圣西门的社会学说融合了社会科学和社会主义的萌芽,促进了法国从革命向社会重建的重要转变。它给后世留下了双重的精神遗产:既唤起人们同情社会苦难的博爱情感,又提醒人们要科学地观察和研究社会事实,尤其在行动时要保持清明的理性。  相似文献   

17.
诗与史--论钱钟书在《宋诗选注》中对诗、史关系的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洲良 《学术交流》2001,(5):114-117
钱钟书提出诗歌反映历史真实的三种方式可概括为写实、寄意、怀古.这表明钱钟书在肯定诗歌反映历史真实的同时更注重诗歌艺术想像与审美创造的能动作用.这一观点可视为诗歌反映历史有别于史书记载历史的本质特征,对于文学创作、文学研究的独立品格的确立在当时乃至今天仍有指导意义.同时,诗、史关系的研讨还标志着钱钟书的学术思路已由艺术赏析向文学研究多元化发展的新变.  相似文献   

18.
侯云灏 《求是学刊》2001,28(6):95-102
新历史考证学是 2 0世纪历史学学科化建设的重要环节 ,是历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获得历史认识的基础 ,尤其对研究上古史是一种切实有效的方法 ,但是它并不是历史认识的全部 ,历史研究的最终目的还是要从历史考证上升到对历史的解释。文章对新历史考证学的不同特色、基本主张及其学术成就、历史地位进行了系统论述。  相似文献   

19.
王晓春 《学术交流》2006,(7):189-19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界的历史人物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从总体上看,历史人物研究,尤其是人物早期史研究仍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重构历史人物早期史,愈是接近人物早期的原生态,就愈能为研究的客观性、科学性提供对象保证。王士俊研究员在《赫鲁晓夫研究》中,重构了赫鲁晓夫的早期史,着重分析了他从“自然人”变为“政治人”的过程,揭示了社会、国家、政党等政治要素在完成这一转变中的作用。其研究不仅视点新颖,且切入点独特,令人耳目一新。这种重构的研究方法不仅激活了人物早期史,也重构了当年社会的一种缩微模本。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之前的历史观,或者是遵循历史之外的某种尺度来理解历史,把历史被他们归之于历史之外或历史之上的某种东西,或者用理性来解释历史的发展,将历史的规律视为理性的必然性规律,主张一种抽象的历史理性理论,从总体上说,都无法对历史做出正确的诠释。马克思在历史观上变革表现在把历史纳入到对人的整体性基点上来理解,揭示人与历史的生成性关系,并由此展开了对历史的全面认识和理解,进而实现了在历史领域中的历史观念上的总体性变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