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之一,文本解读是阅读教学的关键环节之一。在当前新课程改革的大潮中,众多的专家学者与一线教师都对文本解读进行了有效的探索,取得了喜人的成果,为语文新课程改革的有效推进立下了汗马功劳。然而,综观新课  相似文献   

2.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应该警惕的是"多媒体化"、"趋知识化"、"泛语文化"的反文本趋向,尤其是不着边际的拓展,放任学生的"无效讨论",毫无原则的廉价的"激励"。语文教师必须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文本解读准则,在文本本身的字里行间解读文本的本意。同时,更为重要的是要面向学生需求,将自己的阅读体验转化为有价值的问题探  相似文献   

3.
王大安 《科学咨询》2008,(12):27-27
一切创造始于思维的改造,因此"强化并贯穿于所有各种教育目的的中心目的--教育的基本思路--就是要培养思维能力".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语文"新课标"的"阅读教学建议"第四条中扼要阐述了如何"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和创造性阅读能力"的新课题,明确提出语文阅读教学要"多角度的、有创意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鉴于此,我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结合教材文本内容适时地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努力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4.
"语文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作为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和语文素养.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探究性学习呢?以下是笔者在教学中的点滴体会.  相似文献   

5.
语文课标出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从此可以看出阅读教学的实质就是一种对话,它不仅强调对话是学生、教师、文本三者之间的多边互动过程,而且强调这多方的关系是平等的,在对话的过程中文本则是重要的凭借。反思我们的教学,有的教师认为文本就是课本和教参,不感越雷池半步;有的教师认为什么都是文本,引入大量课外资料的充斥课堂;有的教师认为对话就是让学生说,对学生放任自流,学生想怎么说就怎么说……使得语文课堂"教学目标虚化,教学内容泛化,教师作用弱化,教学活动非语文化,泛语文、非语文倾向比较严重,语文课改进入‘高原期’。"常常感叹名师们在课堂中以情体会情、以心感受心,引导学生与文本真情对话,在课堂中收放自入、游刃有余,他们教学的视角巧妙而别致,独具匠心。这一切都源于教师对文本  相似文献   

6.
一切创造始于思维的改造,因此"强化并贯穿于所有各种教育目的的中心目的——教育的基本思路——就是要培养思维能力"。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语文"新课标"的"阅读教学建议"第四条中扼要阐述了如何"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和创造性阅读能力"的新课题,明确提出语文阅读教学要"多角度的、有创意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  相似文献   

7.
范玉芬 《科学咨询》2008,(20):56-57
针对新课程改革中语文作业"只求新,不求真"的现状,提出语文作业设计应以"心灵体验、人文关注"为中心,从与自然、与文本、与心灵对话三方面出发,有目的地让学生进行文本--生活--心灵的观照,真正达到语文作业人文精神的体现,以促进学生的心理成长.  相似文献   

8.
在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理解与感悟才是重中之重.<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更强调学生应在"读中促悟,以悟促读".由此可见,"读"在语文学习中的地位.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必须"读"得具体、得体,方可达到教学的终极目标.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要通过重视训练学生的语感,在"语感训练"的领域中潜心思考,就一定会为语文阅读教学开辟出新天地.  相似文献   

9.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新课程在捍卫了语文课程工具性这个根本属性的同时,突出了人文性.如何在阅读教学中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焕发语文的生命力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0.
教师对话文本的核心要务就是梳理出文本的情感脉络。贯穿文本的情感就是文本的"根",文本的"魂"。有了它,文本就有了生气和灵气。教师对话文本,走进的是"心",走出的是"情"。情感审美,既是语文教师的基本功,也是语文教学预设的前提,更是语文阅读教学的根本。教师对话文本,务必要找到共振人物情感的着力点和凭借。这是教师教学预设在教学实践中获得成功的关键和保证。教学中,引领学生对话文本,定要贴紧作者的心,共鸣作者的情,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11.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是一个重要的环节。这个过程中的重点在于解读文本的意义,剖析社会现象,是与“文本作者心灵的对话”。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过程就是一步一步地实施教案的过程,而学生的任务就是配合老师顺利地实施教案,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回答老师所预定的标准答案,完成老师所布置的作业。这样的教学,学生的思维基本局限在教师设计中,这样的阅读教学只会泯灭学生的个性,扼杀学生的创造天赋。  相似文献   

