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通感现象分为修辞性通感与感知性通感,前者是对后者的模拟与推衍。通感现象为自然语言“音”(语音 或音系)与“形”(文字)的产生提供了部分的发生学理据;同时,“音”与“形”这两种语言形式与“义”(语义内容)之 间的相互确立同样体现了通感的功效。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典诗歌通感描写初探陈爱璞我国古典诗歌名作千古传诵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作者运用了通感描写的手法,增强了诗的艺术性和感染力。本文试图以古典写景诗为主,对我国古典诗歌的通感描写现象作一约略探讨。通感,就是人们的各种感觉(视、听、嗅、触、味等)的互相沟通...  相似文献   

3.
通喻刍议     
六十年代,钱钟书先生提出了“通感”一说,并指出这是“古代的批评家和讲修词学的人似乎都没有拈出”的一种“描写手法”(见《文学评论》62年第一期)。钱先生的通感说,对于修辞学的深入研究很有意义,已逐渐为语言学界所重视。本文准备就建立在通感理论上的一种特殊比喻类型作些探讨,以就教于修辞学界。  相似文献   

4.
所谓通感,就是人们为了表达自己某种新鲜、深刻的感觉,有意沟通各种感觉,从而更形象地描写事物,渲染气氛、意境,表达感情的一种修辞方法.通感可以从不同角度分为不同类型.如果从通感的表达方式上区分,可以分为直接式通感、半直接式通感、间接式通感三种类型.一、直接式通感直接式通感即直接用跨越感官(传统的五官)的界线把几种感觉组合起来,创造通感象.它的特点是在两种感觉之间直接发生挪移.不用任何的间接语言过渡,直接式通感在语言表达上常以修饰关系、补充关系、主谓关系、动宾关系出现.修饰型的直接式通感在语言上表现…  相似文献   

5.
对通感的生理和心理基础进行了简要的分析,指出通感不仅是人类共有的生理现象,而且还是一种心理现象。从通感隐喻的本质、构成条件和内在规律三个方面揭示通感隐喻的认知理据,并以日常语言和文学作品中的通感隐喻为例,根据不同的感官来源域大致将通感隐喻分为触觉通感、视觉通感、听觉通感、味觉通感和嗅觉通感。  相似文献   

6.
通感是一心理学术语,指的是一种已经产生的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兴奋。文学作品中通感现象是心理感觉之间的交叉使文学形象的情感色彩或情绪感染得以强化的一种方法。通感是艺术家(特别是以语言为材料的文学家)创造才能的高低的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7.
钱钟书在论及“通感(synaesthesia)”时说:“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鼻、身等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1]本文试图从通感角度对沈从文的语言进行分析。将它归纳为三个方面:永之以昧,溢之以香,华之以色。一、永之以味这一部分主要探讨沈从文的语言在通感——味觉上的特征:醇永、甘甜。沈从文的语言温厚而少尖刻。汪曾棋曾说:“沈从文的幽默是很含蓄蕴藉的。他并不存心逗笑,只是充满了对生活的情趣……只有一个心底善良,与人无…  相似文献   

8.
一九六二年钱钟书先生在《文学评论》上发表了论文《通感》,认为修辞学应该研究这种语言现象。随着修辞学的繁荣和发展,修辞学界对“通感”的探讨和研究逐渐热烈起来。已发表的许多文章,观点的分歧明显而又突出。我们认为“通感”是一种修辞格,应当加以总结和探究。但是有些同志却认为“通感”不能构成辞格,是修辞的心理基础,这可以以秦旭卿同志的《论通感——兼论修辞的心理基础》为代表。本文拟就秦旭卿同志所提出的几个主要问题,谈谈自己粗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异曲同工:汉英通感的形成机制与认知阐释对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感基于人类共同生理机制,是一种普遍的心理和语言现参。从认知角度看,通感是一种隐喻。本文探讨了通感的形成机制,通过运用概念隐喻理论和概念合成理论阐释汉英通感现象,揭示跨感官映射规律的共性,同时分析了汉英通感现象的文化差异。  相似文献   

10.
文章讨论了现代汉语教材词类的两个问题。一是词的基本类别问题。现行教材在词类划分的第一个层次上处理为实词与虚词,这忽略了组合能力和句法能力的主次关系。组合能力是词类划分的首要标准,词类以此分为组合词与非组合词两大基本类别,实词与虚词是组合词的下位分类。二是词类描写问题。目前教材存在术语使用随意化、语法性质描写片面化的现象,宜用“柔性”描写代替“硬性”描窍。  相似文献   

