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中国古诗语言比较模糊,往往意在言外。译诗难,而模糊美的传达问题让汉诗英译尤其难。本文通过对比李商隐名诗《锦瑟》的三个英译本,分析了在汉诗英译中,如何用科学精确的英文来传达中诗的模糊美,再次证明译家在汉诗英译中应把握住原诗的意境和情趣,在翻译时要“得其精而忘其粗”,并进一步探讨了翻译与再创作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典诗歌的审美意象及英译问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意象”和“意境”是中国古典诗歌的灵魂,也是古诗的审美评价标准。本文从中国古典诗歌的这一本质特征出发,探讨汉诗英译过程中诗意的转换问题,认为用英语进行“再创造”,重现原诗的意象或意境,是汉诗英译的关键所在。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就要从根本上提高译者的诗学修养、语言水平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从而实现“诗人译诗”或“以诗译诗”。  相似文献   

3.
叠字在我国古典诗词中运用广泛,增强了诗歌的音韵美和意境美。在许钧的翻译三层次论及许渊冲的三美理论指导下,结合汉诗英译的大量实例,探讨在古诗英译中如何再现叠字营造的音韵美和意境美。诗歌的音韵美可通过头韵、腹韵、拟声词等功能对等手段予以再现,而在再现叠字创造的意境美时,译诗应为读者留有足够的想象空间,使之达到与原诗相似的韵...  相似文献   

4.
从《长干行》三译文看汉诗英译中的模糊美再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模糊美学的发展,模糊概念引入了美学领域,模糊美成为模糊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不确定性是模糊美的主要特点。中国古典诗歌讲求“意境”、“情景交融”,体现了丰富的模糊美特性。英语诗歌虽然具有较严格的语法规范和严谨的逻辑关系,仍然把对模糊美的追求作为最高境界,这使得英汉诗歌翻译成为可能。不过由于不同层次的语言规则和文化背景,英汉诗歌中的模糊美再现具有相当难度。通过对比李白所作的《长干行》的三首译文,阐述了汉诗英译中模糊美再现的重要性,并探讨了再现模糊美的一些技巧。  相似文献   

5.
模糊语言是古诗词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现象,是诗人思想情感表达的一种特殊手法。古诗叠词蕴含丰富的模糊意境美感,是进行诗歌翻译的难点。从模糊语言的视角探讨模糊语言和叠词翻译,分析古诗叠词的模糊美,从而找到古诗叠词英译的最佳翻译途径。  相似文献   

6.
汉诗是中国文化的瑰宝,汉诗英译是中国古典文学对外传播方面和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途径。但直到目前,不论是汉诗英译理论还是实践,都存在诸多分歧和问题,制约了汉诗这一重要的中国传统文化对外传播,造成"外译作品、内销为主"现象频生。在简要分析诗歌翻译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从方法论层面提出了意境再现、典故异化、音步等度以及格律化的汉诗英译四原则,可望对汉诗英译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7.
古诗英译究竟应达到何种境界,追求什么样的目标,这是古诗英译工作者无法回避的问题。本文试图通过对唐李白《静夜思》一诗四种英译本的比较分析,提出并探讨古诗英译的意境传达问题。作者认为意境的传达应该是古诗英译的首要标准。  相似文献   

8.
汉诗以其独特的"意象"和"意境"美,成为中华文化的一朵奇葩.然而受中西方语言符号系统和民族文化心理等差别的影响,汉诗在语言代码转换后总会有"美"的缺损.而从符号学、意象与意境的美学渊源方面来研究配图对汉诗英译中"意象"与"意境"的传达之辅助作用,能更好地把汉诗之"意象"、"意境"美传达给目的语读者.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古典诗歌英译中,能否有意识地、完美地再现原作的模糊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译者的识解方式。基于认知语言学的识解理论,以中国古典诗歌及其英译为例,围绕汉诗英译中的模糊美感再现的问题,阐释了识解方式对模糊美感的磨蚀作用,并探讨了模糊美感再现的一些技巧。  相似文献   

10.
由于语言和文化差异,汉语古诗英译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不可译现象.分析了古诗中英文表达的差异,探讨了汉语古诗意美、形美、音美及神韵的不可译性,提出了解决不可译性的思考,认为翻译者首先要深入研究中西方语言文化的差异,其次注意处理好原诗内容和意境、形式和韵律,最后强调要有广博的知识、深厚的文化修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