12.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在语文课程总目标中提出"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改变纯"接受性"学习,倡导探究性的学习,启发学生多方向、多元化地去解读文本.下面就如何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探究,谈谈个人的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3.
新课程改革就是要改变以往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新课程背景下,小学高段英语阅读教学如何实施有效教学是摆在广大英语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  相似文献   

14.
个性化阅读这一阅读方式,充分体现了语文学科应重实践、重人文精神培养的特点和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尊重个体差异等新课程改革理念,倡导结合学生个体情感体验,多元化、多角度地理解文本,这对打破传统语文课堂教学教师手捧教参一讲到底,肢解文本一套标准到底,不容学生有半点疑惑地被动吸收的阅读教学方式无疑起到了颠覆性的作用,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逐渐鲜活,他们在课堂上充满了欢乐,也充满了机智与智慧,不同的体验、不同的解读让语文课堂再次充满生机,让不少的语文教师深深体会到原来学生并非一无所知,他们有时比教师还懂得多、钻得深,甚至不少生成性问题还不时令老师猝不及防,不得不与学生一道讨论、分析、探究、查找资料……  相似文献   

15.
新课改核心的阅读教学一直是教师关注的焦点。要教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须在阅读教学实践中注重语言运用的回归;注重文本解读的回归;尊重学生阅读主体地位的回归。  相似文献   

16.
教材资源具有生成性的特点,学习活动是一种自主的创造过程.好的语文课应是教材创新与开发的"加工厂".语文教师深入钻研教材,创造性地驾驭和处理文本;打开视野,利用好其他课程资源.新课程积极倡导"源于教材而高于教材" 的理念,对教材进行第二次"加工",那就是调整教材、补充教材、拓展教材.许多教师认为课前学生找不到一些资料,就认为没有开发语文资源,课上学生没有画一画、唱一唱、讲一讲、演一演就没有拓展新课程资源.教师、学生花大量时间去上网,查资料,去想出很多新颖别致的花样来,恨不能一堂语文课将教师、学生所有的才能和知识都得到展示,将天文、地理、自然科学等知识都得以渗透,语文教师承载了太多不该承载的责任.一堂看似精彩纷呈的课,学生没有掌握到基本的知识和技能,教师没有潜心地同文本对话,没有认真地落实语文学科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当前语文课程改革的实质,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次学习方式的革命.过去,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大程度上存在着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机械训练的状况,使学生丧失了主体性,处于被动地位.结果,抑制了学生潜在的创造需要,扼杀了学生的思维的灵性和生命的活力."让学生学会学习"是全世界的呼声!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新课标认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重要途径."可见,新课程语文教学落实好综合性学习,是实施语文课程改革的具体体现,是深化语文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  相似文献   

18.
传统的备课是写教案,写教案本无可厚非,但写教案不能过分追求形式化.新课改理念下呼唤阅读教学中的备课回归正轨,使教师更多从语文自身的性质出发诠释文本.本文试图从阅读备课中的解读教材、激发情感、关注学生略谈管见.  相似文献   

19.
教材资源具有生成性的特点,学习活动是一种自主的创造过程。好的语文课应是教材创新与开发的"加工厂"。语文教师深入钻研教材,创造性地驾驭和处理文本;打开视野,利用好其他课程资源。新课程积极倡导"源于教材而高于教材"的理念,对教材进行第二次"加工",那就是调整教材、补充教材、拓展教材。许多教师认为课前学生找不到一些资料,就认为没有开发语文资源,课上学生没有画一画、唱一唱、讲一讲、演一演就没有拓展新课程资源。教师、学生花大量时间去上网,查资料,去想出很多新颖别致的花样来,恨不能  相似文献   

20.
语文阅读教学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关键环节,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遵循"感知,理解、鉴赏,评价"这一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循序渐进过程,把握阅读教学活动的认知规律,最大限度地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语文阅读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能力,是当前语文课程改革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