11.
人类通过感官与世界互动获得对事物的直观把握。知觉意义以感官感知为基础,在感官直观感知的基础上,经由认知初加工,形成知觉意义。由感官感知到语言编码,经历了感官感知—知觉加工产生意义—认知加工编码产生语言等过程。知觉意义的记录和交换催生了知觉语言的编码。知觉语言的产生与各感官之间联系紧密,关系错综复杂,亟待建立一个以知觉意义的生成和编码问题为核心议题的语言学研究新平台。基于此,提出“知觉语言学”学科界域,并以五官模型、体认语言学和认知隐喻为理论切入点,阐释“知觉语言学”的学科理论渊源;从通感阐释、通感隐喻迁移次序的差异化阐释、感官灵敏度与词汇丰富度之间的关联阐释、知觉意义的多模态表征及失聪和失明个体的知觉语言研究等方面爬梳研究议题。知觉语言学对探测人类的感知世界,回答感官系统如何与词语建立连接,以及知觉意义如何在语言中编码等问题,具有重要的学科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12.
通感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语言系统中的词义特征,它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一种生理或者心理现象,而与隐喻一样是人类认知世界的一种方式。本文从视、听、嗅、味、触五大感官分类对英、法、汉三语中若干相互对应的词汇和短句通感现象进行了分析,以证明通感是人类普遍的认知方式,并在分析对比中进一步深化了对语言通感现象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通感”这一术语,过去曾有很多人作过诠释,见仁见智,各不相同。秦旭卿先生在《论通感》这篇文章中引用了钱钟书先生的独到见解。秦先生说:“钱钟书先生对通感这一术语是这样解释的,‘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锋芒’。……钱先生的这一解释就把心理活动的现象渗透到文学和语言学中去了,为这些文学和语言学的现象找到了心理学的依据。”秦先生这一介绍,把钱先生的见解又作了新的概括与升华,从而  相似文献   

14.
通感作为一种生理、心理和语言现象,普遍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当中.作为一种特殊的表达方式,通感亦被大量地运用在不同的语言中,表达一种多维的感觉和独特思维.本文从三个角度探讨了通感在翻译中的作用,体现了通感手法在翻译中运用的异同.  相似文献   

15.
通感是一种心理现象,在心理学术语中,它指的是“同时出现的感觉,尤指同时出现的异样感觉。例如听到某种声音犹如见到某种特有的颜色。”正如钱钟书先生所说的:“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往往可以打通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锋芒。诸如此类在普通语言里经常出现。(见钱钟书《旧文四篇。通感》第52页)既然这种心理现象已反映在日常语言中,自然地在文学创作领域被注意到了。文学作为间接  相似文献   

16.
在文学作品中,为增强艺术感染效果,把人们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等官能感觉沟通起来,这种心理现象就叫“通感”或“移觉’。 通感,一般是“词语的移用”,即临时改变搭配关系来把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借助于事物间的相似点,转换一种形态,让人更易理解或印象更深。从这一点来讲可说是它是比喻的一种特殊形式,但严格讲,比喻是展示喻体这种形态,而“通感”是同时展示两个形态,不分主从,而且两个形态的内涵发生了挪移,借助于各种感觉器官之间的相似点互为沟通。其实,通感是一种审美感觉的表达,它追求的不是形象感如何。而是一种对事物间特殊内在联系的贯通,并由此而产生的新的美的艺术效果,得到一种顿悟灵通的微妙艺术享受。具体说,“通感”这种现象渗透着审美过程中的“移情”和联想作用。  相似文献   

17.
术语的存在并非近期才有的现象,事实上,它与人类具有同样悠久的历史.在学术领域,它是一门学科从事研究的工具,也是一门学科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科独立的标志.但是术语研究却是由社会发展引起的一种新现象,在国内,专门进行术语研究的还不多.“术语研究一词通常指的不是为建立某种术语学理论所进行的工作,也不是针对木语的语言方面进行的工作,而是指搜集、处理和传播术语资料的全部活动”.与任何一门学科相同,训诂学在其发展历史中也形成了它所独有的一套术语,并在训诂学家们的训诂实践中得到不断的补充和完善.特别是有清一代,训诂学集历代训诂  相似文献   

18.
在医学论文中,常存在一些并非谬误,但影响语言的精确性,或不符合汉语规范化表达和医学论文书写格式的不适当的语言现象。这些现象主要有语言的“口语化”、“欧化”、“文学化”,以及“使用过时的字词或术语”、“错误地使用论文不同部分的书写风格”等。  相似文献   

19.
通感既是一种心理现象,又是一种语言现象。从认知的视角看,通感又是一种隐喻,同样包含着隐喻性的认知和思维过程。基于Lakoff & Johnson的概念隐喻理论,分析和阐释了英汉通感现象的相似性,并通过解读跨感官迁移规律揭示通感隐喻的跨映射过程。  相似文献   

20.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语言是心灵的“门户”。写人记事,离不开人物语言的描写,语言描写是表现人物精神风貌,把人物写“活”的重要手段之一。下面就如何写好人物语言我给大家支个“三要”的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