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3.
4.
“万物有情皆可状”——宋·邵雍《伊川击壤集》二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拙作《“语录讲义之押韵者”辨——宋·邵雍(伊川击壤集)初论》在《南部学坛》1989年第4期(社会科出版)上发表后,时隔三年,总觉言犹未尽。邵诗是否皆为“语录讲义”,不仅要看其思想内容,更重要的还要看邵诗关于“情”的渲泄。读邵诗,虽然我们也看到道学家的“理”,但道学家的“情”也可信手拈来,拿邵雍本人的话说,就是“万物有情皆可状”。缘此,又成本文,是为序。 相似文献
5.
6.
方尔加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7(2):26-31
本文对孟子"万物皆备于我"一句分"我"、"万物"、"备"三个要素进行解析."我"非静态之"我",而是在与"万物"的对应中不断超越自身,由无意识的自在状态向有意识的自为状态升华的动态之"我"."万物"是万事.事由人观察、评判和做.人正而事正."备"是一种境界,表示"万物"皆被"我"悟察、顺化,成为"我"认识自身升华自身的资藉. 相似文献
7.
《孟子·尽心上》中万物皆备于我矣一句,历来或被恶意曲解,或被不自觉误读。《孟子》中,万物皆备于我矣下连接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它讲的并非物我关系、思维与存在关系、意识与物质关系等哲学根本问题,而是讲人身具备万物所有的优越条件能通过思想意识修养进而达到更高一层(仁)的精神境界问题。该句不能解释为天下万事万物都在我心中具备,也不能据此一语而给孟子冠以哲学上主观唯心主义等具贬义之词。 相似文献
8.
<正>在新冠疫情的影响下,线下社交、生活、消费场景均被迫向云端转移,而急剧暴增的线上需求,则倒逼企业和品牌开启新的营销模式,营销界进入“云”营销时代。后疫情时代,云营销到底是应一时之急的营销手段,还是将成为大势所趋的新常态,成了近年来所有营销人共同关注的重点话题。 相似文献
9.
10.
犀牛宝宝01对犀牛妈妈来说,幸运的是,犀牛宝宝出生时没有角。新生的犀牛宝宝出生后3小时内,就能用脚走路,且成长迅速。小犀牛每天喝妈妈的奶达12加 相似文献
11.
常新萍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4)
《模糊语言学》作为这个学科第一本专著的问世给读者带来了系统了解这门学科的机会。本文从如下五方面评价了《模糊语言学》的特点和贡献:(1)角度新颖、论证充分;(2)精雕细琢、作风严谨;(3)广征博引,取材丰富;(4)汉语研究,填补空白;(5)启迪心志,引发讨论。 相似文献
12.
常犀武教授是学者,是诗人.是书法家.是慈善家.番地的名胜古迹都有他的诗书二绝。年过古稀的常老看上去也只有60来岁的样子.思维敏捷.依然充满活力。听说每年夏天.他都会组织一批老先生去庐山.一个上午他能爬3千多级石阶。 相似文献
13.
陈豪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4):114-116
“万物皆数”是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的重要思想,它可以解释万物,承载万物,掌控万物;现代数码科技也能够在虚拟的世界里如造物主一样营造万物,勾画秩序。在这两点之间可以找出它们的联系,分析万物皆数思想与数字化设计的某种契合,解读现代高科技中数字技术的哲学(源)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和文言小说中有关动物的描写,在题材、主题、创作模式方面都为蒲松龄塑造动物形象提供了有益借鉴。蒲松龄因感慨世情之薄,在《聊斋志异》中创作了大量以动物为题材的作品,对动物主题进行了拓展、深入,塑造了一批重报恩、重然诺、重情义的动物形象,赋予了他笔下的许多动物以美好的人性,并借此表达"异类有情,尚堪晤对"的主题思想,以此来宣泄孤愤、痛斥邪恶、儆世劝善、寄托理想,讽刺现实社会中的那些"人面兽心"者,对人性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15.
16.
色彩在文学作品中承载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澳大利亚诗人约翰·肖·尼尔森被誉为澳大利亚民族主义文学中的色彩诗人,他的作品通过大量色彩用词的巧妙搭配,使诗歌更加丰富多彩。文章旨在探究尼尔森在诗歌中对色彩的巧妙运用和美学价值, 从而体现其诗歌着万物之“个性化”色彩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许建良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2(5)
法家不是反道德主义者,法家道德虽然重视人,但那里的人不是一枝独秀之灵,而是万物中的一个存在物,万物是法家道德坐标的原点;人是万物关系里的存在,与万物一样,道不仅是其产生的主要根源,而且是万物之所以为万物的"所然";道以"无模式"与万物实现对接,在具体的万物那里,实现的是即物而形、即物而德,所以,万物的自然本性是自足的。这是一个宇宙的视野,是迄今的研究都忽视的地方;21世纪文化资源效益化的实践,要求人们打破臆想的疆界、紧贴原典来聚焦问题,为文化资源的效益化实现创设最佳的客观条件。 相似文献
18.
19.
“和”——万物各得其所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钱逊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5)
“和”不只是应然的理念 ,而主要和首先是对实然和必然的认识。“和实生物”是中国人对世界的根本看法 ,是一种宇宙观。“和为贵”是由对宇宙的上述认识而派生出的中国文化的根本价值观 ,“太和”是中国人追求的最高的理想目标。“和而不同”是由此而引申出的处事的基本原则。“和”是这三者的统一。“和实生物”是天之道 ,“和为贵”、“和而不同”则是人之道。“和”的内容就是万物“各得其所”,是表示一种关系、一种秩序 ,表示事物的存在形式。宇宙和宇宙间一切事物 ,就是以“和”的形式存在着 ,都存在于“和”的关系或秩序中。为了达到“和”的理想目标 ,只有以和为贵的愿望是不够的 ,重要的是实际地处理各种关系 ,做到使万物各得其所。把希望寄托在通过说教使世界所有领导人接受“和”的理念 ,从而解决世界面临的问题 ,只能是一种幻想。要做到使万物各得其所 ,要依据事物自身的要求 ,而不能凭主观意志和权力。社会人事的和 ,只有通过民主的方式 ,协商谈判 ,照顾各方利益和要求 ,才能达到。作为建立万物各得其所的秩序的手段之一 ,不排除斗争 ,包括在必要时使用武力。中国传统文化围绕着如何建立和维持“和”的秩序 ,发展了关于“和”的哲学、“和”的道德、“和”的治国 (管理 )思想 ,构成了完整的 相似文献
20.
蒲隆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4)
加拿大文学在世界文学中影响甚微,但动物故事却占有突出的地位;加拿大独特的地理、历史环境促成了动物故事的繁荣;加拿大独特的写实动物故事不同于传统的动物寓言和道德动物故事,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写实动物故事是其代表作。 相似文献